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昌鎮

寶昌鎮

寶昌鎮地處太僕寺旗中部,是全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國土總面積654平方公里,城區面積7.2平方公里,轄40個行政村,124個自然村,8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81168人。

寶昌鎮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中部,是全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07國道橫貫全鎮。全鎮轄區國土總面積654平方公里,城區面積7.2平方公里,東與千斤溝鎮駱駝山鎮相鄰,南與貢寶拉嘎蘇木毗連,西與紅旗鎮接壤,北與正鑲白旗交界,207國道橫貫全鎮。寶昌鎮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寶昌鎮經濟成長迅猛。寶昌鎮位於自治區中部,錫盟最南端,與河北省交界,距北京350公里。總面積3415平方公里,現轄4個鎮、1個蘇木、1個鄉,174個行政村和14個居委會。總人口20.3萬,其中農業人口16.4萬人、非農業人口3.9萬人,是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旗縣。

寶昌鎮轄40個行政村124個自然村,8個社區居委會,駐鎮機關、企事業單位126個。總戶數30729戶,總人口81168人,其中城鎮戶15222戶,37977人,農業戶15507戶,43191人;農村常住戶11482戶,33683人。2007年全鎮五保戶213戶213人,農村低保戶1134戶1888人,城鎮低保戶2499戶3868人;年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0.4%。

2007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50元。全鎮現有黨支部55個,黨員1647人;城鎮中學6所,國小5所,幼稚園6所,鄉級中學一所,農村完全國小4所,在校生9899人,在校職工523人;衛生院3處;敬老院2處;城鎮派出所2處,農村派出所1處;奶牛養殖小區4處,奶站7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昌鎮
  • 外文名稱:Baochang Town
  • 別名:寶昌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
  • 下轄地區:邊牆村,保勝村,地房子村等
  • 電話區號:(+86)0479
  • 郵政區碼:027000
  • 地理位置:太僕寺旗中部
  • 面積:654平方公里
  • 人口:81168人
  • 方言晉語蒙古語
  • 氣候條件:中溫亞乾旱大陸性氣候
  • 車牌代碼:蒙H
鎮情概況,經濟發展,歷史沿革,自然地理,礦產資源,名優特產,行政村,

