射陽縣太和鎮第一國小

射陽縣太和鎮第一國小

射洪縣太和鎮第一國小是四川省首批重點國小,學校兩個校區共占地30餘畝,實行統一管理、分段辦學的模式。全校現有66個教學班,學生4234人,教職員工167人,大專以上學歷的教師占總數的90%,中學高級教師4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特級教師2人,省優秀青年教師2人,市、縣學科帶頭人10人,市、縣優秀教師80餘人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射洪縣太和鎮第一國小
  • 校訓:和達天下 樂及人生
  • 創辦時間:1932
  • 所屬地區:四川省
  • 類別:國小
  • 現任校長:杜文先
  • 占地:30餘畝
概況,歷史,地理位置,

概況

艷陽幾度,滄海桑田。坐落在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故里的射洪縣太和一小,是四川省首批辦好的重點國小。自1932年建校至今,歷經滄桑,幾代人艱辛創業,勵精圖治,積澱了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蘊。如今,太和一小走過了大半個世紀的輝煌歷程,伴隨著時代的激情跨越,掀開了她新世紀的扉頁,以其累累碩果,帶著新時代的嶄新面貌,在洪城這片熱土上燦然而立。
今天的太和一小,已經成為全縣乃至全市基礎教育的重要視窗和人才的搖籃,這離不開一小人的辛勤努力與艱苦奮鬥,更是與太和一小所特有的辦學理念分不開的。學校堅持“讓孩子今天快樂,明天幸福”的辦學宗旨,確立了“發展為本,和諧育人”的辦學理念,形成了“文明向上、開拓創新”的校風,以“求真、求實、求活、求美”的教風,帶出了“好學、勤學、樂學、會學”的學風,創出了“構建學習、研究型校園”的辦學特色,形成了富有個性特色的校園文化。
近年來,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重視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注重環境育人。學校新設定了多媒體教室、微機室、音樂室、美術室、多功能藝術廳、桌球訓練館、“真情書屋”等專用館室30餘個,添置各類器材設備2000餘件。重新規劃了校園布局,校園面貌煥然一新:綠意疊翠,環境優雅,牆畫警語引人深思,名人塑像催人奮進,牆壁在說話,花木能育人,盡顯書香童趣。學校的每一塊空間都成為了啟迪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優良習慣、繼承祖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陣地,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目前,學校兩個校區共占地30餘畝,實行統一管理、分段辦學的模式。全校現有66個教學班,學生4234人,教職員工167人,大專以上學歷的教師占總數的90%,中學高級教師4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特級教師2人,省優秀青年教師2人,市、縣學科帶頭人10人,市、縣優秀教師80餘人次。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基本形成。
學校現有校級領導5人,中層領導6人,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這是一支充滿朝氣、有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的隊伍,靠實力贏得信任,靠人格贏得理解,靠業績贏得佩服。學校的管理以人為本,尊重個體,激勵群體,用人所長,人盡其才,充分調動每一位教職工的工作熱情,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從工作中感受到樂趣和幸福,以工作為享受。為了更好地經營管理,學校確定了先進的管理理念:按市場規律思維,按企業化經營,按教育規律育人。制定並逐步實施《打造太和一小品牌行動計畫》,鼓勵全體教職工以主人翁的姿態,以強烈的責任感積極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在管理中求效應,在經營中求效益,在工作中求效率。管理形式由“寶塔式管理”向“扁平式管理”邁進,構建了以校長負責,以黨支部為核心,以教代會為龍頭,以教務辦、德育辦、行政辦、教科室、後勤組“三辦一室一組”為支撐的輪級管理體系,實行年級主任負責制之下的學科組長負責制,向年級主任要管理,向學科組長要質量。班子成員分工明確,規章制度健全,督促檢查落實,考核評價規範,獎勵懲戒分明。確保學校管理邁上規範有序、科學嚴密的現代教育管理軌道,真正實現“科學化、人文性、個性化”的有機整合。
