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歐洲主權的債務危機)

歐債危機(歐洲主權的債務危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歐洲債務危機即歐洲主權的債務危機。這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希臘等歐盟國家所發生的債務危機。2013年12月16日,愛爾蘭退出歐債危機紓困機制,成首個脫困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債危機
  • 外文名:European Sovereign Debt Crisis
  • 全稱: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 開始時間:2009年
  • 開始地區:歐洲部分國家
概述,基本定義,導火索,起因,高盛之責,救助方案,救助措施,危機進程,深層分析,外部原因,內部原因,根本原因,解決方案,探索初期,可行性草案出爐,國內影響,影響,應對措施,啟示,未來走向,出台計畫,

概述

基本定義

歐債危機,全稱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指自2009年以來在歐洲部分國家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歐債危機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延續和深化,其本質原因是政府的債務負擔超過了自身的承受範圍,而引起的違約風險。
歐債危機歐債危機
早在2008年10月華爾街金融風暴初期,北歐的冰島主權債務問題就浮出水面,而後中東債務危機爆發,鑒於這些國家經濟規模小,國際救助比較及時,其主權債務問題未釀成較大全球性金融動盪。
2009年12月,希臘的主權債務問題凸顯,2010年3月進一步發酵,開始向“歐洲五國”(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蔓延。
美國三大評級機構則落井下石,連連下調希臘等債務國的信用評級。至此,國際社會開始擔心,債務危機可能蔓延全歐,由此侵蝕脆弱復甦中的世界經濟。

導火索

2009年10月20日,希臘政府宣布當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超過12%,遠高於歐盟設定的3%上限。隨後,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相繼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率先在希臘爆發。
希臘危機諷刺漫畫希臘危機諷刺漫畫
2010年上半年,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一直致力於為希臘債務危機尋求解決辦法,但分歧不斷。歐元區成員國擔心,無條件救助希臘可能助長歐元區內部“揮霍無度”並引發本國納稅人不滿。
同時,歐元區內部協調機制運作不暢,致使救助希臘的計畫遲遲不能出台,導致危機持續惡化。
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義大利等國接連爆出財政問題,德國與法國等歐元區主要國家也受拖累。
歐洲穩定機制ESM執行董事、歐洲穩定基金CEO克勞斯·雷格林日前表示,歐債危機的發生歸結於三大原因:一是貨幣聯盟設計自身存在很多問題;二是各個歐盟成員國之間的政策協調性還有待提升;三是預防機制不健全。
雷格林說,這三個原因使得歐債危機發生之後的歐盟各國措手不及,歐元區國家經濟更是受到重創。他日前受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方面邀請,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進行了相關學術對話。在活動中,他表達了以上觀點。

起因

1, 整體經濟實力薄弱:遭受危機的國家大多財政狀況欠佳,政府收支不平衡。
2, 財務造假埋下隱患:希臘因無法達到《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所規定的標準,即預算赤字占GDP3%、政府負債占GDP60%以內的標準,於是聘請高盛集團進行財務造假,以順利進入歐元區。
2010年歐洲各國債務占GDP的比值2010年歐洲各國債務占GDP的比值
3, 歐元體制天生弊端:作為歐洲經濟一體化組織,歐洲央行主導各國貨幣政策大權,歐元具有天生的弊端,經濟動盪時期,無法通過貨幣貶值等政策工具,因而只能通過舉債和擴大赤字來刺激經濟。
4, 歐式社會福利拖累:希臘等國高福利政策沒有建立在可持續的財政政策之上,歷屆政府為討好選民,盲目為選民增加福利,導致赤字擴大、公共債務激增,償債能力遭到質疑。
5, 國際金融力量博弈:一旦經濟狀況出現問題,巨大的財政赤字和較差的經濟狀況,會使整體實力偏弱的希臘等國成為國際金融力量的狙擊目標。

高盛之責

高盛公司為希臘量身定做的“貨幣掉期交易”方式,為希臘掩蓋了一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以符合歐元區成員國的標準。2004年,歐盟統計局重新計算後發現,希臘國債赤字實際上高達3.7%,超出了標準。2010年3月的訊息表明,當時希臘真正的預算赤字占到其GDP的5.2%,遠遠超過歐盟規定的3%以下。
高盛集團高盛集團
有分析指出,高盛行為背後是歐美之間的金融主導權之爭。表面上來看,高盛在希臘債務危機中的角色是金融機構和主權國家之間的利益糾葛,但是從深層次來看,這是一種阻止歐洲一體化戰略在經濟上的表現。
希臘債務危機中,高盛責無旁貸,但是高盛的行為本身在現有金融監管框架下難以判定違法。很多分析也指出,歐盟在其成員國債務問題監管機制上的漏洞和不足是高盛之流屢屢得手的原因之一。

