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三跤場跤藝

寶三跤場跤藝

中國式摔跤歷史悠久。清朝宮庭曾設“善撲營”專門訓練“布庫手”(滿語即摔跤手)。寶三跤場跤藝形成於民國初年,最早設跤場在隆福寺廟會。其以摔跤為載體,加入京腔京味的語言、表演風格詼諧幽默,觀跤者在驚心動魄之餘,也常捧腹大笑,被稱之為“武相聲”。寶三第三代弟子韓國卿等人多年來一直堅持以傳承寶三跤場跤藝為己任,將寶三跤藝發揚光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三跤場跤藝
  • 所屬:東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分類:傳統體育、競技與遊藝
歷史,寶三跤場跤藝的產生及傳承,寶三跤場跤藝介紹,摔跤實戰技巧,跤架:,摔跤服飾,身體各部位常用實戰方法:,寶三跤場中國式摔跤與蒙古式摔跤的異同點,寶三跤場中國式摔跤與柔道的異同點,寶三跤場跤藝的健身娛樂和藝術價值,寶三跤場跤藝傳承人寶善林,寶三跤場跤藝傳承人馬貴保,寶三跤場跤藝傳承人韓國卿,新一代的堅持與彷徨,

歷史

韓國卿表演韓國卿表演
中國摔跤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有史料記載活動,根據文字記載和傳說,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了摔跤活動。當時,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在與自然界進行鬥爭中,在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進行自衛,從而產生了古代的摔跤。
據南朝人任昉著的《述異記》中記載:“奏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牴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樂名蚩尤戲,其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牴戲,蓋其遺制也。”這種“蚩尤戲”就是我國古代摔跤的雛形。由此說,我國古代摔跤始於黃帝時代。在我國,摔跤又被稱之為角觝、相撲、角力、摜跤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摔跤作為一種格鬥技巧,廣泛運用於軍事訓練中。進入秦漢,除了軍事運用外,摔跤還逐漸演變成節日和宮廷表演項目。三國時期,一代梟雄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動,除了把摔跤作為訓練兵士的手段外,還列入百戲之內。到了唐代,摔跤運動得到空前發展,連皇帝也要上場助威,鼓舞士氣。
明代朝廷為了復興天下,於公元1638年派官員陳元斌東渡日本,向德川幕府請求援兵。後來沒有成功,留居日本,把摔跤這項運動傳到了日本。經過發展和演變,形成日本現在的相撲和柔道。
摔跤活動尤盛於清朝,倍受統治者推崇。據傳,康熙皇帝曾親自主持建立了善撲營,以選拔訓練優秀摔跤手拱衛京畿。善撲營分為東西兩營 ,東營在今天隆福寺的一個刀剪鋪的後院位置處,西營在今天西四牌樓北邊一個死胡同里的真塔寺小廟位置處。善撲營下設小組,組長稱為“岡兒達”(蒙語),跤手稱為“撲戶”,分為頭等、二等、三等。當時食俸祿的布庫(滿族語,摔跤者的意思)稱為“官跤”或“官腿”;民間消遣的個人稱為“似跤”或“私練”。“布庫”之戲得到廣泛傳播,摔跤技術得到不斷提高,最終形成近代中國式摔跤。
辛亥革命後,善撲營解體。善撲營頭等撲戶宛永順在北京紅廟設立跤館,收徒傳藝。

