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跤藝

摔跤是一項古老的運動,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技擊、娛樂活動,其有著悠久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北京跤藝
  • 類型:技擊、娛樂活動
  • 代表人物:雙德全
  • 起源地:北京
基本資料,代表人物,特點,歷史背景,

基本資料

老北京跤藝在古代,世人更為重視摔跤的技擊功能和軍事用途。但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摔跤的表演娛樂功能日益彰顯。辛亥革命以後,北平天橋、天津三不管地帶、南京夫子廟等地是摔跤表演最為集中的場所,而天橋地區的老北京跤藝表演因其在地域和社會環境上的優勢,發展較為順利,特色鮮明。老北京跤藝表演承襲了我國傳統摔跤的特點,歷經了一系列社會變故後仍能保持其原有的技擊、表演的傳統特色,在研究我國社會發展、禮儀娛樂、民族習俗、生活生產和競技體育方面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學術價值,對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民俗、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北京跤藝
老北京跤藝
老北京跤藝德傳人雙德全和其弟雙德祿創建的跤場,是北京現存唯一的、創辦最早、發展規模最大,且傳承脈絡較為清晰的一家民間跤場。由於空手道、跆拳道等“洋”體育的強力競爭以及市場的疲軟,老北京跤藝的生存空間被逐步壓縮,日益艱難。

代表人物

雙德全就像是冥冥中注定的緣分,土生土長在皇城根腳下的雙德全打小就著了魔般地迷上了中國式摔跤,從十幾歲拜師學藝到如今弟子滿堂,從摔跤運動最鼎盛時期的風光到如今全京城不過三四百人從事跤藝的尷尬,從一名獲得獎章獎狀無數的全國勞模到退休後獨自開辦免費摔跤培訓班的“老”教頭……雙德全70歲的人生中經歷了很多,不過這些或喜或悲或快樂或艱辛的經歷卻從未改變他面對生活的豁達與愛好摔跤的執著和堅持。
雙德全
老北京跤藝
2.150年每天訓練不間斷
說起雙德全的摔跤生涯還真有些與眾不同。1957年愛好摔跤的他正式拜著名跤手王茂林為師,雖然拜了師但他卻並沒有成為一名職業摔跤手,而是到北京拖拉機廠當了一名工人,只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練習。每當到了周末,東長安街、西單、什剎海、宣武、朝陽等體育場的各種摔跤比賽讓他興奮異常,隨後的短短几年時間裡他便開始在區、市級的各類比賽中頻頻獲獎,成為遠近聞名的摔跤王。
2.2練習摔跤如同學習做人
奧運會比賽項目而正在逐漸沒落,就連全運會也取消了中國式摔跤項目的比賽。眼看著從民間跤場遍布四九城的盛況到只有寥寥幾十人還在堅持練習摔跤的窘境,雙德全的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為了自己心中的摔跤夢,倔強的雙德全和弟弟雙德祿自掏腰包買來跤衣和訓練器材,在德勝門外的濱河公園辦起了露天跤場。每到雙休日,他們兄弟倆就帶著十幾位跤手早早把場子支好,從跤場開辦之日起雙德全就立下了規矩,每個學員必須作風正派、文明禮貌,只要肯學,不管多貧困都義務傳授跤式。
正是因為雙德全的誠心和堅持,最終換來了更多人對中國式摔跤的關注和支持。1995年在相關部門的扶持下中國式摔跤訓練基地正式成立,隨後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雙德全和他的20多名弟子還第一次在華聲天橋民俗文化城裡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室內跤場,在這裡他們不僅訓練和表演,每到寒暑假還免費面向學生開辦摔跤培訓班。幾年前還在圓明園裡專門開闢了一塊展示老北京跤藝的表演區,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
2.3期待能在北京奧運會上表演
而唯一讓雙德全略感安慰的是自己才兩歲多的小孫子,雖然小傢伙話還說得不是很利落,但卻常常和爺爺做出一副要撂跤的架勢,讓人看了忍俊不禁。雙德全特別鄭重地告訴記者說:“明年北京就要舉行奧運會了,希望能有機會把咱老北京的跤藝表演給各國運動員和遊客看。”