救助方案

救助措施

1、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通過槓桿化,從4400億歐元擴大至1萬億歐元;
EFSF擴容能避免債務危機進一步擴大到其他歐洲國家,但評級機構標普此前已經發出警告,稱EFSF的擴容可能影響到歐洲的信用評級。
諷刺漫畫諷刺漫畫
2、歐洲銀行業認可為希臘債務減記50%;
希臘債務減記50%將可少負擔1000億歐元的債務,但是歐洲銀行業持有大量希臘債券,減記意味著銀行業失血加劇,或導致大批小銀行倒閉。
3、在2014年6月前向歐洲銀行業注入近1000億歐元,將核心資本充足率提高到9%。
政府通過注入資本金幫助銀行度過危機,避免美國雷曼兄弟倒閉的故事重演。但歐洲的危機與2008年時的美國不同,政府花掉大量財政收入救助銀行,反會增加這些國家的債務負擔。

危機進程

2009年12月8日,惠譽將希臘信貸評級由A-下調至BBB+,前景展望為負面。
2009年12月11日,希臘政府日前表示,國家負債高達3000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
2009年12月15日,希臘發售20億歐元國債。
2009年12月16日,標準普爾將希臘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下調為“BBB+”。
2009年12月17日,希臘數千人遊行,抗議財政緊縮。
2009年12月22日,穆迪09年12月22日宣布將希臘主權評級從A1下調到A2,評級展望為負面。
2009年12月23日,希臘通過2010年度危機預算案。
2010年1月14日,希臘承諾將把2010財年赤字減少145億美元。
諷刺漫畫諷刺漫畫
2010年1月15日,希臘稱不會退出歐元區或尋求IMF幫助。
2010年1月19日,希臘財長:稅收改革草案將在2月底提交議會。
2010年1月26日,希臘發售五年期國債籌資113億美元。
2010年1月29日,希臘財長:未與中國達成希臘債券購買協定。
2010年1月30日,受累希臘財政危機歐元兌美元創6個月新低。
2010年2月2日,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晚發表電視講話,公布了一系列更加務實的措施以應對困擾希臘的經濟危機。
2010年2月3日,歐盟委員會:支持希臘削減赤字計畫。
2010年4月9日,惠譽下調希臘政府債務信用評級。
2010年4月23日,穆迪將希臘主權債務評級下調至A3。
2010年4月23日,希臘正式向歐盟與IMF申請援助。
2010年4月27日,標普下調希臘評級至垃圾級別。
2010年5月2日,希臘救助機制啟動,歐盟與IMF提供總額達1100億歐元。
2010年5月3日,德內閣批224億歐元援希計畫,這是歐盟、IMF等主導的範圍更大的援助計畫的一部分。
2010年5月10日,歐盟批准7500億歐元希臘援助計畫,IMF可能提供2500億歐元資金救助希臘。
2010年9月7日,歐元區財長批准為希臘提供第二筆貸款,總額65億。
2011年1月14日,惠譽下調希臘主權信貸評級由BBB-級下調至BB+級,評級展望為負面。
2011年3月7日,穆迪3月7日將希臘國債評級從“Ba1”下調至“B1”,評級前景為負面。
諷刺漫畫諷刺漫畫
2011年3月29日,標普將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由“BB+”下調至“BB-”。
2011年6月29日,希臘議會通過了為期5年的財政緊縮方案,這為歐元區出台新一輪救助方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1年7月4日,標普將希臘長期評級從“B”下調至“CCC”,指出以新債換舊債計畫或令希臘處於選擇性違約境地。
2011年7月21日,歐元區通過緊急峰會再向希臘提供1090億歐元貸款的第二次援助。貸款到期時間從7年半延長到15年至30年;利率從4.5%降低至3.5%。銀行等私營機構同意在2014年前經由回購希臘債券等方式出資大約500億歐元援助希臘。
2011年7月27日,標普下調希臘評級至“CC”,展望為負面。標普認為歐盟的希臘債務重組計畫是“廉價交換”,看似希臘債務交換和展期選項“對投資者不利”,希臘債務重組相當於“選擇性違約”。
2011年10月26日到27日,歐盟各國領導人召開了21月內的第14次危機峰會。延長一項價值1300億歐元的希臘最新援助計畫。
2011年10月31日,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提議對第二項希臘援助計畫進行全民公投,此舉令歐盟官員和希臘國會感到震驚。
2011年11月2日,歐盟各國領導人切斷向希臘提供的援助付款,稱希臘必須很快決定是否想要繼續留在歐元區中。
2011年11月3日,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撤回全民公投提議。6日,帕潘德里歐同意下台,為新的國家統一政府的組建讓路。
2011年11月11日,希臘總統府宣布,授權歐洲央行前副總裁帕帕季莫斯籌組新政府。
2011年11月14日,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辭職,前任歐盟競爭專員蒙蒂被任命為義大利新政府總理。
2011年11月15日,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民主聯盟黨投票決定,在容許歐元國家在保留歐盟會員國資格的前提下退出歐元區。該法案成為政策前,需要先得到默克爾其他兩個聯盟政黨的支持。
2011年11月19日,西班牙財政部發行的新一輪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超過7%的警戒線,拉響西班牙債務危機警報。
2011年11月20日,西班牙提前舉行大選,薩帕特羅政府下台,拉霍伊領導的人民黨以壓倒性優勢贏得選舉。至此,“歐洲五國”都已完成政權更迭。
2011年11月21日,匈牙利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提出金融援助的申請。
2011年11月21日,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在雅典與希臘最大的反對黨新民主黨領袖會談時,未能勸服反對黨領導人簽署支持緊縮措施協定,令希債危機繼續困擾金融市場,使得希臘在12月獲批首輪第六筆80億貸款存在變數,屆時,金融市場將有新一波動盪。
2011年11月23日,德國拍賣60億歐元10年期國債,最終只出售六成,受訊息拖累,德國債券遭市場拋售,10年期債息一度升至2。26厘,2年多來首次超越英債。表明隨著危機擴散,歐元區已經沒有零風險國債,唯一稱得上零風險的只有瑞士國債。
2011年11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監於歐洲各國領導未能終止債務混亂狀況,決定修改其信貸計畫,鼓勵面對外部風險的國家尋求只附帶少數條件的IMF資金。
2011年11月24日,法德領導人與新任義大利總理蒙蒂會面,商討如何應對歐債危機。德國總理默克爾依然堅持拒絕改變歐央行職能,並反對設立歐元區共同債券。
2011年11月25日,葡萄牙主權評級遭惠譽降至垃圾級別,即由BBB-調降1級至BB+,前景展望為負面。
2011年11月25日,穆迪下調匈牙利本外幣債券評級一個級別至Ba1,是垃圾級中最高一級,前景展望負面。該國目前在標準普爾和惠譽的評級均是投資級別中最低一級。
2011年11月28日,穆迪稱,歐洲的債務危機正在威脅全部歐洲主權國家的信貸情況,意味即使Aaa評級的德國、法國、奧地利和荷蘭都有危險。
2013年12月16日,愛爾蘭退出歐債危機紓困機制 成首個脫困國家。