寶三跤場跤藝的產生及傳承

韓國卿中幡表演韓國卿中幡表演
在賣藝為生的摔跤手中,寶善林(寶三)深得善撲營撲戶(對以摔跤為業的人的稱呼)宛永順(宛八爺)真傳,在北京脫穎而出,寶三跤場一度成為當時摔跤場的代名詞。寶三跤場最早出現在隆福寺廟會,在當年有一段“寶三隆福寺奪跤場”的傳奇軼事,也讓“寶三跤場跤藝”名聲日隆。而在隆福寺撂地賣藝之初,“中幡”已融入跤場中,自此還形成了北京跤手練中幡的傳統。老一輩評書表演藝術家連闊如先生遺著《江湖叢談》中,曾濃墨重彩地描述當時的摔跤場,並對寶先生大為欽佩。
因為早年摔跤本就不是江湖生意,也就沒有撂地賣藝的摔跤藝人,故而不會有“平地摳餅” 的買賣口,所以收入微薄。除了坐在前面板凳上的客人給錢,外圍站著看的人也都是沒有工作的人,也就不會給錢了。一天下來掙不了多少錢,換算成現在,也就八九塊錢。到了禮拜天也才二十多塊錢。那些錢都是“散打錢”,為了提高收入,寶先生專門向當時撂地賣藝的窮苦藝人學習,並加以總結,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表演形式,使得摔跤驚險刺激,極富陽剛之氣。加上表演中幡迎風招展,鈴聲悅耳,甚為壯觀。在北京,寶三的大名很快便家喻戶曉。
新中國成立後,寶善林積極投身體育事業,曾擔任重競技摔、舉、拳擊項目主席,中國式摔跤國家級裁判,抗美援朝赴朝鮮前線慰問演出,任天橋演藝隊隊長。寶三的第二代傳人陳金權、馬貴寶、傅順祿、徐茂等人,個個身懷絕技,尤以馬貴保先生技藝出類拔萃。最終被寶善林看中,收為門下弟子。馬貴保善於吸收戲曲、曲藝等藝術之精髓,融匯到摔跤表演中,他的表演詼諧幽默,“現掛”的小包袱不斷,使得觀眾時而緊張刺激,時而捧腹大笑,
刀螂肚跤靴刀螂肚跤靴
韓國卿等新一代傳人(第三代傳人)從父輩那裡學習開始學習摔跤,多年來堅持整理挖掘前輩技藝。現在的跤藝表演仍以中國式摔跤為載體,表演者身著傳統摔跤服飾,有獨特的基本功,表演中展現中國式摔跤的手法、步法、跤架兒、進攻技術和反攻技術等等,在繼承了寶善林和馬貴寶先生兩代名家的表演風格基礎上,他們還不斷融入現代元素,亦文亦武,既詼諧幽默,又不失中國式摔跤的特色。與此同時,他們還把過去的“撂地生意口”作為說的部分呈現給新一代的觀眾,從中感受老北京文化,在場地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中幡仍為他們的主要保留節目。這種組合在傳統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普遍認可。
當前,受外來文化衝擊,傳統藝術普遍衰落。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國家體委取消了中國式摔跤的正式比賽項目,以中國式摔跤為載體的跤場藝術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多年來,跤藝始終介於民俗藝術和傳統體育兩者邊緣,倍受冷落,從業者也無地設場,演出機會少且後繼乏人。
近年來,伴隨著文化興國之潮,依託中央政府對文化體育事業的扶持,立足於文化傳承,系統化挖掘寶三跤場跤藝和培養技德兼備的人才等工作不斷推進,將表演活動不斷常態化。藉助宣傳多元化,致力於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寶三跤場跤藝介紹

