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寺

南城寺

南城寺,也稱寶勝寺,位於西沱古鎮南石村三房岩,與長江明珠石寶寨隔江相望。創建於漢代,現為明代古建築群,占地面積1225平方米,屬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禪寺
  • 外文名:無
  • 位置:西沱古鎮南石村三房岩
  • 別名:寶勝寺
重慶西沱古鎮南城寺,建築,傳說,江蘇常州南城寺,介紹,歷史,特色,僧侶,

重慶西沱古鎮南城寺

建築

該古建築群由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接引殿,偏殿及廂房組成。整體布局有中國早期偏離中軸線的特點,而偏殿則打破對稱形式。該寺現存木該碑文記載:“南城寺系漢、唐古剎,為眾善樂捐興建”。現存各古建築均為明代弘治十四年(1502年)始建,各殿廳,廂房等都為抬梁式木構架,懸山式屋頂,該寺院具有傳統的明代古建築風格,為西沱古鎮早期寺院建築的代表。
寺內有韋馱神像一坐神像,為中國僅有的一座韋馱坐像。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當時方丈真秀書房起火,殃起坐像底座,韋馱像坍塌。

傳說

相傳,寶勝寺天王殿中有韋馱手持降魔杵的站像,身高1.3米,此像與其他地方的韋馱凶神惡煞的形像不一樣,此像唇紅齒白,為一白生書生形象,與彌勒佛背向而站。當年秦良玉率白桿兵出師遼東,血戰榆關(今山海關)被困於後金軍中,一書生殺入重圍,將秦良玉於亂軍之中救出,秦良玉感於救命之恩,問及姓名和家鄉時,大漢答曰“姓韋,家住南城北崖”。 韋馱力戰建州女真時,在寺里的塑像則大汗淋漓,住持不知何故,只得親自為他拭汗,每拭一次汗,韋馱便勇力倍增,殺敵無數。解圍後韋馱便不辭而別。班師後回到石柱,秦良玉迫不及待來到西沱,尋找韋姓男子,幾經周折,在寶勝寺中閣找到韋馱,見到韋馱只是一坐神像,秦良玉十分驚異,當問到方丈韋馱神像曾有何異狀時,方丈說某日某時神像大汗淋漓,良玉一算,正是援遼被困之時,方知那時是神明現身。看到韋馱像下石地面被汗珠滴出的小坑,秦良玉便不再忍心讓再韋馱站下去,便在大雄寶殿前為韋馱再塑了一座坐像,並用輕紗籠罩,為其掩蓋日曬。秦良玉並在西界沱購豬三十口,以此酬神。並重建南城寺的大山門,將藏經樓由一層改為兩層,重建大雄寶殿。
其大雄寶殿大樑上秦良玉重建南城寺的珍貴資料。大樑上書 “……良玉提督四川……宣慰司秦石柱宣慰司宣慰加升都督僉事馬夫人……”的字樣,由此得出秦良玉重建南城寺和塑韋馱坐像的真實性。

江蘇常州南城寺

介紹

南城禪寺,位於武進區鄭陸鎮三皇廟村
相傳三皇廟村的寺墩上建有寺廟,名曰南城寺,規模宏大,寺墩之名由此而來。寺墩遺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距今約45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遺址。經5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極為珍貴的玉琮、玉璧、玉鉞、玉帶鉤等近200件,均是同類器物中的珍品。其中1件玉琮13節、35厘米長,是我國發現的最大一件玉琮,被國內外考古專家稱為“驚世之寶”。

歷史

寺始建於隋開皇年間(581~601),寺名天光,距今1400餘年。唐會昌年間(841~846)廢,乾寧初年(894)重建,宋太平興國五年(980)賜名開法寺。元末又毀,明洪武十一年(1378)重建,後毀於戰火。清順治初年(1644)由僧斷愚募化重建,改名南城寺。歷史上的南城寺,殿宇壯觀,規模宏大,香火鼎盛,屢經滄桑。1949年初,寺內僅存房屋14間,破敗不堪。1999年11月恢復開放。2002年6月覺智法師主持南城寺修復工作,重修大雄寶殿,新建2300多平方米的觀音殿、地藏殿、淨修堂和生活設施。殿內精塑的佛像全部香檀木純金箔飾面。占地14畝,建築面積2660平方米。

特色

大雄寶殿前場上,有高9.8米寶鼎一座,底座四周是石雕八仙過海。走上9級石階,便是仿清重檐歇山頂、脊高13.8米,雄偉壯觀的大雄寶殿,供奉4.8米高的釋迦牟尼佛,背立海島觀音和32應身,兩側為九龍壁浮雕漢白玉羅漢台,供奉18尊羅漢,每尊高1.8米。大殿東側為高9.6米,面積130平方米的觀音殿,中立香樟木四面觀音,高5米。三面牆壁上端排列0.38米高的2000尊小觀音,謂千佛繞毗盧,下端為木刻大悲咒一卷和88佛。與之相稱的西側為地藏殿,四面地藏佛像供奉中央,三面圍繞的是108尊高0.98米的荷花地藏和0.32米高的1000尊地藏菩薩。
根據佛陀“眾善奉行,普度眾生”的教誨,成立慈善功德會,組織廣大佛教徒慈悲濟世,進行社會慈善服務。

僧侶

寺務由覺智法師主持,常住僧人11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