深層分析

外部原因

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槓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
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成長的寬鬆政策,高福利、低盈餘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餘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全球金融危機推動私人企業去槓桿化、政府增加槓桿。希臘政府的財政原本處於一種弱平衡的境地,由於國際巨觀經濟的衝擊,惡化了其國家集群產業的盈利能力,公共財政現金流呈現出趨於枯竭的惡性循環,債務負擔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評級機構不再受西方國家約束,正確調整評級
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上述四國的主權評級。2011年7 月末,標普已經將希臘主權評級09 年底的A-下調到了CC級(垃圾級),義大利的評級展望也在11年5月底被調整為負面,繼而在9月份和10 月初標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調了義大利的主權債務評級。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權評級被頻繁下調的風險。主權評級被下調使上述四國借入資金的利息變得相當高,也可成為危機向深度發展直接性原因。

內部原因

產業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展脆弱
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支柱產業的希臘經濟難以抵禦危機的衝擊。在歐盟國家中,希臘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資源配置極其不合理,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主要支柱產業。一方面,為了大力發展支柱產業並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希臘對旅遊業及其相關的房地產業加大了投資力度,其投資規模超過了自身能力,導致負債提高。2010年服務業在GDP中占比達到52.57%,其中旅遊業約占20%,而工業占GDP的比重僅有14.62%,農業占GDP的比重更少為3.27%。加上2004年舉辦奧運會增加的91億美元赤字,截止2010年希臘政府的債務總量達到3286億歐元,占GDP的142.8%。另一方面,從反映航運業景氣度的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看,受金融危機影響從08 年底開始航運業進入周期低谷,景氣度不斷下滑。航運業的衰退對造船業形成了巨大衝擊。由此看出,希臘的支柱產業屬於典型依靠外需拉動的產業,這些產業過度依賴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機的衝擊面前顯得異常脆弱。
以出口加工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義大利在危機面前顯得力不從心。義大利經濟結構的最大特點是以出口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創造國內生產總值的70%)。2010年義大利成為世界第7大出口大國(出口總額4131億歐元,占世界出口額比重3.25%),主要依靠出口拉動的經濟體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金融危機的爆發對義大利的出口製造業和旅遊業衝擊非常大,2009年其出口總量出現大幅下滑,之後有所回升,但是回升的狀況還主要依賴於各國的經濟復甦進程。隨著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和競爭加劇,義大利原有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近10 年義大利的經濟成長緩慢,低於歐盟的平均水平。
依靠房地產和建築業投資拉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建築業、汽車製造業與旅遊服務業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產業。由於長期享受歐元區單一貨幣體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產業和建築業成為西班牙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從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產價格翻了一番,同期歐洲新屋建設的60%都發生在西班牙。房地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西班牙失業率的下降。2007 年西班牙失業率從兩位數下降到了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席捲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導致西班牙失業率又重新回到了20%以上,其中25 以下的年輕人只有一半人擁有工作,另外西班牙的高失業率也存在體制性因素,就業政策不鼓勵招收新人。而海外遊客的減少對西班牙的另一支柱性產業-旅遊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愛爾蘭一直被譽為歐元區的“明星”,因為其經濟增速一直顯著高於歐元區平均水平,人均GDP也比義大利、希臘、西班牙高出兩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但在2010年底同樣出現了流動性危機,並接受了歐盟和IMF的救助,究其原因主要是愛爾蘭的經濟主要靠房地產投資拉動。2005年愛爾蘭房地產業就已經開始浮現泡沫,且在市場推波助瀾下愈吹愈大,2008年愛爾蘭房價已經超過所有OECD國房價,在次貸危機的衝擊下,愛爾蘭房地產價格出現急速下跌,同時銀行資產出現大規模的縮水,過度發達的金融業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受到了巨大打擊,愛爾蘭高速運轉的經濟受到重創,從此陷入低迷。
工業基礎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葡萄牙經濟基礎比較脆弱。葡萄牙在過去十幾年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服務行業持續增長,這與其他幾個歐元區國家及其相似,2010 年葡萄牙的農林牧漁業只創造了2.38%的增加值,工業創造了23.5%的增加值,而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達到了74.12%(受大西洋影響而形成溫和的地中海天氣以及綿延漫長的海岸,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得葡萄牙旅遊業得以很好的發展)。近幾年葡萄牙開始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從傳統的製造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型),汽車及其零部件、電子、能源和製藥等高新技術行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政府在扶持高科技企業上面投入了大量資金,而這些資金通常都是通過低息貸款來實現。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融資成本隨之飆升,從而使葡萄牙企業受到衝擊,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
