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空心化

實體經濟空心化

實體經濟空心化就是企業放棄經營企業實體,轉而投向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以及房地產業等虛擬經濟的行業的經濟現象。

防止實業空心化要高度重視三個“失衡”:一是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兩極分化”,上游“銀根、地根、能源流、物流(路橋)”高度壟斷,下游中小企業則過度競爭。二是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之間的“兩極分化”。我們實體企業的利潤“比刀片還薄”,而靠息差以錢生錢的銀行利潤賺的“不好意思說”。第三是供應鏈上的大企業強勢和小微企業弱勢形成的分化,大企業故意拖欠小企業的資金,小企業難以為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體經濟空心化
  • 對象:企業
  • 地點:貸款公司
  • 方法:虛擬經濟的行業
原因分析,溫州現象,

原因分析

做實業艱難,有著很現實的原因,其中成本走高、稅費過重、產能過剩、投資受限、融資艱難、創新不足、比較利益偏低等是導致實體企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多種成本上升壓力,實體企業利潤太薄。
當前,實體經濟面臨高成本和高稅費兩頭擠壓,“兩價”(原材料進價和資源環境代價)、“三金”(薪金、租金、土地出讓金)、“四率”(利率匯率稅率費率),九種因素疊加推動企業成本直線上升。據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透露,目前向中小企業徵收行政性收費的行政部門有20多個,收費項目達60多項,近1000多個子項目。粗略計算,營業稅、增值稅、所得稅、城建稅等,加上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費,許多企業的實際稅費普遍超利潤的30%。加上各地私設名目亂收費等因素,每年繳納的稅費都要超過利潤的一半。在此背景下,我國大量實體企業的盈利能力陷入逐漸下滑乃至喪失的趨勢之中,面臨著利潤“比刀片還薄”、“不乾還能保本,幹了可能虧本”、“幹得越多,虧得越多” 等困境。
(二)國內外市場需求不足,實體中小企業產能嚴重過剩。
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的復甦困難重重,歐美主權債務危機遠未結束,將長期面臨去槓桿化、財政赤字高起、需求疲軟等問題。隨著外需萎縮,大量外向度較高的企業訂單大幅減少。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11·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4225戶企業中,訂貨“低於正常”的占33.7%,訂貨相比2010年“減少”的占32.8%;企業銷售困難,小型、中型企業庫存“高於正常”的分別占19.1%、20.0%。不但如此,我國的實體經濟面臨兩頭受壓,一頭來自高收入國家通過創新和技術變革帶來的競爭,如美國、法國等已開發國家在經歷了上一輪的金融危機之後,深刻反思此前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教訓,提出諸如“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歸的發展模式;另一頭來自越南等一些比我國成本更低的國家的出口競爭。這直接導致了我國企業的產品出口受阻。加上國內消費需求增長乏力,新的消費熱點尚未形成,從而造成國內實體企業產能嚴重過剩。
(三)過度壟斷導致不公平競爭,實體中小企業投資渠道嚴重受限。
近幾年特別是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後,我國的行政性壟斷經營日益擠壓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儘管政府在2005年出台了“非公經濟36條”,2009年出台“中小企業29條”,2010年再次出台新“非公經濟36條”等,進一步放寬了民營資本進入交通電信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參與建設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社會福利等社會事業,興辦金融機構等,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遭遇三重門:“鐵門”(壟斷企業把持,門檻太高進不去)、“玻璃門”(看得見進不去、沒實力也不敢進)、“彈簧門”(進去以後逼你退出來)等,民間資本投資無門或被“擠出”,只能在低端製造業的“紅海”領域殘酷競爭。而且處在上游地位的壟斷國有企業,如電力、交通、原材料、能源(煤炭、石油、有色、化工)等,一方面經營效率低下,不斷將成本費用轉嫁給下遊民營製造業,另一方面憑藉政策、資金、技術、市場等優勢,垂直整合產業鏈,沿中下游發展,在競爭激烈的製造業領域擠壓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使民企生存與發展環境處於“灰霾”狀態。據《2011·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關於“十二五”期間應重點突破的十一個選項裡面,選擇“加快壟斷性行業改革”的企業經營者占56.5%,排第一位,比2010年提高了8%。
(四)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投資回報反差大,人力財力要素流失嚴重。
實體經濟產業“空心化”問題,往往與虛擬經濟的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密切相關。目前,虛擬經濟利潤率太高、實體經濟利潤率太低:資本利潤率為22%,房地產為28%,而工業為6.4%,紡織業僅為4.7%(莊聰生,2012)。投資虛擬經濟的巨額回報率,吸引著各項要素流向非實體經濟。炒作投機之風從房地產、股市、期市、煤炭資源、古玩、藝術品向其他領域蔓延:大蒜生薑大蔥玉米等農副產品、理財產品、放高利貸等竟然被炒得熱火朝天,泡沫泛起。一些實體企業在“副業”投入收益高、資金回流快的誘導下,逐步放棄了對主營業務的堅守,出現了“一流企業做金融、二流企業做房產、三流企業做市場、四流企業做實業”的局面。一些企業甚至通過“實業釣魚”,以實業為擔保獲得貸款用於虛擬經濟的套利中。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精神似乎愈加弱化,企業中踏踏實實做實業的越來越少,投機投資的越來越多;想靠腳踏實地富裕起來的人越來越少,追求一夜暴富的人越來越多。
(五)小微型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融資貴成頭號難題。
貸供給傾向於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大量小微型企業難以從正規金融領域獲得資金,面臨前所未有的“融資難”。據銀監會測算,我國銀行貸款主要投放給大中型企業,大企業貸款覆蓋率為100%,中型企業為90%,小企業僅為20%,幾乎沒有投放給微型企業。關於融資貴,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是基準利率上浮30%左右,有的高達60%,少數銀行抬高門檻,貸款約50%是現金,50%是承兌匯票,有的強行收取財務顧問費等中間服務費用。由於正規渠道很難得到滿足,不少小微型民營企業不得不轉向“地下”民間借貸,致使其貸款實際利率高出法定基準利率的5—8倍,企業融資成本巨大。
(六)產業層次較低,創新能力弱。
目前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製造”,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技術產品加工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工序都在國外,或者被外商直接掌控,處於價值鏈高端的高附加值的品牌、設計、管理、行銷等環節被外商占有。中國從事出口加工貿易的製造業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只能分享微薄的利潤。以富士康為例,蘋果公司每部iPad的利潤達150美元,為銷售價格的30%。以工資形式返還給中國工人的薪水僅為每部8美元,占售價1.6%,這比iPad主要零部件供應產地韓國所得到的收益(34美元,6.8%)低得多。它們自身的產業結構和所處的產業鏈低端導致其產品差別化小,形成同質化生產的惡性競爭。我國中小企業由於融資太難,不能創新;能力有限,不會創新;風險太大,不敢創新。最終難以實現轉型升級,不得不逃離實業。