鎮情概況

經濟發展

2005年底,太旗蘇木鄉鎮機構改革,原頭支箭鄉、永豐鄉五面井鄉併入寶昌鎮,寶昌鎮建制為中心鎮。全鎮現有幹部職工152人,其中公務員61名,事業編制91名。改革後的寶昌鎮,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進一步改進工作方式,創新工作機制,推進事業單位轉換機制,壓縮財政供養人員,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建設服務型、法制型政府,全面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社會管理、搞好公共服務、維護農村穩定。
寶昌鎮行政機構設定:黨政綜合辦公室(掛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的牌子),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掛人口與計畫生育辦公室的牌子),城鎮管理辦公室。事業機構設定:農牧業服務中心、文化廣播電視服務站、人口與計畫生育服務所、勞動和社會保障事務所。
全鎮耕地面積216253畝,其中水澆地面積2.4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45萬畝。截至2007年底,全鎮生態項目區累計面積302172畝,其中退耕還林項目區面積195712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22584畝,宜林荒山荒坡造林73128畝;有林地面積101093畝;小流域治理項目區66260畝;封山育林項目區402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9%。
寶昌鎮寶昌鎮
移民搬遷工程完成84戶277人,其中復興村馮佩溝營子49戶172人,前房子村小東溝營子35戶123人。駱駝山鎮後山椅子移民搬遷到五間房村生態移民工程35戶123人。“三位一體”建設272座272戶,其中地房子村32戶,繁茂村168戶,幸福、三永村72戶。投資52.8萬元解決7個有井無電項目村1960畝水澆地配電工程。爭取德國大使館項目為光林山村架設低壓線路1公里蓋井房30間投資7萬元。順利通過自治區六星級文明城鎮和盟級衛生城鎮驗收。全鎮現有“三結合”戶160戶,計生協會49個會員6650人。向呼市、北京輸送品學兼優的家庭貧困生20名。
寶昌鎮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寶昌鎮經濟成長迅猛。種植業以莜麥、小麥、胡麻菜子、蔬菜、雜糧、雜豆等作物為主;養殖業以肉牛、肉羊、奶牛及小三養為主;加工業以油料、麵粉、肉食品加工為主。由於農牧業產業化和工業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沃爾圖薯業、草原雄雞養殖業、花崗岩加工、矽鐵冶煉等工業相繼在鎮落戶,為全鎮農業、工業經濟的深入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成為寶昌鎮經濟發展支柱產業。通過連續幾年的大發展,馬鈴薯產業發展尤為迅猛,專業馬鈴薯種植園區已成規模化、產業化,為全鎮農民增收提供了一個安全可靠的平台。
寶昌鎮寶昌鎮
太旗屬農牧結合、以農為主的經濟類型區。2005年寶昌鎮播種面積81.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36.2萬畝,油料12.3萬畝,蔬菜15萬畝,馬鈴薯18.1萬畝,高產飼草料14.8萬畝。牧業年度牲畜存欄52.7萬頭只,其中奶牛10984頭,寒羊22萬隻;年末出欄33.3萬頭只。
寶昌鎮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涉及水泥、磚瓦、釀酒、油脂、飼料、肉食品加工、供水、供電、牧業機械製造等行業。工業總體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缺少大企業支撐,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比較低。2005年,寶昌鎮實現工業增加值2.3億元,僅占整個地區生產總值的17%。
寶昌鎮寶昌鎮
寶昌鎮現有各類學校47所,其中高中、職業中學和完全中學各1所,國中8所,國小36所,在校生18109人。有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圖書館各1個。有醫療衛生機構17個,病床181張。2005年,人口出生率為7.2‰、人口自然增長率2.2‰。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在職職工9006人,退休職工參保4241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6649人。
寶昌鎮經濟社會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上還比較落後,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比較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人口多,土地面積小。寶昌鎮農業人口占全盟農牧業總人口的31%,人均耕地只有4畝;農牧業基礎建設滯後,水澆地僅為現有耕地面積的1/5,產業化尚處於起步階段,帶動效果還不明顯,農業增收難度比較大。二是礦產資源十分匱乏。2004、2005兩年累計投入地勘資金2383萬元,先後對多金屬礦、金礦、花崗岩、石英石、煤等進行了勘探,除花崗岩外,其他礦藏均不具備開採價值,工業發展受到制約。三是城鎮建設歷史欠帳多,改造建設難度大,總體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況。
地寶昌鎮現建成區面積為7.3平方公里,城鎮化率28.6%,供水普及率96%、供熱普及率1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5.6%,人均道路鋪裝面積8平方米,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尚屬空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功能不全,缺乏聚焦產業及對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四是地方財力嚴重不足,財政收支矛盾突出。2005年當年實際總財力1.26億元,個人支出部分9510萬元,剔除專項和定項支出後,個人部分占財政支出的72%;財政供養人員7096人,人均財力18000元,比全盟平均水平低7000元。