特點

說起這"摜跤",裡面的講究可大了。首先說這體型,但凡好跤手都得占這幾個字:同、天、貫、日;切忌:氣、甲、由、申。因為摜跤手必須得身體健康、勻稱。 "同"字型就是此人上下一般粗,身體棒、根基穩。 "天"字型就是此人肩寬、腿長、個子高,從氣勢上就壓著對方,且不易被對方拿住"大領兒"(註解:跤衣的後面脖領部分)。 "貫"字型就是此人身高馬大,體格健壯,且腿腳靈活,此種體型最適合於摔跤。 "日"字型就是此人身體瘦長,且上下勻稱。而"氣"字型就不行了,因為他體型不正、體偏,恐怕是一側有殘疾,這種體型是不便摔跤的,在場上很容易吃虧。 "甲"字型也不適合,因為他上身長且肥大,下身則腿短,這種體型在場上也容易吃虧,主要是根基難穩。 "由"字型同樣不適合,因為他上身短,下身長且粗,活動不容易靈便。 "申"字型就更不適合了,因其頭小、腿細、肚子大,體型上吃虧這跤上同樣也占不了便宜。 在"摜跤"的技法上講究二十個字:踢、抽、盤、肘、臥、抻、撤、閃、擰、空、蹦、拱、排、滑、套、扒、拿、里、倒、勾。而在這裡面又細分為:手別子、拱別子、揣別子、溫別子、反別子、撩勾子、抹脖切手、跨奔兒、扒拿兒、穿腿、穿襠靠、大嘚合勒、小嘚合勒(又叫"跪腿兒嘚合勒"),還有什麼里手花、大背胯、抱腰、搓窩兒、砸等等太多了。講究的是:大拌子三千六,小拌子賽牛毛。雖然招數有別但各有巧妙不同。 而其練功的器具則分為:沙袋、石鎖、磨盤、木樁、滾軸、滑車兒、地撐兒、鎖鏈子等等。跤手在場上的穿著打扮也很特別,上身光膀子穿一件用十一層布衲成的褡褳;下身穿一條兜襠滾褲,並要扎著腿帶子;腰系駝毛中心帶;腳蹬螳(dao)螂肚兒的靴子。過去在跤場兒摔的跤分"尖"、"腥"兩種。所謂"尖"的就是跤手們相互真摔;"腥"的又叫"里腥"的,就是假摔屬於表演跤,這種跤摔出來又脆、又帥、又漂亮,跤手們相互出托,非常的好看。一般摔這種跤都在明地(註解:摔跤賣藝的場地)上,為的是掙錢。 再有一種情況就是有年老且德高望重的跤手上場,年輕的跤手就得給年老的跤手出托摔里腥的。其原因有二,一是為了顯示年老跤手的精湛技藝和英雄不老的氣概,二是為了防止失手造成老人受傷而不好交待。摔跤一直是北京人一種特殊的體育運動和愛好,既使到了今天,愛好撂跤的北京人仍然是絡繹不絕。有的在公園裡,有的在胡同里,有的在大街上;如果您要是留心,就會經常能在早晨和傍晚的時候看到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說手"的摜跤愛好者。由其是老一輩的摜跤名手,享有"當代京城跤王"之美譽的馬貴寶老先生,以古稀之年在德勝門外馬甸橋下的空地上,成立了"北京市中國式摜跤研究會"並設立了跤場,無償地傳授技藝,為我們的全民健身運動默默地做著貢獻。此舉受到了北京民委副主任、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副總指揮趙書先生和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董夢知先生的稱讚和支持。願"中國式摜跤"這枝體壇奇葩能夠長開不懈。

歷史背景

過去有很多北京人專門好"撂跤",並且歷史悠久。早在清代就有"善撲營"的設定,裡面養有很多不同等級的"撲戶"(註解:摜跤手);據說"善撲營"的建立是從當年"康熙爺拿敖拜"開始的!傳說當年順治爺駕崩康熙繼位,由於康熙年幼,朝中大權落入敖拜之手,且飛揚跋扈!大有當年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之勢。少年康熙非常生氣,於是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招集一批身強力壯的少年,每日同康熙在御花園摜跤做樂。明為戲耍,暗地裡實際是在練兵!敖拜也未留意,幾年過後,這些跤手皆已長大成人,個個體格健壯、武藝高強。康熙一見時機成熟,便定計將眾跤手埋伏在金殿內外、寶座周圍,傳旨意宣敖拜進宮商議國事。敖拜不知是計,大搖大擺走上金殿;這時埋伏在周圍的跤手們聽到康熙一聲令下,一舉將敖拜拿下。康熙頒布了敖拜十條"十惡不赦"大罪,斬首示眾。從此,康熙拿敖拜的故事名揚天下。而眾跤手也都成了康熙身邊的貼身護衛,並設立了由名跤手組成的"東西兩翼善撲營"。到了後來"善撲營"就演變成專為皇帝進行表演的形式了。後又增添了騎、射兩項,並設有都統、統領、翼長等等職務。"善撲營"分東西兩翼,東營在今天的東城區寬街大佛寺附近,西營在今天的西城區西四北大街旃檀寺附近。"善撲營"內負責摜跤的總教頭名為"罡爾韃",跤手名為"撲戶",並且根據"撲戶"的技藝高低分為頭、二、三等。還有一種就是由各旗保送到"善撲營"挑缺兒,挑上缺兒的人被稱做"它悉密",也就是"善撲營"撲戶的候補。一但有撲戶出缺,它悉密就由堂官監視試藝,挑中者為三等撲戶。每逢遇有重大活動和慶典的時候,"善撲營"的撲戶們都要出來表演技藝。特別是皇帝筵宴蒙古王公的時候,更要同蒙古來的跤手進行較量,大獲全勝者往往會被皇帝授予"巴圖魯"(註解:滿語英雄的意思)的稱號。到了民國,"善撲營"伴隨著清朝的復滅而消亡了,而這些完全依靠吃"鐵桿兒莊稼"的撲戶們也都沒了飯。為了擺脫生活上的困境,不得不開始了撂地賣藝的生涯……宛永順(宛八爺)就是其中之一,他可是過去"善撲營"的三等"撲戶"。而真正開始在天橋摜跤撂地賣藝的是從沈友三(沈三爺)開始的。由於撲戶們的技藝精湛,獨具民族特點,極受廣大民眾的歡迎。 由其是他們還培養出一大批卓越人材:熊德山、單士俊、滿寶珍、孫殿啟(小錛兒頭)、徐俊卿、趙文仲(趙四,相聲表演藝術家趙振鐸之父)、利鐵存(鐵三爺)、還有我的師爺寶善林(寶三爺)等等。再往後像我的師傅馬貴寶(馬三爺)、陳金泉、傅順祿、金茂生、楊寶和、何藍亭、何貴生、徐茂等等也都是跤界名手,不得的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