表演前整理褡褳表演前整理褡褳
寶三跤場是相對固定人員組成的團體,跤藝主要是以中國式摔跤為載體的表演跤。真真假假,精彩紛呈。行話說:“腥加尖,賽神仙”意思是真加假。業內人士管此類跤叫“花跤”。話雖不客氣,但卻都愛看,並且都知道此類跤不好摔。因為其功法上和競技摔跤完全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需要表演者常年磨合,才能配合得天衣無縫,驚心動魄。表演者一般需要兩人以上之間的配合,除了保留中國式摔跤的部分外,為了增加這門技藝的觀賞性和娛樂性,摔跤過程中的“包袱”顯得越來越重要。與一般相聲中固定的笑料包袱不同,寶三跤場跤藝要求表演者能夠根據表演現場的情況“現掛”(即為根據表演現場的情況,編織笑料),這部分內容對藝人要求極高,需要藝人靈活應變。
摔跤時,藝人上身要穿跤衣(又叫褡褳,與現在的馬甲相類似),跤衣上沒有扣子,因此腰間還要繫上一條寬腰帶。跤衣質地較為堅硬,在摔跤過程中,藝人可以選擇跤衣的特殊部位,用力摳住,進而將對方摔倒在地。 下身穿套褲(又叫燈籠褲),套褲肥大,方便運動。腳上穿的則是高腰靴子,靴子的前後還有兩個凸肚,叫螳螂肚靴子。據傳說,藝人在比賽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這些凸肚攻擊對方。
正式開始摔跤後,對抗的雙方便會跳著在場上周旋,稱為“晃花架”。雙方一邊跳躍,一邊尋找攻擊對方機會的來臨。一旦機會來臨,則欺身進行搏擊。
寶三摜跤場在北京在公平市場,即今天萬盛軒劇場的北邊,原天橋影院的對面,高搭涼棚,棚底下一片黃土地,周圍一圈板凳。在開場前,跤手們用鐵杴翻地,弄得均勻鬆軟,略灑點兒清水。靠跤場南邊,有個方桌,桌旁坐著一個粗壯的漢子,赤背文身,兩條粗胳膊上有色彩很重的兩條青龍盤旋,胸前文個梳小辮的小孩,身穿兜兜手持花草,這就是著名的跤手--寶三,他左右還坐著七八條大漢,有的穿著粗布褡褳,繫著絲繩,都是足登刀螂靴子,其中有安寶忠、張狗子、小奔頭等跤手。
每天下午3時左右,寶三才上場,前邊是張狗子、小奔頭他們墊場。寶三一上場,觀眾人最多,寶三放下鼻煙壺,穿褡褳、系絲繩,先在場上轉幾圈,然後一抱拳:“光說不練是假把式,光練不說是傻把式,能說會練才是真把式。常言道: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好打拳的……”說到這兒,寶三做打拳的招式,他的跤友和徒弟們齊喊:“好拳!”寶三:“好踢腿的!”寶三一踢腿乾淨利落,姿勢優美,人們就喊:“好腿!”又說:“今兒哥倆賭它三下,兩下分輸贏,三下見勝敗,練得好壞,您老站腳助威,諸位!上眼!”
說完他和跤手扭動身軀,彎腰出手搭上“架子”,在黃土地上相撲扭動起來,對方使出一連串的“連環絆”、“外掛腿”,都使空了,接著又來幾個“別子”,都被寶三輕輕地破了,場上刀螂靴盤旋飛轉,觀眾看得目瞪口呆。前後也就十分鐘,三場跤摔完了,自然是寶三勝了,尤其最後一跤,寶三哈腰單腿一跪,這個跪腿使得非常利落,看著寶三要被對方拉倒似的,實際卻將對方摔出很遠,隨之掌聲四起。此時跤手們全站了起來,分四面向觀眾求錢,反覆地喊著:“有錢的您給幾個,沒錢的站腳助威,謝謝您嘍!諸位沒錢白瞧白看,我們嘴裡要有一個髒字,那就是罵我親爹!”其實那個“爹”字念的是“街”音。錢收得差不多時,又接著下一場演出了……

摔跤實戰技巧

1953年徐俊卿與寶三(寶善林)赴湖南演出1953年徐俊卿與寶三(寶善林)赴湖南演出

跤架:

跤架即對陣雙方交手之前所採取的姿勢。過去稱摔跤為熊虎相爭,站者為熊,矮者為虎;伸手如挖壟,攥拳如卷餅。摔跤講究四正四圓。何為四正?頭正、腰正、腳正、手正;何為四圓?胸圓、背圓、襠圓、氣圓。腳站前三後七,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提胸、豎頂、吸胸、緊背、耷拉尾巴骨。
韓國卿中國式摔跤比賽韓國卿中國式摔跤比賽