總體看來,PIIGS 五國屬於歐元區中相對落後的國家,他們的經濟更多依賴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出口和旅遊業。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深入,新興市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轉移,南歐國家的勞動力優勢不復存在。而這些國家又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在危機衝擊下顯得異常脆弱。
人口結構不平衡:逐步進入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工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種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育率不斷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不斷上升,最快進入老齡化的已開發國家是日本,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上世紀90 年代初開始出現拐點,隨之出現了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和政府債務的不斷上升。我們判斷從二十世紀末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結構也開始步入快速老齡化主要有三個方面:長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生育潮人口大規模步入老齡化。
首先,從主要國家出生率(每1000 人中出生的嬰兒數)和生育率(每位婦女平均生育孩子個數)看出,歐盟國家的嬰兒出生率和生育率近幾年來低於絕大部分地區,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出生率降低最快的區域。
其次,1996-2010 年歐盟國家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從76.1 歲上升至79.4 歲。美國聯邦統計局預計到2050年歐盟國家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將達到83.3歲。最後,由於二戰後生育潮已經開始接近退休年齡,並且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歐元區人口年齡結構從正金字塔形逐步向倒金字塔形轉變,人口占比的峰值從1990 年的25-29 歲上移至2007 年的40-44 歲,而且這一趨勢仍在進行,從今往後老齡化問題將進一步惡化。
剛性的社會福利制度
對於歐盟內部來講,既有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西歐地區)與拜占庭帝國(東歐地 區)之間的問題(同屬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但政治制度不同導致經濟發展道路不同),也存在南歐和北歐之間的問題。對於歐元區來講,主要的矛盾體現在南北歐問題上。天主教在與百姓共同生活的一千年來,變得稍具靈活性,而新教是一個忠於聖經的嚴格的教派,所以信新教的北歐人比南歐人更嚴謹有序,在加上地理和氣候因素,把這兩種文化的人群捆綁在同一個貨幣體系下,必然會帶來以下南北歐格局:北歐製造,南歐消費;北歐儲蓄,南歐借貸;北歐出口,南歐進口;北歐經常賬戶盈餘,南歐赤字;北歐人追求財富,南歐人追求享受。
表:部分歐盟區各國儲蓄消費的差異
人均儲蓄(歐元)
進口(百萬歐元)
人均消費(歐元)
出口(百萬歐元)
經常賬戶盈餘(百萬歐元)
丹麥
2400
20300
118540
106158.9
12381.1
芬蘭
1800
17500
72643
70298
2345
瑞典
4200
17500
173287.3
152336.8
20950.5
冰島
-4400
14600
5320.1
4267.3
952.8
挪威
12100
26300
130787.6
8927
952.8
愛爾蘭
400
16100
17673
127900.9
29772.1
希臘
-2400
15300
48879.9
69057.1
-22994
西班牙
300
13900
279001
301995
-22994
義大利
-300
15600
414728.4
442162.8
-27434.4
葡萄牙
-1400
10900
53462.3
65828
-12365.7
法國
1000
16700
9153
537498
-45345
德國
2400
16500
1159800
102450
135450
資料來源:歐盟統計局
南歐消費格局得以維持必須有較高保障和福利為支撐(中國消費水平上不去就是個例證)。近幾年來歐盟各國的社會福利占GDP 的比重有趨同的趨勢(如圖8),許多南歐國家由占比小於20%逐漸上升到20%以上,其中希臘和愛爾蘭較為突出。2010 年希臘社會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為20.6%,而社會福利在政府總支出中的占比更是高達41.6%。在經濟發展良好的時候並不會出現問題,但在外在衝擊下,本國經濟成長停滯時,就出現了問題。從2008到2010年,愛爾蘭和希臘GDP都出現了負增長,而西班牙近兩年也出現了負增長,這些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並沒有因此減少,導致其財政赤字猛增,2010年希臘財政赤字占GDP比重達到了10.4%,而愛爾蘭這一比重更是高達32.4%。
法德等國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機處於膠著狀態
法國堅決支持救援,德國在救援問題上的左右搖擺使得歐債危機長期處於膠著狀態。是否要對身陷危機的國家施以援手主要取決於德國和法國的態度。法國是堅決支持對危機國實施救援的,因為法國銀行持有相當數量的歐元區債券,如果這些國家違約的話,法國的損失將會非常慘重(從三大評級機構下調法國兩大銀行評級可以看出)。德國是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發展強勁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嚴格的成本控制。在歐元開始成為統一貨幣的12 年裡,德國國內工資上漲速度緩慢(年均2%左右),導致國內消費不振,但是赤字控制的比較好。歐洲五國從加入歐元區之後,為了縮短與歐元區其他國家各方面的差距,工資一直在上漲,平均每年上漲10%以上。勞動力優勢的存在使得南歐各國的人均GDP 水平也在不斷的上漲,與法德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隨著工資上漲,競爭力也不斷減弱,後期各國只能靠旅遊房地產等項目來拉動經濟,這些經濟成長的源動力異常脆弱,在受到外部衝擊時顯得不堪一擊。 德國這些年忍受著福利削減,工資長期不上漲的痛苦,卻要讓他們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資的國家,本國民眾顯然會心有不甘,為了獲得更多的民眾支持率,德國政府在做決定時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呼聲。但是如果不救的話,又會面臨本國銀行業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導致大量銀行倒閉,危急到本國經濟,這個局面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德國正面臨艱難的選擇,歐債危機如何演繹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德國的態度。