學校高度重視德育工作。明確提出了“真情育人”的教育思想,即以德樹人,情智育人,自主成人。堅持以人的終身發展為本,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瞄準“教會學生做人,做一個健康的人、文明人、中國人、現代人、傑出人”的育人目標,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德育工作網路,形成了德育常規為基礎,德育活動為載體、德育科研為先導的工作局面。德育常規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為重點,從小處著眼,細處著力,持之以恆,常抓不懈;德育活動以“校園文化節”為載體開展序列化活動,每期一屆,每屆一個立足點;德育科研緊緊圍繞國家十五重點科研課題“三結合,培養愛心、孝心、責任心,育時代新人”深入開展。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學校一直把教學質量看成自身生存的生命線,對社會作出莊嚴承諾:視質量如生命。教學工作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眼素質教育,銳意改革,勇於實踐。學校花大力氣狠抓教師課堂教學技藝培訓,以“打磨群體、提高個體”為目的的“課型過關”、“名師工程”“走向成功”、“學科節”系列活動為載體,儘快實現教師角色的“三個轉變”:由對學生的居高臨下向與學生的平等交往轉變,由課程的執行者向個性化教學的創新者轉變,由教學過程的管理者向引導者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徹底轉變觀念,體現新的理念,構建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課堂,採取新的教學行為、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逐步形成了“真、實、活、美”的教學風格。同時,鼓勵教師勇於探索,大膽創新,致力於運用現代教育理論,科學而有效地發掘課堂潛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科研興校”在我校已成共識,這是學校特色建設之本,是提升辦學品位的重要途徑。學校領導班子著眼於素質教育理念,確定學校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為師生的終身學習服務,為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服務,明確提出我們的辦學特色是:構建學習、研究型校園,並以“讓學習成為需要,讓學習成為快樂,讓學習成為習慣”為行動口號,實施“2111”工程計畫,構建“3331”方略。著重通過“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的探索與實踐,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創設出了“一體兩翼校本教研”運作模式,努力把“課堂教學主因素”作為抓手,“大練三功”、“最佳化細節”,讓校本教研落到實處,注重教師在教育科研中逐步實現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換,迅速成長為時代發展需要的“複合型”教師。為此,學校建立了“學校、年級學科組、個人”三級課題科研網路,同時構建了與之相適應的“教科室、教研組、課題組”三級管理系統,實施層層對下指導,又層層向上負責,互控互動、和諧共創的運作策略。對科研過程控制倡導“真”、“實”、“細”、“活”,並通過校級刊物《迎春花》、《學習、研究方略》等,給教師提供研究思路,提供學習材料,提供成果交流平台。目前,學校有校級課題3個,年級學科組課題十五個,個人課題有八十多個,教師參與研究面達100%。教師們堅持在教中學,學中教,教中研,學、教、研結合,一批覆合型教師正逐步成形。
植根於教書育人沃土,必然會結出累累碩果: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勤工儉學先進集體、全國紅旗大隊、全國課題實驗先進學校等國家級先進20餘次,被評為省文明單位、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省首批校風示範校、省教師職業技能示範學校、市素質教育示範校、市課程改革示範校等省、市先進200餘項。課題研究連續三屆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普教“教學科研成果”獎,德育課題被立為全國十五重點科研課題,階段成果獲全國一等獎。近年來,學校集體與教師個人有500餘篇經驗文章在全國、省、市、縣刊物或會議上發表、交流並獲獎;為省、市、縣各級各類活動提供講座、研究課、示範課400餘堂次;學生對外大型文娛演出50餘場次;學生參加全國、省、市、縣各類競賽有近3000餘人次獲獎。
優良的育人環境,雄厚的師資力量,科學的管理體系,顯著的辦學效果,使太和一小贏得了社會和家長的廣泛讚譽,成為全市有口皆碑的“學生歡心、家長放心、社會稱心”的一流學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太和一小有責任擔負起振興家鄉基礎教育的重任,我們將一如既往,不斷去追尋嶄新的流光溢彩,用汗水和智慧鑄造新的輝煌。用學校杜文先校長的話說:一小人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高屋見瓴的視野,有與時俱進的氣魄,有執著奮鬥的精神,我們的“四川領先,全國有名”的理想一定能夠實現!

