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古代兵器)

寶劍(古代兵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寶劍,是用優質材料和獨特的鑄造方法鍛造出的,劍刃鋒利,吹毛即斷,殺人不沾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劍
  • 外文名:treasured sword
  • 別名百兵之君
  • 屬性:短兵器
  • 拼音:bǎo jiàn
青銅器,著名寶劍,鑄劍師,文言文,原文,譯文,

青銅器

商周時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是貴族國家對外掠奪、對內鎮壓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武器的發展與改進就受到格外的重視。這時武器之進步,是與青銅冶鑄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繫的。青銅不但可以製作多種生活用器,而且也可以製作青銅武器。青銅就是銅、錫或銅、鉛的合金;或銅、錫、鉛3種元素的合金。青銅製作的武器遠比非金屬武器使用方便,具有更大的殺傷力。在製作青銅製品中,由於銅加錫或鉛的比例不同,致使合金硬度也不同,青銅武器需要堅韌、鋒利,因而就比製作容器等器物多加錫或鉛。關於製作不同種類青銅製品的合金比例,在戰國人所作的《周禮·考工記》中已有明確的記載。
寶劍寶劍
就所見,商周青銅武器遺存的數量大,品類亦多,形制上也多富於變化,鑄造技術也在不斷改進。青銅製武器主要品類有:戈、矛、戟、鉞、刀、劍、鈹、鏃等等。其中青銅劍在青銅武器中獨具特點,許多都屬國之重寶,不斷引起人們的關注,據知,一些文物收藏家還專門以收藏古銅劍為情趣。
六種不同的青銅短劍與劍首圖譜
青銅劍,是佩帶的手持短兵器。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也代表了佩劍者的等級身份,並炫耀富有。《考工記·桃氏》記士階層由於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層次區別,因而佩劍的尺寸與重量亦有不同的規定,謂之“上制上士”、“中制中士”、“下制下士”,這也就是《左傳·莊公十八年》所云:“各位不同,禮亦異數。”
寶劍寶劍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吳國公子季札掛劍的故事,公元前544年,吳國季札出使中原,路經徐國。徐君對季札佩帶的寶劍,心裡羨慕。季札考慮到出使的需要,暫時就沒贈送。季札出使完畢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於是季札“乃解其寶劍系徐冢樹而去”。從這一故事可以看到,季札在出使中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佩劍也是身份與地位的標誌。
青銅劍主要由劍身與劍莖兩部分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稱。劍身前端稱“鋒”,劍體中線凸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合脊與兩從為“臘”。劍把稱“莖”。莖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格又稱“衛”(璏)。莖的末端常有圓形的“首”,首又稱“鐔”。莖上有的有圓形的“箍”。莖上常以繩纏繞,繩稱為“緱”。劍鞘也謂之“室”。短劍也稱“匕首”。
考究的青銅劍的首與格等常以玉質作成,這種劍,一般則稱為“玉具劍”。青銅劍的起源與發展,在歷史上應有著長期的孕育過程。從筆者所見最新考古資料看,最早的青銅劍是商代後期的鈴首劍,是1971年在山西省保德縣一座古墓內出土的,通體長32厘米,由身、莖、首3部分組成。劍體中部的脊,一直通到首。寬扁莖,扁圓形首,正面有連續的鏤孔,首內有丸。與保德鈴首劍相似的還有
寶劍寶劍
1976年山西省石樓縣曹家垣出土的和1982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發現的鈴首劍,以及河北青龍抄道溝出土的羊首曲柄短劍等等。它們的被發現和被認定,要比以前論定的最早的銅劍始於西周早期又提前了。這裡還需說明的是,以上所談保德等地鈴首劍均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戎狄”族的文化特色。
西周早期銅劍,已較多地被發現,如:甘肅靈台白草坡、陝西長安張家坡、陝西岐山賀家村、北京房山琉璃河等地,都有考古發現。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例如:張家坡劍和琉璃河墓52的劍,劍體呈柳葉狀,脊略凸起,無格,無首。莖端略瘦。莖部有圓孔。有的劍還有透雕龍蛇飾的劍鞘,異常絢麗。
西周晚期至春秋的銅劍增多了,劍體也加長了,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出土的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4柄銅劍,最長的達到40厘米。圓柱形莖,出現圓形劍首,劍體有高起的脊,尚未有劍格。河南洛陽出土的幾柄春秋銅劍,其中一柄還套有整塊象牙制的刻有花紋的劍鞘,異常考究。
春秋晚期至戰國可說是銅劍最發達的時期,除個別地區的劍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風格外,形制上一般都開始定型。春秋晚期的銅劍,絕大部分都有劍首,並普遍出現了劍格,但具劍箍的還較少。長度一般都要在40-50厘米以上。有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吳王光劍等等,都是這時期的重要作品。這些寶劍製作精美,表現了卓越的製作工藝。東周青銅劍,以吳國、越國的最為上乘,《周禮·考工記》載:“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通長55.7厘米,身滿飾菱形紋,劍格兩面以藍色琉璃鑲嵌花紋。劍身有“越王鳩(句)淺(踐)自作用劍”鳥篆銘文。該劍被我們認定為國寶文物。
戰國銅劍有了長足的發展,數量特別多,這與當時戰爭的增多和加劇有著直接的關係,但同時也反映了戰爭形式的變化,即車戰轉化為徒步戰,在短兵相接中,劍就會起到重要作用。這時的銅劍一般都較長,有的長度幾近100厘米。
《楚辭·國殤》云:“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足以說明長劍在這時很普遍。有劍箍的劍,可謂司空見慣。一些銅劍,常伴有漆制劍鞘出土。有的在劍莖上還纏有緱(絲繩)。銅劍上有銘文的也較多。
我國北方地區的遼寧、吉林等地,東周時還流行一種曲刃式青銅短劍,有的還有呈丁字形的柄。巴蜀地區流行柳葉狀,體較長,扁莖,無劍格的銅劍,而具有雙鞘的雙劍也獨具特色。雲南滇民族流行體粗短,一字形劍格的劍。考察始皇陵出土的銅劍,劍身修長,可達90厘米。格呈菱形凸起狀。兩漢銅劍逐漸被鐵劍所代替。
商周青銅劍對研究我國古代兵器史、戰爭史和青銅冶鑄史都具有重要意義。

