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劉坑竹馬燈舞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寧都劉坑竹馬燈舞
  • 主題詞:民俗,竹馬燈舞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唐朝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

簡介

寧都劉坑竹馬燈舞,是一項非常獨特的,為祭祀活動而興起的舞蹈習俗,傳承在江西寧都劉坑村。整場活動,以其中的武功舞台表演的“洗馬拆牌”為最核心的內容。“洗馬拆牌”,這是一項融武功與舞台表演為一體的民間舞蹈習俗。從洗馬生活場景模擬,到武術動作表演,都富有舞蹈美感。動作剛勁有力,有著力和技的美。情態照應,傳神準確。動作變化、過度、排列、造型都有自然順暢之美。

歷史淵源

相傳竹馬燈舞習俗有上千年的傳承歷史,在唐朝時就有了這一(武功舞台表演)表現形式。既這個項目現在的傳承人羅科海、蘇早生、蘇傳耀等回憶,他們他們村子的竹馬燈舞是引進的,是為了漢帝廟祭祀活動和給村人祈福,而從現在本村委會的七里村引進師傅來教授的。既他們的師傅說七里村又是從宜黃學來的,而宜黃又是從四川灌口的清源祖師那裡傳來的。
對於清源祖師的來歷,據《中國民間諸神》(河北省人民出版社)中載:“清源妙道真君姓趙名昱,字仲明,與兄冕俱隱青塘山,從事道士李珏。隋陽帝知其賢,征名不赴,督讓益州太守臧勝強起。昱至京師,系以上爵,不就,乞為蜀嘉州守。時犍為潭中有老蛟,為害日久,截沒舟船,蜀江人患之……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及州屬男子萬人,夾江岸鼓譟,聲震天地。昱乃持刀投水。頃,江水盡赤,石岸半崩,吼聲如雷,昱左手執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州人頂戴,視為神明。隋末隱去,不知所終。後嘉陵漲溢,水勢洶然,蜀人思昱。頃之,見昱青霧中騎白馬,從數尊者,見於波面,揚鞭而過。舟人急呼之,遂沒。蜀眉山守以聞,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封神勇大將軍,廟食灌江口。歲時民疾病壽之,無不應。上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幸蜀,加封為赤城王。”由此可知,清源祖師乃是歷史上信奉道教的人物。至於馬燈舞是否為清源祖師創建,不得而知,但因這位祖師的活動與“馬”(即趙昱顯靈時常飄然騎馬。杳然不知所終)及藝術有關,且又能為民除害,故舞馬者將這一英雄與藝術的化身掛鈎,也是有這個可能的。

基本內容

劉坑村的搬竹馬燈活動,場面很熱鬧。燈是用竹篾、彩布紮成的馬頭、馬尾,裝置在人的腰部,像是騎馬。“搬竹馬燈舞”,有“神馬進村,平安吉慶”的禳神含義。燈會每到一村,家家都以鞭爆迎送。每進一家,先在廳內轉一圈,即由喝彩師朗誦祝詞,俗稱“喝彩”。祝詞多為“人壽年豐,吉祥如意”等吉利話。接著,馬童還要翻筋斗,用模擬的動作進行表演,手持馬鞭牽馬上、拴馬、餵馬、洗鈀、上馬鞍、訓馬等。表演的時候,馬燈奔騰起舞,還要進行各種組合表演,其中有單槍破盾,四槍破四盾,大刀破盾等,項目繁多,視各馬燈會掌握的套路各顯身手。

主要價值

劉坑竹馬燈舞是一項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反映了古代客家人不屈不撓,不畏強暴的抗爭精神,有著深層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通過對這一項目研究整理,對於現代舞蹈藝術應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它也包含著濃重的客家情緒,反應了古時客家人的生活狀態和自強不息的抗爭精神,對於研究客家先民的生存、發展、及客家人的意識形態有重要歷史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