歷史

歷七十載風雨坎坷,經幾代人嚦心奮鬥,由昔日一座破破爛爛的古廟嬗變成一所三千學子云集,名噪巴蜀的省重點國小,這就是太和一小。她座落於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故里──射洪縣城古老繁華的解放街南端,恰如長街巨龍之龍頭。
破廟書聲時斷時續
太和一小始建於1932年的三元宮正殿,時稱太和鎮義務初級國小,滕仁安任第一任校長,至此琅琅書聲打破沉寂的古廟。到太和鎮解放,先後有楊秋實、萬安國、喻寧錫、邱志榮等任校長。
解放初的四、五年里,學校走馬燈似的更換校長,此間先後有龍敬修、喻學成、佘乾元、李孔禎任校長。校名也差不多一年一更,起初更為太和鎮第一國小校。後來與川祖廟第一國小合併,更為射洪縣第二高級國小第一分校。1952年2月,校址由三元宮正殿擴大到雷祖廟,取消分校之名,與二街中心初小合併,更為城關二完小。同時,學校師生積極組織街頭宣傳,表演《送公糧》、《白毛女》;辦板報減租減壓,清匪反霸;辦夜校,反封建、打土豪、宣傳抗美援朝。1953年,學校掀起語文教學改革活動,建立教研組,實行備課制度。次年組織語文教學觀摩活動,試行校值日制度,執行小學生守則。1955年,學校更名為城關中心國小,岳先倫任校長至1958年。在這三、四年里,學校開展教研活動,改進作文和寫字教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工作出色,受到縣人民委員會表彰。當時,為了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學校在全校教師中批判重知識輕政治的錯誤,開展放下臭架子與工農交朋友的活動,開展批判教學上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打破保守、破除迷信、查白旗、插紅旗的活動。“大躍進”年代,學校組織師生種蔬菜,種實施園地,打草鞋,支援江鋼,大煉鋼鐵,辦起了石灰廠、農藥廠、小農場。1959年,李合伍任校長。是年9月5日學校更名為射師附小。文革前的七、八年里,學校進行了五年制教學改革試點。1962年縣體育會議和語算專業會議在該校召開。這期間,學校組織師生開荒種地、租佃農民土地種糧、種菜,自給自足。學校教師還到附近的新華大隊與農民聯歡,表演話劇《這是為了啥》。1965年,學校工會在加強教職工政治思想工作中成績顯著,受到縣總工會通報表揚。
解放17年來,學校各項活動無不深深地打上中國當時政治形勢的烙印。尤其是文革時期,所謂政治工作壓倒一切、取代一切,階級鬥爭成了學生的主課,成天揪來揪去,殺進殺出,整整耽誤了一代人。文革十年,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干擾。1968年工宣隊進駐學校,領導開展“斗、批、改”。此時,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王國安任校革委會主任,學校更名為韶山國小。文革初期,李合伍仍然任校長,但無行政權利,校長一職形同虛設。1971年,工宣隊撤出學校,王建勛任校長。是年學校辦起了粉筆廠。“四人幫”被粉碎後,教育開始振興,一時粉筆緊缺,學校粉筆廠因此生意興隆,效益大增。
十年創業不同尋常
十年浩劫之後,學校恢復了正常秩序。1978年,學校更名為城關一小,同時被命名為縣重點國小,設戴帽國中班4個,何源泉任校長。文革中教師們被壓抑的工作熱情和工作幹勁又釋放出來。當時,學校國中畢業生升高中、中專,升學率居全縣第二名,國小畢業生升國中居全縣第一名。因此學校榮獲縣上錦旗一面,黑白電視機一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校園春暖花開。1980年5月,城關一小工會組織經縣總工會批准得到恢復。9月,縣教育局在該校設現場、研究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探索大幅度高速度提高教學效率。10月,學校被首批命名為綿陽地區重點國小。11月,學校用粉筆廠的盈利建起了第一幢三樓一底通走廊教職工宿舍,總面積2464,5平方米,共44戶,造價達13萬餘元。從此,教職工一家數口同居一室的歷史結束了。次年,國家投資建成教學大樓、電教樓,學校為這兩幢大樓又補貼了5萬元。同時還投資10幾萬元購買了文娛、體育、電教設備和辦公設備。
十年動亂,荒蕪了教學研究這塊園地。乘改革東風,學校領導提出不能以單純的升學率為目標,比體力的消耗來保重點國小、先進典型的名聲。在認真總結過去辦學經驗與教訓,聯繫學校現狀的基礎上,大家形成了共識: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唯有改革,才有真正的高質量。於是下定決心,不怕壓力,不怕失敗,在1981年邁出了教學改革的第一步。這次教學改革主要針對學生普遍感到作文難與解應題難這兩大問題,以改革語文、數學的教學方法為重點。語文科從一年級起進行“加強早期讀寫訓練”,中高年級圍繞重點訓練項目實行“單元教學法”。數學科從低年級起主要進行“加強口算和改進套用題教學”的實驗。這一輪改革雖尚屬“小改小革”,但已取得明顯效果,1985年至1987年參加這一輪教改實驗的三屆畢業生,在遂寧市統一的畢業升學考試中,語、數兩科的及格率都達到了100%。