著名寶劍

0)軒轅劍 黃帝所鑄。首山之銅,天文古字。<廣黃帝東行紀>云: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1)騰空 顓頊所有。<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2)禹劍 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
(3)啟劍 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4)太康劍 夏王太康鑄。銅,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5)夾劍 夏王孔甲鑄。牛首山之鐵,銘曰:夾,四尺一寸。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一劍,銘曰:夾。
(6)定光 殷太甲鑄。文曰:定光。古文篆書,二尺。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一劍,曰:定光。
(7)照膽 殷武丁鑄。銘曰:照膽。古文篆書,三尺。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一劍,曰:照膽。
(8)含光、承景、脊練 殷代。<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
(9)鎮岳尚方 周昭王鑄。銘曰:鎮岳尚方。古文篆書,五尺。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岳尚方。
名劍名劍
(10)昆吾劍 周穆王時西戎獻。鏈鋼,長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11)駿 周簡王鑄。銘曰:駿。大篆書,三尺。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12)干將、莫邪 吳人干將、莫邪所造。鐵。<吳越春秋>載:吳王闔廬(闔閭)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髮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13)越五劍越歐冶子造。銅錫。<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14)越八劍 越王使工人所鑄。採金。<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15)龍淵 楚命歐冶、干將所造。鐵英。<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6)太阿工布鐵劍三枚 <太阿工布誡>秦昭王鑄。銘曰:誡。大篆書,三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17)定秦 秦始皇鑄。采北祗銅,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三尺六寸。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18)神劍 漢太公所得。<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19)赤霄漢高帝所得。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20)神龜 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21)八服 漢武帝鑄。銘曰:八服。小篆書,三尺六寸。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22)茂陵劍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23)毛 漢宣帝鑄。二劍銘皆小篆書,三尺。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24)衍 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大篆書。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勝萬里伏 王莽鑄。銘曰:乘勝萬里伏。小篆書,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26)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銘曰:更國。小篆書。
(27)秀霸 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小篆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28)玉具劍 光武以賜馮異。七尺。<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
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29)龍彩 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30)金劍 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31)安漢 漢順帝鑄。銘曰:安漢。小篆書,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鑄。
(32)中興 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小篆書,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三尺六寸,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思召袁紹所得。上銘曰:思召。<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臥所。銘曰:思召。
解“思召”為“紹”字。
(35)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採金牛山鐵,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36)鎮山劍 蜀後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37)倚天 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青虹。魏武帝鑄魏。
(38)三劍 魏太子丕造。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39)文士劍楊修獻魏文帝。<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40)吳六劍吳大帝所有。<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吳 吳大帝孫權鑄。采武昌銅鐵。文曰:大吳。小篆書,各三尺九寸。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42)流光 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小篆書,建興二年鑄。
(43)皇帝吳王 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 建衡元年鑄。)
(44)步光 晉懷帝鑄。銘曰:步光。小篆書,五尺,永嘉元年鑄。
(45)五方單符 晉穆帝鑄。銘曰:五方單符。
(46)隸書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五口。 神劍,晉孝帝鑄。銘曰:神劍。隸書,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47)定國 宋武帝鑄。銘曰:定國。小篆書,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梁。
(48)永昌 宋廢帝昱造。銘曰:永昌。篆書,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49)梁神劍 陶弘景造。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書,長短各依劍術法,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鎮山 北魏道武帝造。隸書,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此二劍。)
(50)沉水龍雀 夏赫連氐造。銘曰:大夏龍雀。<魏志>:赫連百鏈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銘背,曰:太常。
(52)四尺千金劍 唐晉公王鐸所有。<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53)火精劍唐德宗所有。<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54)酉蕃寶劍 宋。<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55)古銅劍 宋蘇軾所得。<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云:一雙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爭劍。
(56)楚銅劍 宋鄭文所得。<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安定劍 明初安定王所貢。<鹹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為四部,歲入貫為常。