根本原因

第一種觀點: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單一貨幣下不同國家競爭力差異拉大才是導致歐元區“內爆”的真正原因
標普在2012年1月13日宣布降低法國信用評級。聲明中殺傷力最強的並不是降級決定本身,而是其對降級理由的說明。標普認為,歐洲對債務危機成因認識片面,因此在應對思路上誤入歧途,通過財政緊縮解決債務危機是“自我毀滅”的方法。由此看來,標普的降級決定並非僅僅針對個別國家,而是對歐元區的危機應對努力投了政治不信任票。
標普認為,歐債危機的根源並非僅是財政問題,而是歐元區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競爭力差距不斷拉大的必然結果。換言之,歐債危機並不僅僅是因為南歐國家花得太多,而是掙得太少;並不僅是財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是競爭力下滑,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
標普的這一觀點並不孤單。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圍繞如何解決危機存在兩種不同思路:一種認為債務危機是個別國家財政紀律欠佳造成的,解決方法是通過削減赤字,訂立財政契約強化財政紀律;一種則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因此在降低長期赤字比例的同時,短期應更關注經濟刺激和改革方案。
值得擔心的是,如果投資者開始日趨認同標普的降級理由,則意味著歐洲將迎來更大的信心打擊
第二種觀點:歐元區制度缺陷,各國無法有效彌補赤字
第一,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能統一,協調成本過高。根據有效市場分配原則,貨幣政策服務於外部目標,主要維持低通脹,保持對內幣值穩定,財政政策服務於內部目標,主要著力於促進經濟成長,解決失業問題,從而實現內外均衡。歐元區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區域貨幣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歐元區長期被隱藏的問題凸現出來。歐洲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需要平衡各成員國的利益,導致利率政策調整總是比其他國家慢半拍,調整也不夠到位,在統一的貨幣政策應對危機滯後的情況下,各國政府為了儘早走出危機,只能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調節經濟,許多歐元區成員國違反了《穩定與增長公約》中公共債務占GDP 比重上限60%的標準,但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懲罰措施,由此形成了負向激勵機制,加強了成員國的預算赤字衝動,道德風險不斷加劇。具體傳導路徑為:突發美國金融危機貨幣財政制度的不統一造成貨幣政策行動滯後;各國通過擴展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主權債務激增;財政收入無法覆蓋財政支出;危機爆發。
第二,歐盟各國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各國不同的公司稅稅率導致資本的流入,從而造成經濟的泡沫化。最初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是以生產要素完全自由流動為前提,並以要素的自由流動來代替匯率的浮動。歐元體系只是在制度上放鬆了人員流動的管制,而由於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社會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歐盟內部勞動力並不能完全自由流動。從各國的失業率水平來看,德國的失業率已經下降到7%以下,低於危機前水平,但是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21.2%。另一方面,歐盟國家只統一了對外關稅稅率,並沒有讓渡公司稅稅率,目前法國的公司稅率最高為34.4%,比利時為34%,義大利為31%,德國為29.8%,英國為28%,其他邊緣國家及東歐國家的公司稅率普遍低於20%,這些稅率較低的國家也正是勞動力比較充足的國家,資金和勞動的結合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不斷膨脹,資金主要投資在支柱性的產業,比如加工製造業,房地產業和旅遊業,從而導致了國內經濟的泡沫化。從歐元兌美元走勢可以看出,次貸危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歐元一直是處於一個上升通道,出口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南歐國家本來就不發達的工業和製造業更少受到資金的青睞,造成這些國家貿易赤字連年增加,各國通過發債彌補,同樣是因為歐元的升值,歐債受到投資人的歡迎,舉債成本低廉,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第三,歐元區設計上沒有退出機制,出現問題後協商成本很高。由於在歐元區建立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退出機制,這給以後歐元區危機處理提出了難題。個別成員國在遇到問題後,就只能通過歐盟的內部開會討論,來解決成員國出現的問題,市場也隨著一次次的討論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討論使得危機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歐元區銀行體系互相持有債務令危機牽一髮動全身,近幾年來歐洲銀行業信貸擴張非常瘋狂,致使其經營風險不斷加大,其總資產與核心資本的比例甚至超過受次貸衝擊的美國同行。