溫州現象

有調查表明,從2011年溫州民間資本投資結構分析,用於借貸的約占到40%,用於投資房地產項目的約占20%,其它投資約占5%,真正用於生產經營的約為35%。民間借貸風波深層次反映出的是溫州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問題,存在極大風險隱患。
1.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虛擬經濟過度膨脹。
近年來,在原材料和用工成本逐年上漲、人民幣升值、中小企業金融支持薄弱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溫州企業利潤被一再壓縮。與此同時,是近十年來房價的不斷攀升、房地產市場的暴利誘惑。受資本逐利驅動,自2003年起,許多以製造業為主體的溫州企業開始逐步脫離傳統實業,轉向投資房地產、資源投機、金融借貸等領域。2010年初,為應對危機後的通脹問題,我國再次推行“貨幣緊縮”政策,市場資金面開始趨緊;2010年9月新一輪房地產巨觀調控政策嚴厲出台,房地產市場交易迅速萎縮,企業資金回攏壓力增大。在市場供需關係和傳統路徑依賴的共同作用下,民間借貸成為溫企融資的重要來源,其利率水平迅速拉升,至2011年9月達到高峰,平均為25-35%,短期利息甚至超過60%。據央行溫州支行公布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在溫州有89%的家庭個人和59.67%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規模高達1100億元,其中約為40%的資金空轉於借貸領域,市場泡沫過度膨脹最終破裂。可以說民間借貸危機的爆發與實體經濟的空心化是相伴而生的,其關鍵在於高回報導致資本在虛擬領域的過度循環和過度膨脹。
2.企業家信心不足,產業轉型升級缺乏動力。
溫州的工業化進程主要由民間資本驅動,產業主要集中分布在那些投資回收期較短、風險相對較小、投資進入門檻較低且技術水平低的傳統加工製造業,整個地區產業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早在2003年,溫州市人民銀行調查顯示,溫州企業家對實體經濟擴大再生產產生了嚴重信心不足。2008年金融危機後,隨著國際市場萎縮和企業利潤壓縮,企業家做實業的信心進一步動搖,企業景氣指數和企業家信心指數呈現回落態勢,2011年分別為116.4和117.9,較2010年分別回落13.8和15.8個百分點。在房地產、金融借貸市場等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帶來的高利潤、高回報誘惑下,有些企業甚至將以實體為平台獲得的融資投入虛擬領域,或者集中於炒房、炒股、炒資源,或者進入高利貸、私募基金、資本運作等領域。企業家信心不足、投入不足,企業缺乏自主創新動力,溫州經濟整體轉型升級後勁乏力。
3.企業外遷,要素流失嚴重。
企業外遷也是溫州實體經濟空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近年來溫州整體投資環境不佳,政府服務落後、人才引進政策滯後、生活成本高、科技力量不足等現象並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在投資環境不佳產生的“推力”效應和廣東、上海以及東北、西部等地區通過土地、稅收、服務等優惠政策產生“引力效應”雙重作用下,企業外遷、要素資源流失現象嚴重。據統計,2006年至2010年,溫州本土的工業投資1300億元,但溫州資本在全國各地的實業投資達3000億元,設立工廠數達到3.5萬家,涉及行業包括低壓電器、眼鏡、針織、服裝、燈具等,而且這些企業中不乏規模以上企業,如2010年溫州超10億元企業有50家落戶上海,本土則只有33家。企業外遷不僅導致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的流失,也對地方經濟總量和稅收增長產生直接影響。
4.信用受損,企業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為了獲得融資,企業之間不得不依靠互相擔保借債,導致債務鏈風險加大。民間借貸風波爆發後,實體空心化問題進一步暴露,企業信用遭遇空前危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民間資金不再願意進入實體領域。由於銀行貸款抵押物要求高、審批嚴格,中小企業可以從銀行系統借貸的資金有限,因此民間借貸在溫州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幫助中小企業臨時資金周轉發揮重要作用。民間資本的抽離對於原來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第二,溫州企業信用受損,生存環境惡化。以服裝行業為例,危機前服裝行業內業務往來賒賬是慣例,但現在原材料商、貼牌製造商等開始要求溫州服企現金交易,甚至已經出現故意壓貨、不見資金不發貨的景況。這種現象在溫州各個行業都相當普遍,據溫州市中小企業協會調查,危機爆發後約有89.3%的企業受到合作企業的違約困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