歷史沿革

在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清朝初期在這裡設察哈爾左翼牧群,專為皇宮提供馭馬和肉食等畜產品。民國14年(公元1925年)在太僕寺左翼牧群的區域內成立寶昌縣,1936年太僕寺牧群改為太僕寺左旗。1956年太僕寺左旗與寶昌縣合併為現今的寶昌鎮,旗政府設在寶昌鎮。
“太僕寺”一名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就有掌管皇室御馬和馬政的“太僕”官、秦、漢時為九卿之一。北齊時稱“太僕寺卿”,歷代沿置不變,清統一全國後仍沿用此名。順治元年(1644)設掌管牧馬事務的機關——太僕寺,初布專署,附設在兵部的武庫司,雍正三年(1725)才另建衙署辦事。太僕寺內部機構分左右二司與主簿廳。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革官制,裁撤太僕寺所掌事務併入陸軍部,太僕寺所屬邊外牧場有太僕寺左翼和太僕寺右翼兩牧群(場)。
寶昌鎮寶昌鎮
太僕寺是從朝庭官職到朝庭機關而後變為地方名稱。太僕寺在清朝初是專為皇宮提供御馬和專管肉食品的所在。據文獻記載,早在漢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漢代屬上谷郡此境為匈奴所在地。三國時期屬魏匈奴,隋、唐時代屬鮮卑,金代屬昌州,元初隸屬宣德府。公元1262年(中統三年)屬上都路,置鹽使司。1319年(延佑六年)改為寶昌州。明代為蒙古牧地,清代屬太僕寺左翼牧群,公元1918年設招墾局,開始發展農業生產。公元1925年(民國14年)設寶昌縣、由於歷史的原因,寶昌鎮就有了從察哈爾左翼四旗(正蘭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聚集而來的蒙古族和從山西、河北遷至的大批漢族,因此就形成了具有察哈爾特點的蒙古族文化和以山西。河北等地為特點的漢族文化,並隨著歷史的變遷,各自在文化特點上又有了獨特之處,形成了蒙漢交融的文化特色。寶昌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遠古的匈奴、烏桓鮮卑、契丹,直到蒙古,都在這裡歷兵秣馬,休養生息。貢寶拉格草原曾是清朝皇室的御馬場,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選
中的正是寶昌鎮水草豐美,物華天寶。寶昌鎮東南有遼代蕭銀宗建造的梳妝檯,西南有神秘的古代石人像,金界壕橫貫東西。
寶昌鎮寶昌鎮
每逢夏秋之際,寶昌鎮自然形成錯季之美感。清風習習,帶著奶茶的馨香、綠草的柔情、鮮花的芬芳、百靈的細語,領略不盡“紫菊花開香滿衣,地椒生處乳羊肥”的草原風光。潔白的氈房,點綴著綠色的原野,多彩多姿的草原風光和著古樸淳厚的察哈爾風情,不失為塞外旅遊避暑的理想天地。
寶昌鎮有久遠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孕育著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之花。本世紀初,這裡還是茫茫草原,人煙稀少,人們大都過著遊牧生活。放墾以來,人口漸增,多為河北、山西客籍,多少年來漢族與蒙古族人民融合相處,共同發展,形成了本地區特有的民情風俗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文化資源和人文資源。充分發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對繁榮和建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樹立開放形象,發揮文化對經濟建設巨大推動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從而早日實現小康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然地理

寶昌鎮地處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海拔1300米-1800米,屬中溫帶亞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6℃,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無霜期110天左右。寶昌鎮西北與正鑲白旗接壤,東北與正藍旗相連,東南與河北省沽源縣交界,西與河北省康保縣毗鄰,背靠錫林郭勒大草原,面對經濟發達的京津張地區,總面積為3414.74平方公里。寶昌鎮地處陰山山脈東段的低山丘陵區,海拔1325—1828米,地勢起伏不平,坡緩而谷寬。
寶昌鎮寶昌鎮
寶昌鎮現有耕地81.3萬畝,其中水澆地17.6萬畝。草場300萬畝,其中農區194萬畝、牧區106萬畝。林地113萬畝。地上水資源貧乏,沒有可開發利用的河流;地下水淨儲量24億立方米,年可開採8312萬噸。礦產資源十分匱乏。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除已開發的黃金、鎢、螢石、石灰石等外,進一步探明待開發的金屬礦有:銀、銅、、鎳、鈷、鉛、鈾等;非金屬礦類有矽石鉀長石、大理石、白雲母氟石瑪瑙天青石、雕刻用玉石等。初步探測鎢的儲量為16000噸,矽石儲量為200萬噸,珍珠岩儲量為9000萬噸,螢石儲量為15萬噸,黃金儲量437公斤。
境內野生動物有:野兔、狼、野雞、狐狸、獾子狍子及近百種鳥類;野生植物有黃芪、防風、甘草、柴胡、蘑菇、知母、百合、地皮菜髮菜)、山韭菜、旱蔥等。
國民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城鎮工業占有一定比例的經濟類型。該旗是錫林郭勒盟的主要糧食產區,是自治區的油料生產基地和全國細毛羊商品的基地建設旗。寶昌鎮有耕地11.7萬公頃,土壤為淡黑鈣土、栗鈣土草甸土三個土類有機質含量為1.5%—4.5%。適宜種植的糧油作物有小麥、莜麥、馬鈴薯、蠶豆、豌豆、大麥、胡麻、菜籽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建設出現了可喜的勢頭。農業連續六年獲得豐收,1995年糧油總產量達到1.15億公斤,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為32.16萬頭(只);林業生產發展較快,寶昌鎮現有人工林面積27.13萬畝,森林覆蓋率5.6%,活林木蓄積量達到16.5萬立方米;工業生產初具規模。擁有電力、礦山採掘、釀酒、糧油加工、服裝制帽加工、農畜產品加工、機械加工、建材業等工業企業。
寶昌鎮寶昌鎮