1982年,學校第八次更名,更為射洪縣太和鎮第一國小校。是年,學校新建教師廚房、圖書、實驗、電教等用房300平方米。學校接管鐘聲教學印刷廠。1983年3月,學校召開首屆教工代表大會,唐睦松任工會主席。1983年,太和一小被命名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國小。次年5月,射府函[84]018號任命左尚文同志任校長。太和一小從第一輪改革中看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增強了教學改革的信心,於1984年拉開了第二輪教學改革序幕,經過反覆討論、比較,決定從一年級起引入“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和北京市馬芯蘭的國小數學教學改革實驗(現稱為“小學生能力發展與培養”實驗),在省內率先開展了語、數雙科同步配套改革實驗。針對“注提”實驗對基礎知識有所忽視,尤其是對學生進行看、想、說、寫的訓練缺乏過渡性的措施,在客觀上形成了命題作文急於求成的缺陷。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加強看、想、說、寫的基礎訓練外,還逐步擬定、完善了一個包括觀察、思維、說寫幾種基本技能訓練計畫提要。在數學科中,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繫和有利於教與學的原則,對教材適當進行調整。通過這些富於創造性的實驗,體現了太和一小教學改革“他中有我,我中有他”的特色,對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協調語數教改同步順利進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87年,四川省教育廳小教處專門在射洪召開教改現場會,推廣該校語數雙科配套改革實驗。省教廳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肯定了該校教學改革“是在走新路,方向對,路子正,為學科的配套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接受這兩項實驗的學生,經過遂寧市統一組織的畢業升學考試,語數平均分、合格率和優生率,在頭三年就年年列全市榜首,直到今天這兩項實驗仍開展得生機勃勃。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學校狠抓教師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理想前途、艱苦奮鬥教育;狠抓教研教改,除到黑龍江、北京等地取經外,還開展了結隊子、老帶新,專題教研示藝,爭上合格課、研究課等,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提高教師。在語數配套改革基礎上,逐步試行教學的整體改革,學校要求對各科教改中出現的新課型、新要求、從概念到作法,必須分別限期在組內教師中普及。
在教研教改搞得如火如荼之時,校辦廠也搞得紅紅火火。從粉筆廠、塑膠製品廠到彩印廠不斷發展壯大,校辦廠達到年產值百多萬元,年純利二十多萬元的規模。學校有了較富足的自籌資金。1987年10月教師部分集資,學校建成了第二幢教職工單元宿舍。
左尚文校長和教師們用高聳的宿舍樓,為學校勤工儉學樹立了一座豐碑,更用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引起了人們的注目。《四川日報》、《學習與建議》、《四川工人日報》、《四川人民廣播電台》、《信息報》、《教育導報》等十幾家報刊、電台都相繼作了報導。因此,左尚文被評為遂寧市優秀共產黨員。學校先後獲得市模範學校、市文明單位、全國紅旗大隊、全國勤工儉學先進集體、全國體育達標先進集體、省科技活動先進集體,市教書育人模範學校、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省體育先進集體、“注.提”實驗省先進集體等市以上殊榮20項次。1990年12月省教委主任督學周宗京同志視察太和一小,欣然題詞:“國小教育一明珠,教學教改勤探路,校辦工廠壯校威,育人創利兩豐收。”
堅持改革再鑄輝煌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正當太和一小處於鼎盛時期,因校辦彩印廠事件導致了學校領導層大換血。此間,唐睦松、龍成珍先後代校長。1992年7月10日射教乾函[1992]字第4號檔案任命文正堂同志任太和一小校長,重新組建領導班子。剛過而立之年的文正堂從農村調到省重點國小任校長,頓時輿論譁然:一個農村國小校長年紀輕輕,能擔得起這副擔子?太和一小教研教改、勤工儉學已經走在了全省前列,現在怎樣帶領教職工守業保牌,開拓新局面?
