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後脫位

頸椎後脫位是指暴力使頸椎產生過伸活動,引起頸椎上節椎體下緣在下節椎體上緣向後滑動而出現相應臨床症狀的疾病。在臨床上,典型的頸椎後脫位十分少見。頸椎後脫位為嚴重過伸性損傷的類型之一,屬完全性損傷,多伴有脊髓受損及軟組織的廣泛性損傷,預後欠佳。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頸椎
  • 常見病因:暴力損傷,先天椎管狹窄,過伸性損傷
  • 常見症狀:頸部疼痛,頸部運動障礙,頸部肌肉痙攣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暴力損傷
作用於面、額及頦部的暴力,如引起頭頸部過度仰伸且其強度超過前縱韌帶的張應力時,則該韌帶斷裂,隨著暴力的持續,可引起椎間盤破裂,後方小關節仰伸,關節囊撕裂,以致因上節椎體下緣在下節椎體上緣向後滑動而出現典型的頸椎後脫位,由於其局部的各種組織中以脊髓最易損傷,因此,當脊髓被嵌壓於上節椎體後緣及硬膜囊前壁與下節椎板前緣及黃韌帶之間時,甚易引起程度不同的損傷,一般表現為脊髓中央管症候群,也可有脊髓前中央動脈症候群等。
2.先天椎管狹窄
如患者原本存在椎管狹窄,則可加重損傷而引起脊髓橫斷性改變,以致出現脊髓完全性損傷,在這種情況下多伴有局部韌帶及椎間盤等軟組織的嚴重損傷,因此穩定性差,傷後易自動復位。
3.過伸性損傷
過伸性損傷易造成本病的發生。

臨床表現

多系過伸性損傷,如額面部暴力撞擊史等。老年人多見。常見損傷部位集中在頸4~6節段。面部、額部可有皮膚擦傷、挫傷及皮下血腫等。頸部疼痛,頸部運動障礙,頸部肌肉痙攣。絕大多數的病例伴有脊髓中央管症候群或脊髓前中央動脈受壓症候群等臨床症狀,前者表現為上肢重於下肢的四肢癱瘓,感覺分離及反射異常;而後者則表現為四肢痙攣性癱瘓等。

檢查

1.X線平片
在頸椎暴力消失時,因頸部肌肉的收縮作用,脫位的頸椎可能恢復正常排列,故在普通X線平片可表現為正常徵象,但其結構可能異常,出現小骨折片。椎前軟組織腫脹增厚。椎間隙前方增大,椎體前方邊緣可出現撕脫性骨折。
一般不能進行動力位拍片,理論上講,在伸屈動力性側位片上,損傷節段顯示明顯不穩,尤其是在伸展位,上位椎體後移,這一點與屈曲性損傷剛好相反,後者主要表現為屈曲位上位椎體向前移位。
CT檢查及三維重建可以觀察骨折及脫位情況。
2.磁共振檢查
由於脊髓損傷率較高,磁共振圖像可以顯示受損平面脊髓水腫、信號增強。橫切面圖像可顯示脊髓灰、白質界限模糊不清。此外,尚可顯示後方小關節囊受損的情況。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確診。

治療

1.伴有中央管症候群者
先以非手術療法為主。2~3周后視恢復情況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再決定是否手術。
2.對有明確致壓物者
應視病情而定,有脊髓受壓症狀者應酌情及早施行手術切除致壓物,或通過恢復椎管列線達到減壓目的。對無脊髓受損症狀者,可先行非手術療法,待病情穩定後再決定是否行手術切除致壓物及進行融合。以頸前路減壓術為首選方法,因伸展性頸椎傷引起脊髓壓迫多發生在椎管前壁。術中可取自體髂骨或庫存異體骨植骨加鈦板螺釘內固定。
3.椎節嚴重不穩伴有發作性神經症狀者
應先行牽引療法,待病情穩定後,可酌情行前路或後路植骨融合術或內固定術[鋼板或Cage(護架)]。
4.不伴有神經症狀者
應臥床,略前屈位牽引2~3周,然後再以頭-頸-胸石膏固定3~4周;也可選擇手術療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