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是毒品

寵愛是毒品

《寵愛是毒品》是2006年東方出版社出版餓圖書,作者是(德國)阿爾伯特·翁施 (Albert wunsch), 譯者是唐倫億、熊正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寵愛是毒品
  • 外文名:Love is a drug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叢書名:國外新銳譯叢
  • ISBN:9787506024051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0月1日)
叢書名: 國外新銳譯叢:素質教育類
平裝: 238頁
開本: 16開
ISBN: 7506024055, 9787506024051
條形碼: 9787506024051
商品尺寸: 22.8 x 16.6 x 1.8 cm
商品重量: 358 g
ASIN: B0011BVYKC

內容簡介

作者在該書中提出:令人困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們如何看待事物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目的何在;教育就是學會如何生活;寵愛是一種犯罪 ;寵愛是毒害大眾的毒品;寵愛的流毒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基礎主要 是在幼年形成的;寵愛是對未來進行具有承受能力投資的死敵;寵愛會阻礙 孩子過一種自我負責任的生活;關愛是不應附帶任何期望的;從寵愛本身來 看,每一種寵愛行為表面上都是對孩子的積極的關愛;寵愛的結果是,孩子 的主動性或努力逐漸減弱;大多數被寵愛者要為寵愛付出昂貴代價,這種代 價也可能是終生的;誰要是迴避孩子遇到的問題,誰就會毀了他們今後的幸 福生活;寵愛和忽視是“童年時代”留下的最大“負擔”;表面上對孩子親 切的關愛,實際上是一種虛榮心。孩子成了依偎在父母懷裡的哈巴狗;戒除 寵愛從小事做起;欲望過多或過少,都會使人無能為力、病魔纏身;母親比 父親更嬌慣孩子,被嬌慣的女孩遠遠多於被嬌慣的男孩;任何一種鼓勵都將 促進和穩定人們的社會行為;不要教人們造船,而是喚起他們對了解大海的 嚮往。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阿爾伯特·翁施 (Albert wunsch) 譯者:唐倫億 熊正友
阿爾伯特·翁施博士,生於1941年,為兩個已成年兒子的父親。他是教育學家,併兼任德國工會聯合會教育督導員。自1974年以來,他一直擔任德國北威州諾伊斯市天主教青年局局長。此外,他還是杜塞道夫大學哲學系和其他幾所套用技術大學社會福利與教育學系的兼職教授。

目錄

前 言
寵愛是毒害大眾的毒品
《時代》周刊發出的信號
嚴厲的批評與高度的贊同
本書的風險與副作用
教育的目的何在?
為什麼要進行教育?
什麼是教育?
教育向何處去?
教育的基本前提
一切都具有時間性
怎樣度過青春期?
模仿他人與自我修養
關於責任問題
持續而穩定的關係
選擇鼓勵性的教育
我與他人
“眼前”與未來
表露欲望與識別需求
處罰與不聞不問
“百般呵護”與“面對生活”
——如何區分這兩者的界限
罵孩子與罵自己
權力與無能為力
關於知識重要性的錯誤結論
鼓勵與表揚
為世界的未來操勞的人們
寵愛是一種普遍社會現象
寵愛的語意理解與一般含義
寵愛現象的形態學
寵愛的種種表現
給予過多
給予過少
行為不當
反應不當
危險的陷阱與典型的誘惑
決定性的因素
重要的寵愛場合
寵愛不是醫治社會弊病的靈丹妙藥
幼稚園與寵愛
學校與寵愛
夫妻與寵愛
工作環境與寵愛
醫療與寵愛
媒體與寵愛
消費與寵愛
福利國家與寵愛
增強自我責任感
寵愛的病理學
最後的評述結論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原則
寵愛的行為生學生物學
菲利克斯·馮·古貝的行為生物學原則
寵愛者總是想撈到好處
寵愛者的特殊意向
渴望“繼續”和“更多”的寵愛
自我寵愛
寵愛與現代社會的“原罪”
寵愛的代價
寵愛與墮落
寵愛與個性
寵愛的後果
寵愛的後果與後現代社會
從認識到改變
關鍵是要動腦筋
擺脫寵愛的漩渦
關於教育者的結論
關於青少年教育的結論
關於學校、職業和職業培訓的結論
關於友誼、伴侶、愛情和婚姻的結論
關於消費社會中共同生活的結論
戒除寵愛從小事做起
戒除寵愛的方法
戒除寵愛的策略
自我穩定的佐證
公式x+1
預示未來的格言
注 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