春風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南巡講話,加快了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為文正堂圖謀完成再鑄太和一小輝煌,創巴蜀名校宏圖大業提供了絕好條件。面對沉甸甸的擔子,文正堂本來年輕富有朝氣的心更加激活了。他下定決心要把太和一小這面紅旗扛起來,把它舉得更高。1992年9月,學校在全校教師中開展了“讚揚聲中找問題”的大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堅持配套改革收效很大,但由於教材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較高,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很辛苦。於是,提出了“少先隊思想教育──寓教於樂,課堂教學──寓學于樂,課外活動──自得其樂”,要求把學校真正辦成學生樂園。
1993年春學校在市縣無先例借鑑的情況下,在全校各班同時進行“以愉快教育為中心的整體教育改革”,提出了“樂學習、輕負擔、高質量”的教改目標,力爭這項改革“一年起步,三年像樣,五年見效,十年成功。”為此,第一步從學生的一日活動抓起,要求做到:早晨朝氣蓬勃,課間歡樂活潑,午間輕鬆愉快,課外豐富多彩,晚間自主自動。第二步以愉快教育為核心改革各科教學,全面發展學生素質,在探索中形成了《滲透愉快教育因素方法二十條》。同時,編印本校教師《愉快教育經驗集萃》。第三步加強師資培訓。組織理論學習,強化常規教研,評選優質課,搞課題研究,外出取經匯報表演,培訓基本功,落實學刊用刊,教師教學技能大大提高。在教改實驗期間,逐步完善形成了《常規教研要求》、《師資培訓規劃》、《減輕學生負擔的規定》、《教學質量管理條例》等一系列與愉快教育實驗配套的規章制度。1994年底,學校減輕學生負擔領導小組進行的各年級單項知識過關檢測表明:實施“愉快教育”短短兩年時間以來,學生在課業負擔明顯減輕的同時,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實驗以前有所提高,而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其它方面興趣愛好和能力的發展比以前則有很大的提高。當年6月,學校選送30名學生參加全國數學奧賽,就有27人獲獎,其中獲一、二等獎的達20人之多;在省“三小”科技活動競賽中,有近20名學生獲獎,學校被評為省先進集體。學校的改革不僅深得社會和家長讚許,教師們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也從中得到鍛鍊和提高,不少教師從中進行總結,寫出了很多有份量的經驗文章。如顧永生撰寫的《國小語文教學如何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獲省教研論文評比一等獎,並被選到第五屆全國小語年會上交流;文正堂、郭傳金、杜文先、何家秀、羅術蘭、羅玉霞等老師寫的實驗專題文章,被國家教委“七五、八五”科研課題組《課題研究通訊》和《四川教育》等省以上權威報刊登載。
1995至1996年是學校“練內功爭名校”的第一年,也是實施愉快教育的第三年。學校工作總目標是:兩個省優(申檢省級文明單位、省先進職工之家),一個起步(練內功爭名校夯實基礎,抓好宣傳,邁出第一步)。通過狠抓教職工政治思想教育,學生德育工作,教研教改和學校管理工作,基本實現工作總目標,教學常規管理逐步完善落實了“十堅持十落實”。在學校優惠政策鼓勵下,1996年23名青年教師參加了小教專科函授學習,三年後全部畢業。1996年4月,《四川教育》雜誌社在該校召開了讀評用刊現場會,推廣了該校《加強讀評用三結合,促進教育質量全面提高》的經驗。同年制定實施了《繼續教育管理辦法》,編寫了23萬餘字的反映學校八十年代以來辦學成就的《閃光足跡》,主辦校《希望》團報並得到團省委有關領導充分肯定。同年12月汨羅考察取經之後,學校將語數配套改革和愉快教育整體改革納入了當今教育大勢──素質教育軌道,名副其實貫徹“兩全”,突出辦學特色,發展學生個性,培養特長,努力推進素質教育。因此,堅持教改實驗,強化常科教學,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認真開展活動課,改革考試辦法,改革教學評估制度,就成了學校工作重中之重的六件大事。實踐證明:實施素質教育學生能力增強了,發展全面了,學業成績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在1997年的升學考試中,畢業生語文平均分104.5分,數學平均分115.2分,語數總分在230分以上的104人,占全城關鎮優生50%以上,升入重點中學人數創歷史最好水平。同期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也得到培訓和提高。同年4月,市教委在該校召開了國小教師五項基本功測試現場會,參考教師全部合格,在會上學校交流了經驗,得到市、縣領導高度評價並在市內推廣。