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贙碑

寧贙碑,是隋朝正議大夫寧贙的墓碑,全稱寧越郡欽江縣正議大夫之碑。 此碑高118厘米,寬79厘米,碑額十二字四行於首,下方就書正文。正文楷書三十行,每項三十九字。寧贙生於陳宣皇帝太建五年(573年),卒於隋大業四年(608年),年僅35歲,死後葬於廣東欽州七星坪(今廣西欽州市欽南區久隆鎮新明村委會石狗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贙碑
  • 朝代:隋朝
  • 全稱:寧越郡欽江縣正議大夫之碑
  • :118厘米
出土經過,碑文,

出土經過

道光六年秋(1826年),當地農民犁地時發現此碑。但不知道是一件重要歷史文物,棄在路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許乃濟在廣東欽州七星坪發現此碑,運回欽州城,移置州學尊經閣第二層樓牆上,妥為安置。並由欽州知事鄭榮作隸書題跋一行,刻於碑陽末行之左。
初出土時的拓片初出土時的拓片
初出土時,碑身下端稍損一角,可能是創挖所傷,惟損十餘字,其餘完好。
1909年,農民又在石狗坪梨坡尋獲一碑石損角,角上有“習
補角後的拓片補角後的拓片
”,“泉”,“城”,“將”,“徒”五字,清楚可辯認。經核對正是此碑損角。
1939年5月,日寇多次濫炸欽城,欽州人民恐碑不測,從尊經閣牆上取出,將碑移至沙坡村挖土埋藏。日本投降後,欽州人民懷念此碑,派人挖取,但遍找不獲,失蹤長達十餘年。1956年,欽縣人民為了尋找此碑,召開了縣知名人士座談會,會上符宗玉提供線索,才於沙坡村秦珠浦菜園內挖出。這塊古碑是我國南方地區少有的。該碑後經廣東省人民政府下通知上調到廣州,在省博物館珍藏至今。

碑文

碑文主要敘述寧氏家族源流,寧贙的名字,籍貫,世襲及其官職,同時也記述寧贙的生卒年月,最後是給予寧的頌詞,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寧贙碑的出土,對增補校對史籍和寧氏家族史提供了可靠史料。如《隋書》,《新唐書》,《北史》等記載有寧猛力和寧長真父子情況,再往上溯,即無線索可尋,而該碑文卻記有寧猛力父親寧逵和寧猛力第二子寧□的史跡。
寧贙於開皇十四年(594年)授“大都督”,仁壽二年“增上儀同三司”,其年“改為正議大夫”。再如,晚籍對寧猛力職務,認為隋時是“欽州刺史”,寧贙碑則提為“安州刺史”,因為當時欽州還稱為“安州”,所以史書對寧猛力的官職就搞錯了。同時史書記述寧猛力時皆以“越人”,“蠻夷”相稱,如《新唐書·南蠻傳》等章節,都把寧氏當作古代聚居嶺南的土著民族,即百越中的一部。寧贙碑卻刻著:“公諱贙,字翔威,冀州臨淄人也(今山東省臨淄)”。碑文為探索寧氏家族提供了新的可靠材料。同時還記載有“開皇十四年,帝以公,衣冠子胤,遠來入朝,既秉誠心,宜升戎秩,厚贈縑繒,篇加享禮”。這更說明寧猛力命他的兒子寧長真於他死後入朝氣的。寧贙碑碑文於大業五年(609年)撰著,此《隋書》編撰完稿時早27年,比《新唐書》更是早451年,所以寧贙碑對校正史實有很高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