摔跤服飾

褡褳(圖示)褡褳(圖示)
摔跤必須穿褡褳,過去有“褡褳有八把手,一把手四下絆”之說:
1.大領:抓大領可使勾子、別子、搓窩、踢。
2.磨盤領:抓磨盤領可使掀、沁、砸切、反夾鍋別子。(現在的褡褳沒有磨盤領)
3.後契:抓後契可使蓋後契腰入、亮腳、勾子、口袋別子。
4.小袖:抓小袖可使架梁腳、手別、手攉、支別子。
5.直門:(用右手抓對方褡褳左側胸前部位,叫做直門,抓對方右側胸前部位,叫做偏門;換左手抓握一樣)抓直門可使攥直門揣、攥直門彈擰子、掛別、直門穿腿。
6.偏門:抓偏門可使偏門耙子、偏門小袖支別子、偏門小袖踢、偏門讓胳膊掏腿。
7.中心帶:抓中心帶可使中心帶捂腕咬崴(對方抓握方大領,我用手按住其手背外側,叫做捂腕咬)、捆腿、中心帶三道要大德合勒、中心帶小袖繃別。
8.小衩:抓小衩可使小袖崴、倒腳、攔門腳、搖車腳。

身體各部位常用實戰方法:

當年馬貴保先生與金廣源表演當年馬貴保先生與金廣源表演
摔跤不僅僅是力量的對抗,更是技巧的較量。其中一項重要的技巧就是“占位”,只有抓住時機搶占對方的位置,才能將其擊敗。此外,摔跤非常講究“速度”,要求動作“打閃紉針”,“腰似蛇形腳似轉,手似流星眼似電”。跤手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技術動作。
身材高大者,可使大勾、大別、大踢、大崴的招術,以發揮身高臂長的優勢;中等個兒者則要掌握“繃、拱、揣、花、倒;耙、拿、里刀勾”的要領;而身材矮小者練習“吸、摟、刮、襻、拍;搵、倒、閃、擰、揣”等技術,以發揮身體靈活的優勢。
此外,在交手過程中,還要做到“遠了踢,近了搓,不遠不近德合勒”……總之,摔跤技巧千變萬化,練習者需要做到隨機應變。

寶三跤場中國式摔跤與蒙古式摔跤的異同點

蒙古摔跤蒙古摔跤
中國式摔跤和蒙古摔跤,一樣是只要讓對手的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觸地,就算得分。但蒙古摔跤只能用手抓、抱對手上半身,也可以用絆腿,但不準手觸對手腰部以下部位,因此抱腿摔、抱腰摔都不能用;而中國式摔跤更加全面一些,可以使用包括抱腿在內的任何技巧。
另外,蒙古摔跤一般不分量級,選手穿蒙古傳統的牛皮背心、摔跤褲和馬靴,比賽一般伴隨著傳統音樂,且只要一方得分(讓對手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觸地),比賽就結束。中國式摔跤則分量級,穿短袖開襟的跤衣,得分後可以繼續比賽,直到比賽時間結束後,依照雙方得分判勝負。

寶三跤場中國式摔跤與柔道的異同點

近代柔道近代柔道
1.中國式摔跤除兩腳外身體任何部位觸地既被判輸,柔道則不然,它有寢技,即到地後的技術。
2.柔道有反關節技術,中國式摔跤則不用。實戰除外。相同點主要是在摔法上,名稱不同但技術是一樣的。

寶三跤場跤藝的健身娛樂和藝術價值

歷代王朝都培養一批摔跤好手,在節日盛典上,給帝王將相表演摔跤,供其享樂,或給外來的使者表演,以示威武。秦、漢以來,摔跤也是廣大民眾強身自衛、喜聞樂見的競技運動。
韓國卿和孟凡貴、摔跤名家李寶如一起演出韓國卿和孟凡貴、摔跤名家李寶如一起演出
摔跤是兩人身體接觸,直接對抗,從頭至腳、從手指到腳趾都要參與活動,所以從事這項運動可以促進人體勻稱發展,肌肉發達。特別能培養人的力量、速度、靈巧、柔韌等身體素質。摔跤時跤手要有力量,動作快才容易摔倒對方,所謂“一力降十會”。但是僅有直來直去的笨力不成,還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勁,所謂“四兩撥千斤”。摔跤是無氧代謝與有氧代謝相間的競技運動,一場比賽下來,需要耗費很大氣力,從而增強了心臟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摔跤還能培養人的勇敢、果斷、堅毅、頑強、拼搏精神和陶冶美的情操。
中國式摔跤對於人們增強體質、防身抗暴、娛樂觀賞、振奮民族精神、培養意志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由於中國式摔跤是伴隨著博大精深的武術而發展起來的,它還深受儒家的倫理、道家的哲學、佛家的禪心以及兵家的戰略觀念的影響,所以又極具濃厚的東方文化色彩,以至於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推崇。
在中國式摔跤基礎上,寶三跤場跤藝又添加了抖包袱、“現掛”(根據現場狀況臨場發揮的笑料)等娛樂元素,這就使得這種跤藝在強身健體的基礎上具有了更多的娛樂性和藝術性。同時這也對從事該種跤藝的藝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摔跤的技藝,而且還需要學習更多的口頭技藝等。