通過多年的艱苦探索,初步構建了教師隊伍建設“一二四”模式,即:一套激勵機制,個體自學和群體教研兩條途徑,讓青年教師坐上車子──外出學習培訓、挑起擔子──承擔專題實驗、鎮住台子──提高課堂教學技藝、帶好隊子──發揮示範作用四項措施,由此學校自立科研專題《提高教師素質,促學生全面發展》於1998年2月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首屆科研成果二等獎。1998年4月,學校啟動了和射師共同參研的省資助金科研課題《可持續發展與教師隊伍建設》。同年9月,學校出台了《太和一小行政管理條例》和與之配套的《行政管理處罰細則》,從此學校管理工作邁上規範化、科學化軌道。學校的辦學成就先後被《教育導報》、《四川工人日報》、《四川青年報》等多家媒體宣傳報導。
世紀之交,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教會,頒發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學校乘勢提出了以“提高教育者素質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科研興校”為辦學特色。為此,教師思想政治教育以“三講”教育為中心,師德師風建設抓“四心一德”教育,教研教改抓創新優質課大賽,探索教師隊伍建設可持續發展之路。1999年下期到2000年上期,通過教師們五輪角逐,評選出了校級名師20人,學校要求名師做到“六會”,即教學理論會運用,教學經驗會總結,教學模式會提煉,教學觀摩會評析,教學風格會總結,教學專題會研究。從1995年起,在教師全員參與課型過關大賽和引進多媒體進行創新優質課大賽兩輪大型賽課活動基礎上,2000年下期學校又在全校教師中開展了"全面開花"、“希望之光”、“走向成功”三個階段歷時三個月大型賽課活動。2001年上期又開展了全校名師賽課和“明日之星”選拔賽課活動。六年四輪大型賽課,推出各類優質課達300餘堂,為縣內外提供教研教改示範課達60餘堂。通過賽課,不僅大面積提高了教師課堂教學水平,而且增強了教師之間團結合作奮發進取精神,輻射了學校教改經驗,發揮了一所巴蜀名校教研教改排頭兵作用。
通過新一輪的教研教改,初步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建設“14443模式”:以充分開發中青年教師自身潛能,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整體素質,培養適應教改實驗和素質教育需要的教師群體為中心,包括落實職業道德、文化知識、職業技能、教學科研四大目標,落實學習培訓、課堂獻藝、承擔專題、帶頭示範四條途徑,按合格教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四個階段培養名優教師,以制度、時間、經費三項保證推進教師隊伍建設上新台階。由此開展的科研課題《可持續發展與教師隊伍建設》已於2001年5月結題,現已申報省政府第二屆科研成果獎。
通過近十年的艱苦探索和實踐,初步形成了太和一小一套較為完整的辦學理念。
教育思想:以人為本,重在發展。即:著眼整體發展,立足個體成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簡稱“三體教育思 想”。
辦學目標:把太和一小辦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樂學習、輕負擔、高質量、有特色的省內知名學校,真正成為教育 改革的實驗學校和素質教育的示範學校。
培養目標:為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打下堅實而深厚的素質基礎,為國中輸送大批全面發展並具有良好個性品質的優秀 學生和部分特別優秀的尖子生。
管理思想:以師為本,重在激勵,服務教育,追求高效。
校 訓:飲水思源,愛校如家。
校 風:健體、正品、樂學、善思。
學 風:樂學、會學、勤學、好學。
教 風:求實、求是、求精、求新。
領導作風:修行自我,善待他人,一切適度。正派、民主、公正、表率、深入。
隊伍建設:以“一個思想”、“四種精神”來要求教師,即:愛生育人的教育思想,忠於事業的奉獻精神,不斷開拓 的進取精神,團結奮進的協作精神,勤奮踏實的實幹 精神。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太和一小教師 工作原則。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是太和一小教師職業規範。
德育工作指導思想:以德育德,以情激情,以行導行,以愛育愛,以會教會。
德育工作目標:教會學生做人,做一個健康人、文明人、中國人、 現代人、傑出人。
德育工作內容:愛國主義教育、立志成才教育、文明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習慣養成教育。
德育工作的途徑:以德育為核心,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
