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清刀木雕

寧海清刀木雕

寧海清刀木雕是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1980年,由寧海人黃才良組建寧波東方藝術品公司,重新挖掘、保護和經營起該項即將失傳的絕技,並教帶出從藝者50餘人,開拓了國內外市場,雕造了普陀山、天華堂的千手觀音、二十八部眾、十大弟子、十一面觀音、地藏王等等一大批佛法和道教的造像。但近十年來卻未能招到新學徒,有了後繼之憂。當地政府將出資建傳承基地、造像博物館和建立有關的藝術檔案等方式,盡力保護好這一遺產。清刀木雕融合了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與藝術成分,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堪稱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海清刀木雕
  • 相關企業:寧波東方藝術品公司
  • 建立時間:1980
  • 評價: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起源,特色,

起源

寧海清刀木雕佛像是佛像藝術雕的一種,是中國歷史上與福建派佛像藝術雕並立的二大佛雕藝術流派之一,其起始至少可追溯佛教的普及時代,寧海木雕佛亦由此而生。有寧波佛教志和日本佛像史記載,公元983年,日本一僧人來華,回國時曾帶去台州(時寧海轄歸台州)張氏兄弟清刀木雕旃檀一尊和十六尊者(現藏於清涼博物館),成為當時日本造像之模本。南宋時,寧海陳和卿等一批著名的佛雕藝人被邀請去日本重修東大寺等等,後又有許多寧波佛像被帶至日本,至今在日本還可以找到大批寧波人雕造的佛像。明清期寧波佛雕藝術開始走向韓國和東南亞地區。直到民國後期至“文革”期間,才逐趨衰落。

特色

寧海清刀木雕佛像主要以楊、柏、杏、檜、櫸、楠、黃楊木、檀香木等為原材料,製成的作品色澤白純、紋理清晰、雕鑿刀跡清純有力、質感強,如略施色彩和鑲嵌金銀等飾件則更顯莊重。但其製作過程複雜,大的可分為準備材料、拼接、打粗坯、整細坯、挖心、嵌眼、修光、裁金上彩等八大步驟,細分其工藝可有數十道之多,且需使用細木專用工具,故要熟練掌握整個技藝難度很大。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