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城背桿

寬城背桿俗稱背歌,民間舞蹈,主要分布於寬城滿族自治縣、寬城鎮北村。寬城背桿俗稱背歌,主要分布於寬城滿族自治縣、寬城鎮北村。寬城滿族自治縣地處燕山山脈東北部,位於承德市南部,北與承德縣相接,西與口裡(遷西、遵化)相鄰,東與平泉、遼寧接壤,南與青龍滿族自治縣相連。寬城滿族自治縣寬城鎮北村,位於縣城東北部。據現存的老藝人回憶,寬城背桿始於清朝,興盛於民國至上世紀初期,由於當時寬城老爺廟廟會的興盛,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

2019年11月,寬城背桿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寬城背桿
  • 序號:18
  • 編號:2—3—4
  • 名錄類別:民間舞蹈
  • 屬地:承德寬城滿族自治縣
  •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發展歷程,歌曲特點,

發展歷程

寬城背桿俗稱背歌,主要分布於寬城滿族自治縣、寬城鎮北村。寬城滿族自治縣地處燕山山脈東北部,位於承德市南部,北與承德縣相接,西與口裡(遷西、遵化)相鄰,東與平泉、遼寧接壤,南與青龍滿族自治縣相連。寬城滿族自治縣寬城鎮北村,位於縣城東北部。據現存的老藝人回憶,寬城背桿始於清朝,興盛於民國至上世紀初期,由於當時寬城老爺廟廟會的興盛,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

歌曲特點

寬城背桿道具製作精細,上下角綁縛極其講究,如《算糧登殿》之算盤製作,扭童單腿斜立於算盤之上,《火洞天》哪吒雙踏風火輪,《麻瑞獻壽》鮮桃製作等十三架道具,大大不同於承德周邊各縣區,精打細磨,巧奪天工,難辯真偽,無不令人連連讚許,曾吸引了大批口裡口外民間藝人前來觀摩、取經,但大都只取其表,難取其神。寬城背桿的重量大約平均重26.5至27公斤左右。好的背手一副架最多負重200餘斤(頂負三四名扭童)。現今恢復架桿均為鐵架,上下桿綁縛要求極高,儘量避免摩、擦、擠、壓。上下角以活動自如、安全可靠為前提。表演時打叉、挑凳者若干人緊隨其後,後勤等各盡其職,責任分明。
寬城背桿行頭均為戲裝,配樂與其他各會種不一樣,打擊樂分兩面鼓,一面為皮鼓、一面為底鼓、蘇鑼、啞鈸子等,演奏京劇鼓樂,嗩吶吹奏只有一種曲牌《將軍令》。
因寬城背桿表演人員眾多,傳統背桿要求表演架次三天裡不會重樣,演出人物(扭童)一天一換,隊伍龐大,所需花費巨大。歷史上廟會演出的背桿多由官、商、民三家聯辦,困難時期,商會集資、個人集款,都曾有過。因寬城背桿在當地知名度較高,文革前從沒因花費大、人員多等原因造成過中斷,十年浩劫,瀕臨癱瘓。如今,隨著經濟騰飛、久負盛名的《寬城背桿》卻難覓其蹤。
寬城背桿流傳歷史悠久,歷經清朝、民國延續至今,因目前第十三代老藝人大部分相繼去世,目前僅剩一人——已近76歲高齡馬春來老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