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分離焦慮

一般嬰兒7~9個月的時候,如果將其與爸爸、媽媽或其他主要照顧者分開一段時間,就會哭鬧不安。分離焦慮一般出現在一周歲之前,因為嬰兒正處於形成特殊情感聯接階段,1歲以後其分離焦慮的強度會慢慢減弱。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eparation Anxiety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一周歲以內兒童
  • 常見病因:幼兒正處於形成特殊情感聯接階段
  • 常見症狀:哭鬧不安
影響因素,臨床表現,如何應對,

影響因素

1.朋友多的孩子,分離焦慮較輕
在大家庭長大的寶寶,日常接觸的人多,依戀的對象廣泛,分離焦慮較輕。反之,在小家庭長大的孩子,每天只和爸爸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在一起,和外界接觸少,依戀對象少,與照顧者分離後難以找到其他依戀對象。
2.個性開朗的孩子,分離焦慮較輕
平時活潑開朗、樂呵呵的孩子,和爸爸媽媽分手時,也難免大哭幾聲,但很快就會適應沒有爸媽的時間;而性格內向、獨立性較差的孩子,一般焦慮較嚴重,且焦慮持續時間較長。
3.獨立性差、家人溺愛的孩子分離焦慮較重
這一類孩子生活技能缺失,自理能力差,一旦要走出家門離開父母,便不知如何應對。在幼稚園中教師要求幼兒具備一定的獨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上床睡覺、能控制大小便、自己遊戲、遵守一定的規則等等。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兒感到是一種挑戰和壓力。

臨床表現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1.反抗階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鬧。
2.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3.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

如何應對

1.培養自理、適應能力
在培養孩子自理、適應能力的關鍵期應注意自理訓練,比如1歲左右練習用勺吃飯;2歲左右獨立吃飯(用勺或筷子);2歲左右排尿、便時自己找便盆,並開始脫、穿褲子的訓練和指導;2.5~3歲儘量自己完成排尿便,如脫褲子並用手紙擦屁股、提褲子。學會以上各項的孩子能較快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2.多與同齡小夥伴接觸
從1歲起就經常帶孩子到小朋友多的地方玩耍,多與同齡孩子接觸;到2歲左右鼓勵他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在孩子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可讓他嘗試與親人短暫分離。
3.和孩子分享育兒園的一切
讓孩子愉快度過在幼稚園的第一天,並在最初一個月,不斷強調幼稚園的好處,與孩子一起討論去幼稚園的收穫,了解孩子的想法,對不滿意的地方要有合理的解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