解決方案

探索初期

歐盟與歐元區領導人日前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峰會,以期解決歐洲日益加深的債務危機的努力仍在繼續。歐盟內部對應對歐債危機方案仍存在分歧,尤其是德法兩國之間的歧見令市場充滿不確定性,同時加劇了傳言對市場的影響力。不過有訊息稱,歐盟可能將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及歐洲穩定機制(ESM)合二為一,並從中釋放大量救助資金,以恢復市場信心。
規模4400億歐元的EFSF已用掉或承諾約1600億歐元,其中包括對希臘的貸款。預定2013年年中啟動的ESM規模達5000億歐元,將取代EFSF成為常設救助機制。據知情人士透露,對於提早在2012年年中讓常設救助機制啟動的共識已經浮現。歐盟官員預計,加速啟動ESM也可有望省下一筆錢將削減出資國額外債務385億美元,其中德國將省下115億歐元,法國86億歐元。
經濟學家和分析師指出,這種“雙重用途”的選擇是打破僵局的方法之一,這種僵局已在上周四推動了陷入困境的歐元區國家的債券市場、歐盟股票市場以及歐元匯率下跌,同時還促使歐盟宣布不得不在23日峰會以後再增開一次峰會。
另外,在歐盟領導人舉行會晤之際,歐盟外長也召開了會議。為避免未來發生危機以及各成員國更好地做到財政監管,外長們就是否並且如何修改歐盟協定進行了商議。
據德國媒體報導,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稱,這是一場必須進行的討論,是一場“艱難、耗時,但必要”的討論。很清楚的一點是:截至目前,歐盟對負債過渡國家執行懲罰性政策的程式還不夠完善。韋斯特韋勒要求,歐盟必須有直接干預負債國財政預算的權利。
盧森堡和奧地利拒絕了德國外長提出的這一要求,而其他成員國表示支持。到明年夏天,要召開一次特別會議對歐盟穩定公約進行修改,之後還必須獲得27個成員國的批准。韋斯特韋勒表示,為重新贏得歐洲人對歐洲政治領導人的信任,這一程式是必要的。他說:“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人們對金融市場的信心,獲得歐洲人的信任也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歐盟與歐元區領導人舉行峰會,力圖彌合各方在應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上的分歧,爭取就穩定歐洲銀行業、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規模等問題達成共識。

