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和突墓志銘

封和突墓志銘,全名為《屯騎校尉建威將軍洛州刺史、昌國子封史君墓志銘》。1980年出土於大同市西八公里的小站村附近。墓志銘為碑形,高42厘米,寬32厘米。楷書12行,每行12字,共141字。界以淺棋子格,格方2.7-2.9厘米。石創於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石質極好,書刻俱佳,銘文完好如初。無書刻人姓名。

基本介紹

簡介,史料,

簡介

封和突墓志銘
墓主人封和突,《魏書》、《北史》皆無傳。從這方墓志銘得知,他是北魏恆州代郡平城(今大同市)人,恆州代郡平城是遷洛以後故都的建制。封和突“春秋六十有四,以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春正月薨於官”,則其生於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38年),主要活動於文成、獻文、孝文宣武四朝。經查史料,北魏時期見於史傳的代郡封姓,只有一個叫封敕文的,他官至秦益二州刺史,賜爵天水公,卒於獻文帝天安元年(466年)。這時,封和突是二十九歲,他極有可能是封敕文的族人,子孫輩。封和突生前為屯騎校尉,是比州刺史低一品的武職官員,但因為他又兼都牧令,所以在京城的地位是比較高的。景明二年(公元501年),他死後,宣武帝元恪深為“震悼”,並派官員到靈前,以蜜印的方式贈洛州刺史。三年後歸葬平城武周界。

史料

封和突墓志銘的出土,為研究北魏歷史提供了新的史料。他的葬地武周界,同時也說明武州山與武周山、武州塞與武周塞中之“州”、“周”二字可互用。
封和突墓志銘的書法,是完全意義上的魏碑北邙體,屬於方重勁截、意態跌宕的一路。與同時期洛陽龍門石窟始平公造像記等風格相近,但卻不似始平公那樣方正規整;與1932年出土於洛陽北邙的《任城王妃李氏墓誌》更為接近而雄強恣肆過之。李氏墓誌為景明二年(501年)物,為“前國太農府功曹史臣茹仲敬造”。二志書風相近,時間只隔三年,那么封志是否也是這位茹史官所書呢?
封和突墓志銘的用筆,從總體上看是以方筆為主,無論橫、豎、撇、提,都以方筆露鋒入筆,橫起如“石”、“武”、“春”,豎起如“十”、“州”,撇起如“令”、“危”,趯起如“校”、“牧”、“摸”等,既方且重,誇大而出奇。捺腳的方重也頗為突出,如“史”、“遣”“岐”等即是。而豎畫如“郡”、“吊”、“即”、“印”、“年”、“卜”等收筆的右斜和行書筆意,撇筆如“史”、“君”、“昊”、“石”、“ 外”等收筆的舒張和率意,甚至是橫畫如兩個“不”字收筆不經意中的下拖,都與前面所舉方重的起筆收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構成此石書法方重勁截的另一個突出之處,是方重堅勁並且下壓得有點失位的右方折,如“國”、“昌”、“月”、“用”、“四”等字便是。同樣與這種情況形成對照的是左面部分的輕筆、圓筆或開口留際。如三行的“國”左上不封口,豎筆作圓筆;幾個“四”字,左橫露鋒輕起,豎畫是象徵性的一筆帶過,且不封口。正是由於這樣的點畫特點,使此石在方重雄強的主體風格下面具有了生動、跌宕的藝術魅力。此外結體的變化,在體勢方面如“昌”、“景”、“薨”、“禮”、“盈”的欹側錯落、奇正相形,在結字方面如“屯”、“綬”、“寬”、“揮”等字的簡筆省畫,“人”、“印”、“周”、“內”、“高”、“無”、“鐫”等字的方圓並濟、楷行雜糅,更使此石書法多了幾分奇逸之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