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緊緊盯、處處教、多多守、循循誘。
德育工作要做到六個發揮:
充分發揮思品課的傳授作用;
充分發揮各科教學的滲透作用;
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薰陶作用;
充分發揮少先隊的自主作用;
充分發揮班主任的形成作用;
充分發揮家長的配合作用。
德育工作的管理辦法:以德育辦公室為核心,以少先隊總部為龍頭,以班主任為主線,考評落實,獎懲逗硬。
教學指導思想:堅持知識與能力並重,在切實打好學科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尤其是 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 體,突出思路教學和目標教學;堅持教學的教育功能性,注重發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簡稱“三個堅持教學思想”。
教育科研:先進的教育思想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它將在時代前進中發展;正確的辦學思想只有變成學校廣大教育工作 者的教育行動,才能轉化為辦學的高效益和高質量, 在教育科研的指導下進行教改探索,是學校提高教學效益和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途徑。基於這些認識,活躍的教育科研和不懈的教改探索伴隨著太和一小改革發展的每一段歷程,我們必須堅持實行“教育科研,整體推進,重點突出,講求實效”的原則。
與此同時,校辦廠和學校環境建設實現了第二次大飛躍。1992年,校辦印刷廠瀕臨破產,負債高達230萬元,次年6月宣告破產。為了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文正堂校長以改革家的氣魄大抓教研教改,以企業家的姿態,破釜沉舟決心讓校辦廠重獲新生。學校因辦廠的決心和教改成就,爭取到了社會各界對學校直接性經濟援助80餘萬元,間接性政策支持40餘萬元,為此還清了教職工90餘萬元集資辦廠欠款。後來學校多方努力,印刷廠重新開機。從此學校加強了各項管理工作,校辦印刷廠年利由10萬元增加到20萬元,效益穩步提高。2000年上半年,射中教學印刷廠瀕臨倒閉(該廠原為鐘聲教學印刷廠屬太和一小辦,80年代末由射中辦),縣府發文由太和一小校辦印刷廠兼併射中教學印刷廠,從此校辦印刷廠規模擴大,年產值達200餘萬元,年純利達30餘萬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校辦廠贏利150萬元,為改善辦學條件,支持教師培訓,增加教師福利待遇,改善教職工居住條件等方面作出了應有貢獻。學校先後投入資金400餘萬元,啟動校辦廠、改建校門、維修校舍、增添設備、新建教學大樓、綜合樓、藝術樓、訓練館、美化校園、改建操場、新建教師宿舍等,為此新增教學場地8000餘平方米,新建宿舍樓80餘套11000餘平方米。.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自1992年文正堂任校長九年來,他帶領富於團結、進取、開拓、創新的太和一小人用勤勞和智慧編織了一頂頂桂冠:全國課題實驗先進集體、全國體育鍛鍊先進集體、省文明單位、省校風示範校、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省模範職工之家、省藝術教育先進集體、省職業技能示範學校、市素質教育先進學校、市教師隊伍建設先進學校等全國、省、市、縣殊榮達90餘項次。同時贏來了省、市、縣在該校召開的各類教研教改現場會達20餘次。學校規模由1992年的24個教學班在校生近1500人,發展到現在42個教學班在校生近3000人,教職工增加到108人。學校現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教師48人,占專任教師的53%。現有全國、省優秀教師、優秀校長、特級教師5人,市、縣學科帶頭人各3人,教師在各級各類報刊、競賽發表或獲獎文章達300餘篇。學生個性特長得到充分鍛鍊和培養,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經縣教委畢業升學綜合考核,歷年居全縣之首;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獲獎達300餘項次,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學生,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新世紀,新征程。而今太和一小人,在省特級教師、省優秀校長文正堂帶領下,正昂首闊步、意氣風發、團結奮進、邁向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