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民間馬燈舞

寧都民間馬燈舞

馬燈舞亦名“竹馬燈”,又叫“跑竹馬”。系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竹馬一般用竹篾紮成竹架,外面用布蒙好,分前後兩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騎馬狀。舞時表現騎馬徐行或疾馳跳躍,動作輕鬆活潑,情緒熱烈奔放。同時又因與“盾牌舞”合演,故老表又稱其為“洗馬拆牌”。這種禳神的娛樂形式甚是壯觀熱鬧,頗受民眾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都民間馬燈舞
  • 別稱:跑竹馬
  • 類型: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
  • 地點:寧都
介紹,習俗,

介紹

寧都客家人每逢春節期間,至今尚保留著打春鑼鬧花燈游火龍,打甑蓋,摘茶燈,竹篙火簏等形式多樣的傳統禳神娛樂習俗。尤其是劉坑、會同、湛田、安福、竹笮、田埠等鄉的馬燈舞更加獨具特色。
寧都民間馬燈舞

習俗

禳神祭祀 人神共樂
所謂禳神,傳說是祭祀“清源妙道真君”,原為戲,據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宜黃戲神清源師記》記載:“予聞清源,西川灌口神也,為人美好,以遊戲而得道,流此教於人間”。馬克思早就指出:“舞蹈尤其為一切宗教祝典底主要構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242頁》)成為傳達其宗教內容最直接、最具功利的載體,故早已形成了年節自娛性的民俗活動。
由於它的宗教性和娛樂性及藝術性完全揉合在一個未分化的混沌一體中;這種娛人娛神的民俗舞蹈表演,使鄉民們老少喜樂,婦孺歡娛,既是人們的精神寄託,一種心理需求, 又是寓情于樂,民間一種節日文化的體現。
走村竄戶 上門賜福
新年春來早,更盼開門紅,從大年初二開始直至十五元宵節止,每天上午,馬燈舞的扮演者,穿著節日的盛裝,舉著牌燈,騎著竹馬,手拿盾牌和刀槍把子,敲鑼打鼓,高奏嗩吶,在頭燈的導引下,浩浩蕩蕩,一字長蛇陣似的走村竄戶,每當進村之後,歡樂的氣氛霎時沸騰起來,只聽得家家戶戶的鞭炮聲此起彼落,在爆竹聲中,挨家挨戶地上門拜年賜福,每進一家,馬燈先在廳堂轉一圈,接著喝彩者雙手端著盛了米谷的托盤,邊撒米糧邊喝彩。意在祈求吉祥如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福,壽平安。其詞是:
手拿神盤四四方,端起金碗撒米糧。
撒你東方甲乙木,代代兒孫做都督
撒你南方丙丁米,子孫讀書早登科。
撒你西文庚辛金,添福添壽添新丁。
撒你北方壬癸水,秀才出門狀元歸。
新年新春新景象,家家戶戶喜洋洋。
人人要載千年福,塅塅要栽栽糧。
萬擔糧來萬擔糧,陳谷老米堆滿倉。
作田年年大豐收,生意興旺賺萬兩。
撒糧弟子祝讚後,合家老少福安康。
洗訓烈馬 驅災鎮邪
吃過晚飯後,孩子們早早圍聚在大坪里,大約八時左右,馬燈舞的表演者敲鑼打鼓地進了場,全村的大人們也爭先恐後地趕來。這時土銃聲,鞭炮聲,嗩吶聲響徹夜空,好一片歡騰熱鬧景象。人們熙熙攘攘翹首立足地觀看“洗馬拆牌”。
洗馬之前先表演跑馬:由黑馬率領紅馬和黃馬及白馬,先圍著場子轉圈奔跑幾圈,然後分成四方互相對跑幾次,再按8字形穿花似的竄跑幾次,跑馬完後再接著洗馬。
洗馬師是用模擬似的手法表演。其程式是:牽馬、下口套、下馬鞍、餵馬、再洗馬,洗完馬又上口套,上馬鞍,最後訓馬,這是一套完整的組合舞蹈動作。洗完馬後,接著喝彩,其詞是:
黑鬃烈馬下天堂,你是天上神馬王。
今日奉命下凡間,盡心鎮守保地方。
一保國泰與民安,二保人畜兩興旺。
三保五穀齊豐登,全村老少永安康
聽我弟子祝讚後,人人幸福萬年長。
拆牌對打 舉勇技擊
拆牌之前,先表演各種拳術。套路各異,勇猛剛烈。尤其是猴拳,更加使人喜愛。他那迅速敏捷和撓耳抓肋的動作不時令人捧腹,當表演猴子倒爬旗桿時,掌聲雷動,叫好聲此起彼落。
所謂拆牌其實就是“盾牌舞”,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江西、浙江、江蘇、福建等地。是一種表現古代士兵操練的舞蹈。其內容多為兩軍對壘破陣,互相攻守等。舞者一般左手拿盾牌,右手持短刀。其隊形有八字陣,一字長蛇陣等。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曾以此舞訓練士兵。
表演時,四個手持盾牌的武士,從四個方向上來,只見他一會兒同使長棍者對練,一會兒同持叉者對打,一會兒又和使大刀者對殺,特別與使長槍者對戰時,使人眼花繚亂。真是刀光劍影,甚為壯觀。
歡送神馬 永保平安
元宵節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日下午,馬燈舞的扮演者和頭首及族長們,要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歡送神馬返回天庭,以謝神馬下凡,賜福鎮邪。送至河邊時,點燭焚香叩拜,把事先用紙紮好的黑、紅、黃、白四色小神馬點火焚燒,邊燒邊喝彩,其詞是:
手舉頭燈放豪光,送你黑馬歸東方。
手提禾尾兩頭尖,送你紅馬轉南邊。
手捧牌燈四四方,送你黃馬歸西方。
手拿蠟蠟園丁丁,送你白馬轉北邊。
弟子歡送祝讚後,家家戶戶永吉祥。
喝完彩和燃放鞭炮以後,立即停息鼓,嗩吶不可吹,馬也不能騎,從腰間解下提在手中,在回家的路上一直要保持沉默肅靜。這既是表示恭敬,也意味著不要再驚動神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