名優特產

有句話說:“南有壽光,北有寶昌”。寶昌鎮還是“綠色西芹之鄉”,是“京北蔬菜第一旗”,是北京的重要蔬菜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和努力,寶昌鎮蔬菜已經在國家註冊了“貢寶”商標,被自治區命名為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和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蔬菜產業從基地到市場到品牌,已經形成了無公害生產體系。
寶昌鎮蔬菜產業已形成種植區域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產銷一體化的產業新格局,蔬菜遠銷北京、天津、山東、湖北、上海、廣州等十幾個省、市,部分出口到日本、韓國。
在培育和規範中介組織,研究市場,重點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推進蔬菜種植業的標準化、產業化和信息化,組建蔬菜協會和經紀人協會,完成國家綠色食品認定工作,組建產地批發市場信息網,爭取到2005年把寶昌鎮建成北方地區重要的錯季節蔬菜生產加工基地和批發配送區。
寶昌鎮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現代化城鎮。草原酒業是寶昌鎮的支柱產業,其釀酒歷史已有300多年,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年生產能力3000噸。過去草原白酒素有“蒙倒驢”之稱,現草原王酒品種豐富,不同規格、不同檔次、不同包裝的花色品種20餘種,產品遠銷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海南等地,全國銷售網達80多個。
寶昌鎮寶昌鎮
其中高級健身牛鞭酒採用內蒙特產“中國草原紅牛”金牛鞭為主料,配入名貴藥材,經科學提取釀製而成,味道醇厚,有健身延年之效。
草原白酒自1979年被命名為第一批“優質產品”以來,其榮譽稱號一直保持至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曾親筆題詞“草原美酒香,塞外佳釀醇”。

行政村

邊牆村:位於寶昌鎮東南7公里處,寶沽線兩側。全村轄3個自然村,261戶1034人。現有耕地面積5565畝,人均 5畝;牧草地0.35萬畝,人均3畝。2007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 元。該村以農業為主,奶牛養殖業發展較快,全村現有黑白花奶牛125頭。近幾年大力開發水澆地,主要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以西芹為主,甘藍、大白菜等為輔,現有大棚45座。 今後重點發展養殖業和蔬菜種植業。
地房子村:位於寶昌鎮南3公里處,207國道兩側。全村轄2個自然村,177戶558人。現有耕地面積1910畝,人均3畝;牧草地0.2萬畝,人均4畝。2007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2500元。該村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發展較快,近幾年無公害蔬菜種植髮展較快,主要以西芹為主。今後重點發展奶牛、肉牛養殖業,種植青玉米200畝;2008年種植西芹200畝。
保勝村:位於寶昌鎮南6公里處,207國道東側。全村轄1個自然村,192戶653人。現有耕地面積 2800畝,人均4畝;牧草地0.2萬畝,人均4畝。2007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2800元。該村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發展較快。近幾年重點開發水澆地,著重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以西芹種植為主,甘藍、大白菜種植等為輔,已成為該村支柱產業之一。全村每年蔬菜種植1100畝左右,其中西芹850畝左右。今後重點發展蔬菜種植業,主要以大棚為主,計畫建設50座。
東紅村:位於寶昌鎮東南4公里處,全村轄1個自然村,414戶1553人。現有耕地面積6754畝,人均4畝;牧草地0.55萬畝,人均4畝。2007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2448元。該村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發展較快,近幾年無公害蔬菜種植、馬鈴薯種植、鐵礦石冶煉、建築石料發展較快,為該村農民增收、經濟發展提供了平台。 今後重點發展馬鈴薯種植業、生態旅遊觀光產業、蔬菜種植業。
宏大村:位於寶昌鎮北3公里處,207國道兩側。全村轄3個自然村,417戶1511人。現有耕地面積6285畝,人均4畝;牧草地1.1萬畝,人均8畝。2007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3115元。該村以農業為主,畜牧業所占比重不大。近幾年以西芹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產業發展較快。全村每年蔬菜種植400畝左右,其中西芹300畝左右。今後重點發展蔬菜種植業和個體加工業,積極利用水庫優勢發展旅遊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