可行性草案出爐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23日在一片爭議聲中揭開了“歐元債券”的神秘面紗。這份名為“引入穩定債券可行性綠皮書”的草案尚未出爐就遭到了歐元區“龍頭”德國的強烈反對。
歐盟希望各成員國就“綠皮書” 草案進行深入討論研究。歐盟在官方檔案中提到,有關歐元區聯合發行債券的討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歐債危機的發生,更是提高了外界對“歐元債券”的關注度。不少專家認為,發行“歐元債券”不僅有利於提高歐元區金融市場的效率及一體化程度,還有望為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提供解決方案。
歐盟特地解釋取名為“穩定債券”的緣由。歐盟表示,此前外界一直在使用“歐元債券”這一名稱。歐盟委員會考慮到,此種債券有助於提高歐元區的金融穩定性,所以特地在“綠皮書”草案中將其命名為“穩定債券”。
綠皮書”草案提供了發行“穩定債券”的三種可行性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在歐元區範圍內發行“信託網穩定債券”,17個成員國提供共同擔保。該方案最為“大膽”,效果也最佳,但需要對歐盟公約進行大範圍修改。
第二種方案是發行有限的優先“穩定債券”,“穩定債券”按一定比例取代各成員國國債,各國同時保留自主發債權。
第三種方案是用“穩定債券”取代部分成員國國債,但該債券僅能從各國政府獲得一定程度的擔保,而非歐元區共同擔保。在這個層面上,“穩定債券”有些類似於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發行的債券。該方案效果一般,但無需對歐盟公約進行修改即可操作實施。
巴羅佐指出:“穩定債券不可能立即就解決問題,也不可能取代各國正在實施的金融改革措施。但是我們需要向外界表明我們嚴肅的態度,表明我們希望在歐元區內實施強有力的管理。推出穩定債券的計畫,正好表明了我們的態度。”
巴羅佐表示:“事情很明顯,就擺在那裡。如果我們希望在歐元區內繼續使用統一的貨幣來利得財富,我們就需要更多的協調管理與監控。”
德國總理默克爾強烈反對在歐元區內發行“穩定債券”。她表示:“這絕對是個麻煩。我對歐盟委員會草案的評價就是――不合時宜。”
默克爾認為,通過債務共擔來擺脫歐洲貨幣聯盟的結構性缺陷不會取得成功。
歐盟“綠皮書”草案出爐當日,德國10年期國債拍賣遭遇“滑鐵盧”,60億歐元的國債僅成交38。89億。同時,英國、法國、德國三大歐洲股市繼續走低,23日指數跌幅均超過1%。

國內影響

影響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從目前來看是短期的和有限的。主要的影響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出口的衝擊,危機會導致歐元區2013年下半年增長下降。歐盟又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占中國出口市場的比重約在18%至21%之間,所以如果來自歐盟外需下降,2013年下半年中國出口情況不是很令人樂觀。但是隨著歐洲債務危機得到控制,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就會降低。其次歐洲主權債務爆發,加劇短期資本流動波動性。歐債危機導致全球避險情緒加重,資金紛紛回流美元。中國面臨的不是短期資本由流入變為流出,相反有可能中國會面臨更加洶湧的短期資本流入,因為跟美國相比,中國也算是一個安全港,2013年我們GDP增速會超過8%,同時人民幣對美元依然有升值的壓力,而國內通貨膨脹預期加大提高國內加息的可能,這樣增加了我國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逆差,這些原因綜合說明中國也是一個能吸引避險資金,包括逃離資金流入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市場。2013年一季度國家外匯儲備增加479億美元,而一季度貿易順差為144.9億美元,一季度我國直接投資為234.4億美元,一季度的外匯儲備-貿易順差-直接投資=99.7億美元。也即一般意義上理解的熱錢在一季度流入中國達99.7億美元之多。如果這樣會有更多短期資本流入,從而加大央行沖銷壓力,會給國內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造成更大的壓力。
相關漫畫相關漫畫
歐美經濟的減速或衰退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通過貿易、大宗商品價格和投資信心三個渠道。根據德意志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的研究,歐美經濟成長每下跌1%,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會直接衝擊中國能源和原材料企業的利潤、生產和投資,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又將會增加經濟下行的預期,打擊國內投資者信心。這雖然對緩解中國的通脹有短期好處,但如果歐美經濟陷入衰退,本來已經在巨觀調控之下減速的中國經濟,也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2010年中歐雙邊貿易達到4800億美元,歐債危機的進一步惡化必將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對中歐雙邊貿易造成沉重打擊。
整體來看,歐債危機是中國外部經濟面臨的一場重要危機,在我們看來,它是比美債危機更嚴重的危機,它意味著,歐洲國家(包括歐盟、歐元區)將會面臨長期的經濟調整,既包括各國財政制度的調整,也包括歐洲資產價值的調整。在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經濟復甦中,歐洲是一塊比美國問題要嚴重得多的經濟窪地。未來的歐洲,將會更多關註解決區內問題,變成一個“內視的歐洲”。這種基本格局,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的決策者必須高度關注的。