寶三跤場跤藝傳承人寶善林

1959年寶善林先生拍攝的電影《歡天喜地》1959年寶善林先生拍攝的電影《歡天喜地》
寶善林(1900-1965)著名武術摔跤家,民國至新中國初期在北京隆福寺廟會、護國寺廟會和天橋等多地設場獻藝,人稱“寶三跤場”。寶善林在家排行第三,因此人們叫他寶三。寶三的父親是一名掌旗的清兵,死於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戰爭之中。寶三的姐姐為了餬口,帶著弟弟為跤館的跤手縫補跤衣。宛永順見寶三品行端正,體質非凡,便收他為徒。由於刻苦勤奮,再加上他自身良好的身體條件,寶三的摔跤技藝不斷提高,逐漸有了名氣。寶三成人後,在天橋設立跤場。他開創了摔跤這一傳統體育項目“撂地賣藝”的先河,並使之發展成為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新中國成立後,寶三隨團出訪日本在各地進行表演。除此之外,他還積極參加國內的各地的比賽。
寶三還擅長表演中幡,是一位耍中幡的高手。中幡由明、清兩代帝王儀仗隊行軍、打獵時王旗的旗桿演變而來。機緣巧合,寶三從當時天橋中幡藝人王小辮那裡習得了中幡技藝,最終將其與跤藝結合起來。就這樣,寶三的中幡加摔跤,名震北京,乃至全國,後來逐漸形成了北京跤手練中幡的傳統。

寶三跤場跤藝傳承人馬貴保

寶三徒弟馬貴保先生寶三徒弟馬貴保先生
馬貴保,著名摔跤家、老藝人,寶善林先生弟子。小時候,馬貴保家附近有個跤場,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喜歡上摔跤成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學後,他被當時的一位前輩看上,對他悉心調教,最終使他走上摔跤的道路,那一年他才9歲。到了18歲時,正值解放戰爭初期,為了維持生計,馬貴保與其他幾位摔跤好手搭班子賣藝。在這個過程中,馬貴保因為技藝出眾,被寶三收為徒弟。
建國初期至今仍活躍於跤壇,不僅繼承了寶三跤場摔跤、中幡的表演風格,還不斷吸收借鑑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融匯到摔跤表演中,其表演風格既幽默滑稽,還不失中國摔跤特色。馬貴保先生是繼寶先生之後將摔跤搬上舞台表演的第一人,且每逢演出觀者如潮。著名相聲藝術家張喜林先生曾稱其摔跤表演為“武相聲”。
抱著“強國、強己、強種”的目的,馬貴保一聲致力於摔跤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被請到豐臺坦克學校炮兵營擔任教練,協助組織“八一摔跤隊”,此後他還被邀請擔任首都某高校的副教授,專門教授摔跤技藝,但是考慮到自己文化水平有限以及民間技藝的傳承,他婉拒了。為了將跤藝系統地進行傳承,馬貴保還在2014年出版了《跤譜》一書。在這本著作中,他不僅詳細講述了跤藝的練習方法,而且還將自己早年經歷等內容補充了進去,為廣大愛好者較為全面地還原了早起民間跤藝的狀況。
馬貴保先生出版的摔跤秘籍《跤譜》馬貴保先生出版的摔跤秘籍《跤譜》
現年87歲的馬貴保先生一生中,培育了眾多優秀弟子,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據他不完全統計,正規與非正規的弟子已經高達百餘人,這些人將跤藝帶到了全國各地,並在當地生根發芽。
如今,當年叱吒風雲的跤壇高手已是耄耋之年。“我這一輩子,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一生練功,始終以武德為先!恩師寶善林是這樣教導的,我也是這樣踐行的--無論到哪裡摔跤,必須話到禮到,時刻保持謙恭之心;從來不圈對方胳膊、不鎖對方胳膊、不砸對方;寧可輸,也絕不下‘黑手'”。

