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墩遺址

寺墩遺址

中國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三皇廟村,距常州市區約15公里。面積約6 萬平方米。1978、1979、1982年南京博物院發掘。發現了隨葬玉制璧、琮較多的良渚文化墓葬。良渚文化層的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為公元前2790年左右。

寺墩高出地面約20米,呈橢圓形。1973年發現。經常州市考古人員調查,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中心祭壇東西長100米,南北寬80米,遺址外圍有三圈河道,總面積約80-90萬平方米。1978年、1979年,南京博物院對該遺址進行兩次發掘,先後出土文物百餘件,其中玉琮20件、玉壁15件、石錛25件。根據地層堆積及清理的兩座墓葬,寺墩遺址分兩個文化層:下層屬崧澤文化,上層屬良渚文化。距今約4500年。1990年後,又新發現精美微雕玉琮、玉壁及以數十件珠、管、錐形墜組合成的項鍊等重要文物。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寺墩遺址
  • 外文名稱:Si Dun Site
  • 地理位置:江蘇省常州市鄭陸鎮三皇廟村
  • 氣候類型: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型氣候
  • 占地面積:90萬平方米
地圖信息,
內部構造
遺址下層為崧澤文化遺存。陶器有圈足飾圓形和三角形鏤孔的豆、折腹或球腹罐、花瓣足壺等。發現墓葬一墓,墓主為女性,仰身直肢葬,隨葬有鼎、豆、壺、紡輪4件陶器。
上層為良渚文化遺存,內涵比較豐富。有3座墓葬,自東向西排成一列,未見墓坑和葬具,系掩土埋葬。頭向均朝南。東邊的3號墓死者為20歲左右的男性,仰身直肢葬。人的肢骨和部分隨葬的玉璧、玉琮、石斧上有明顯的火燒痕跡,說明埋葬時舉行過某種用火的斂葬儀式。隨葬品達124件,除陶器和玉石制的穿孔斧、有段石錛、斜柄石刀等生產工具以及玉質的鐲、錐形飾、墜、珠、管一類裝飾品外,突出的是24件玉璧和33件玉琮。玉璧素麵無紋,琢磨光滑,分置於頭部、胸腹和腳部,最大且製作最精的一件放在腹部,直徑26.2厘米、厚1厘米。玉琮中有一件獸面紋鐲式的置於頭部右上方;其他均為橫槽分節、高矮不一的方柱體玉琮,大體圍繞人骨架四周擺放,最高的一件有13節,高36.1厘米。另兩座墓也都用玉璧、玉琮隨葬。經鑑定,玉器質料絕大多數是透閃石,屬於軟玉。根據玉璧上遺留的一層砂粒,可知當時以石英砂粒為解玉砂;從璧、琮的規格及表面弧形琢痕分析,可能使用了石英砂石圓盤──輪鋸的琢玉裝置。由此可見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相當先進,琢玉當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璧、琮這類貴重禮器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權力、地位和身分的象徵。它們在草鞋山、張陵山、福泉山等地的良渚文化厚葬墓中也都有發現,反映出當時的原始氏族制已瀕臨崩潰。良渚文化玉璧、玉琮的精美形制和繁縟獸面紋飾,還為商文化所吸收並得到發展,構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物品物品

地圖信息

地址:常州市天寧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