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樞椎脫位

寰樞椎脫位是指先天畸形、創傷、退變、腫瘤、感染炎症和手術等因素造成的寰椎與樞椎(第一和第二頸椎)骨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係,發生關節功能障礙和(或)神經壓迫的病理改變。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頸椎
  • 常見病因:先天畸形、創傷、退變、腫瘤、炎症、手術等
  • 常見症狀:枕部頸部疼痛、斜頸、頸部運動受限、手握物不穩或無力,行走無力;大小便無力;肌肉萎縮、癱瘓、眩暈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預後,

病因

寰樞椎脫位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性、外傷性及充血性三類。先天性寰樞椎脫位主要是由於樞椎齒狀突發育障礙和(或)寰椎橫韌帶的不健全,這是先天性寰樞椎脫位的病理基礎改變。齒狀突的發育畸形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齒狀突骨即齒狀突未與樞椎椎體融合。
2.終末骨即齒狀突尖未與齒狀突根相融合。
3.齒狀突不發育即齒狀突缺如。
4.齒狀突基底發育不全即僅有齒狀突尖。
5.齒狀突尖不發育即僅有一短的齒狀突根。

臨床表現

1.枕部及頸部疼痛。
2.斜頸及頸部運動受限。
3.上位脊髓損害可表現為全身肌肉緊張,手握物不穩或無力,容易打碎水杯和飯碗;行走無力,容易跌倒;大小便無力;四肢肌肉萎縮;嚴重者可出現全身癱瘓,甚至危及生命。
4.眩暈耳鳴、視物模糊、胸悶、心悸和血壓升高等。
5.合併Arnold-Chiari畸形有小腦扁桃體疝者,可有全身肌力低下和易跌倒等症狀。

檢查

1.X線檢查
(1)寰齒前間隙(ADl) 5~10mm有橫韌帶斷裂和部分輔助韌帶斷裂,10~12mm則表明全部韌帶斷裂。
(2)寰樞椎管儲備間隙(SAC) 14mm以下時,發生脊髓受壓症狀,15~17mm者有脊髓受壓之可能,18mm以上者不產生脊髓受壓症狀。
(3)寰樞椎不穩定指數(Ⅱ) 大於30%有脊髓壓迫症狀,大於40%時有手術指征。
2.CT檢查
可清楚觀察寰樞椎結構變化及脊髓受壓程度。
3.MRI檢查
可更清楚地觀察脊髓受壓形態、位置、程度、範圍及脊髓信號異常與否。

治療

寰樞椎脫位的治療目的是解除脊髓壓迫,穩定頸椎關節,防止再脫位。
1.保守治療
對於自發性寰樞椎脫位可行頜枕牽引,一般需牽引3周,到復位穩定後,做一包括頭頸胸的石膏,固定6~8周。如單側脫位可手術復位,石膏固定。對於先天性齒狀突分離、齒狀突發育不全及寰椎橫韌帶發育不全等所致的寰椎前脫位,可行顱骨牽引,直到復位和症狀改善時,在局麻下行自體髂骨片枕骨和第1~3頸椎融合術,或鋼絲枕骨和第1~3頸椎固定,不必行椎板切除術。
2.手術治療
對於脫位時間久,齒狀突在移位處癒合固定,經牽引不能復位,脊髓腹側和背側均受壓者可採取手術治療。

預後

寰樞椎脫位可能因頭頸部輕微傷或頸椎過度屈伸而壓迫上頸髓,病人可突然出現硬癱,甚至呼吸肌癱瘓而死亡,需及時診斷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