鑄劍師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寶劍創始人。歐冶子誕生時,正值
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併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靈王的屬國。
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了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
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
歐冶子鑄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銅名劍,冠絕華夏。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與攝人心魄的藝
術魅力。
關於“龍淵”劍的誕生過程,《越絕書》中有“楚王見劍”的記載:
楚王命令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冶子,叫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最後他來到了龍泉的秦溪山旁,發現在兩棵千年松樹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淨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就鑿池儲水,即成劍池
歐冶子又在茨山下採得鐵英,拿來煉鐵鑄劍,就以這池裡的水淬水,鑄成劍坯,可是沒有好的亮石可以磨劍,歐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尋萬覓,終於在秦溪山附近一個山岙里,找到亮石坑。發覺坑裡有絲絲寒氣,陰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異物。於是焚香沐浴,素齋三日,然後跳入坑洞,取出來一塊堅利的亮石,用這兒水慢慢磨製寶劍。
經兩年之久,終於鑄劍三把: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這些寶劍彎轉起來,圍在腰間,
簡直似腰帶一般,若乎一松,劍身即彈開,筆挺筆直。若向上空拋一方手帕,從寶劍鋒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為二。斬銅
剁鐵,就似削泥去土,之如此,皆因取此鐵英煉鐵鑄劍,取這池水淬火,取這山石磨劍之故。
楚王見劍大喜,乃賜此寶地為“劍池湖”。唐乾元二年此地置縣。就以第一把寶劍為縣名,叫“龍淵縣”。因避唐高祖名諱“淵”字,改叫“龍泉”,一直叫到今天。為了紀念龍泉寶劍鼻祖歐冶子,後人在劍池湖建了“劍池亭”和“歐冶子將軍廟”,成了一方千年古蹟 。
另外,在塔羅中的56張小阿卡娜中:
風:寶劍(指撲克牌中的黑桃,劍)

文言文

原文

作者:沈括
錢塘有聞人紹者,嘗寶一劍。以十大釘陷柱中,揮劍一削,十釘皆截,隱如秤衡,而劍鋒無纖跡。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然有聲,復直如弦。關中種諤亦畜一劍,可以屈置盒中,縱之復直。張景陽《七命》論劍曰:“若其靈寶,則舒屈無方。”蓋自古有此一類,非常鐵能為也。

譯文

錢塘有位叫聞人紹的人,曾經珍藏一把寶劍。把十個大釘子釘在柱上,揮劍砍去,十個釘子都被截斷了,留有殘釘的柱子平整得像秤桿一樣,而劍刃沒有絲毫痕跡。如果用力使它彎曲,能彎成鉤一樣,放開它,劍就發出鏗鏘的聲音,又直得像弓弦一般。關中的種諤也收藏了一把劍,可以盤屈放在盒子裡面,拿出來又能伸直。張景陽的《七命》論劍時說:“要是它像‘靈寶’劍,那就可以隨意屈伸,不受限制。”大概自古以來就有這樣一類寶劍,不是普通的鐵所能製成(這樣的寶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