寶三跤場跤藝傳承人韓國卿

現年38歲的韓國卿是寶三跤場跤藝的第三代傳承人。韓國卿先生自幼受父親韓和亮(北京摔跤名將)的影響,學習武術和柔道。下隊後又追隨摔跤名家李寶如先生學習中國式摔跤,同時向馬貴保先生學習。後拜至馬先生門下。後來,他以中國式摔跤為業,經李寶如、董聚倉和金寶山三位摔跤名家的介紹,拜馬貴保先生為師,成為了著名的武術摔跤家寶善林先生的再傳弟子,多年來謹遵恩師馬貴保先生的教誨,用心鑽研挖掘整理傳統跤藝,在傳承前輩們的技藝的同時,繼續不斷借鑑其他藝術門類的長處,並且積極組織人員到各種場合參加演出,推廣摔跤文化。
韓國卿拜師留影韓國卿拜師留影
韓國卿與師傅馬貴保先生韓國卿與師傅馬貴保先生
與師傅們的“撂地賣藝”不同,到了韓國卿這一代,除了學好跤藝外,還得跟得上21世紀時代的步伐,通過一些現代的組織與宣傳形式,讓寶三跤場跤藝得到更多人的喜歡和認可。
為此,韓國卿成立了相關文化傳播公司,通過這個公司,運用現代發展思路將寶三跤場跤藝發展壯大。前些年,為了獲得更多關注,在韓國卿的積極努力下,2013年7月《寶三跤場跤藝》被評選為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他還特意請人拍攝了關於跤藝的視頻宣傳片,讓人們對寶三跤場跤藝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與前輩們遇上的“黃金時代”不同,韓國卿他們這一代在跤藝這條路上走得並不算太順利。面對市場經濟的今天,他既希望自己的這項跤藝能吸引到越來越多觀眾,特別是年輕人的注意,又覺得跤藝應該保持它原本的藝術性,不應過於隨波逐流。在他看來,寶三跤場跤藝在與時俱進的同時,更要保持它原本的核心,讓它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摔跤。

新一代的堅持與彷徨

在韓國卿的演出團體中,90後新的一代在堅持與彷徨中前進,單碩就是其中的一位。單碩自幼身體強壯,十一歲便進入北京市柔道隊,開始了與一般同齡人有些不一樣的生活。文化課的學習在他們來說,可能只能算是“業餘生活”,更多的時間被專業的訓練占去了。當被問及這么多年的訓練是不是很辛苦時,他也只是靦腆的一笑,“都習慣了,也就不覺得累了”。
韓國卿的弟子們韓國卿的弟子們
三年前,正當同齡人正在為近在眼前的高考摩拳擦掌之時,單碩離開了柔道隊,原因很簡單--在一定的年齡時,沒有取得令他自己滿意的成績。當初的退出可能多少有些意氣用事,但是這個外表看上去有些靦腆的大男孩也沒說出什麼後悔的話。現在的單碩在當初的教練介紹下,加入了韓國卿的團隊,成為其門下的弟子。習慣了多年的簡單訓練生活,單碩一時間還很難習慣跤場上的說辭,到了表演現場,他更多的是根據師傅的安排演出。
韓國卿談到自己徒弟,眼中滿是希望,“別說是他們了,就連我當初也是很難開口的,這得慢慢來,此外還得看個人的悟性,要根據自己身的特點來琢磨自己的出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