應對措施

第一、歐洲債務危機前的國內經濟政策調整;我國已經步入了後金融危機時代,加之歐債風暴的來臨,國內 經濟成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但自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結構 調整增速,投資、消費保持旺盛的勢頭,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經濟發展方式進入轉型期。其中,最為顯著的成果就是貨幣信貸的重要指標,即存款準備 金率在持續走高。與此同時,從 2009 年開始,我國貨幣總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 出現了放緩態勢。並在此後的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我國市場資金流動性也呈現出了趨緊狀態。因此,種種跡象表明,我國金融貨幣政策實施的成 果還是相對突出的,按照當前態勢發展,金融政策可逐步退出。
相關漫畫相關漫畫
第二、歐洲債務危機影響下的國內政策調整;進入2010年5月,歐債危機影響作用越來越明顯。首先,我國受到歐債危機波及是必然的,歐元區是中國的第二大進出口市場, 牽一髮而動全身。其次,政府在面對全球性的歐債危機的衝擊時,高 層所採取的預防經濟“二次探底”的準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歐債危機影響。總體來看,國家中央銀行對國內市場的資金供給進行微調,借 以對沖人民幣升值壓力。由此可知,歐債危機的爆發及作用影響對我 國調控舉措執行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延緩作用。
第三、產業升級勢在必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以外向型經濟為導向,採取低價向歐 美國家出口產品的政策,造成同一商品國內價格遠高於對外出口價 格的不正常現象。一旦產生外部壓力,就以加大基本建設、基礎設施 投資來全力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不僅失去產業升級調整機會,還以 資源浪費、重複投資、環境污染、低工資低保障、增加國際貿易摩擦 為代價,導致可持續發展受限,競爭力不足。全球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地方政府超規模負債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提高商品高附加價值、減少出口退稅或出口補貼、增加產品科技 含量、創新自主品牌、消除境內外同一商品價格差異、擴大並升級國內消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轉型,是十二五期間應著力解決的發展問題,也是應對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的必由之路。

啟示

第一、利於進出口相關行業的結構調整;歐債危機的形成不僅會對我國金融業有著明顯影響,而且對於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也有著不小的影響。但如果從長遠角度看,這同 樣會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即國家一直相對依 賴於出口的經濟成長,逐漸演化成為擴大內需建設,從而有利於國 內產業化經濟結構的整體調整。也就是說,在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 機所致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之後,我國政府根據形勢採取了一系列緩解經濟現狀持續走低的時勢政策,如投放資金達到了四萬億,在 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居民的就業情況,使居民就業率維持在一個相對 樂觀的可控範疇內,保證了社會、經濟穩定。但是,這同樣使得一些 並沒有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組織機構陷入了平台期。加之,隨著這些本就產能過剩的組織機構再次加大生產規模後,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矛盾性問題就更加明顯了。而隨著歐債危機繼金融次貸危機的爆發,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不少組織機構的產業 轉型。也就是說,隨著歐債危機的爆發,我國貿易進出口必然會再次 受到影響,一些企業等相關組織機構為了適應現狀,必然會對自身 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進而才能大規模的出現一批收購、兼併性企業,不少中小企業被競爭實力較突出的企業所兼併,進而利於中國出口 行業的整體實力能夠提升。
第二、利於國內對債務及相關財政赤字的審視;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審視國內債務問題異常重要。我國政 府在控制財政赤字問題所取得的成果相對突出。如 2009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的 3%以內,並且總債務也控制在了 20%範疇之內, 和國際上的預警指標 60%相比,我國所取得的控制成果是比較喜人 的。但值得指出的是,我國債務問題仍然存在不確定因素,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負債指標有的高達300%,銀監會統計有11萬億的地 方政府負債,國際權威機構認為中國的地方政府負債接近25萬億 甚至更多。為此,負債比率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給各地方政府敲響了警鐘,全球金融危機及債務危機也有助於中央、地方政府對內外債務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進而為規範政府融資平台、加強金融監管增加了動力。
第三,擴大內需,轉變經濟成長模式,提高國家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經濟的內生增長能力,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經濟發展模式。
歐洲債務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各國的經濟成長乏力,國際產業競爭力下降。
第四,擴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實現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相匹配,不能高估外債與地方政府負債的承受能力。
歐洲債務危機的本質原因就是政府的債務負擔超過了自身的承受範圍,而引起的違約風險。

未來走向

未來歐元區債務危機的發展主要有三個大體的方向。
第一,向危機國家提供救助,延緩危機的爆發。在市場持續波動和各種政治壓力的情況下,各國以及歐洲央行不斷地協商和妥協,並不斷地推出零散的、短期的、針對具體問題的救助方案。如果情況漸漸穩定,各國逐漸攜手去建立一種長效穩定機制。短期內具體可能的措施包括:在稅負政策上做一定的協調;對高赤字國家繼續實施壓力以使其改善財政狀況;提高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的金額;歐洲央行增加購買歐元區債券;進一步尋求國際的支持等。這一方向的發展也暗藏著很多風險。如德國議會下院2011年9月29日不批准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義大利、希臘政府更迭,削減赤字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最根本的問題是,當前的救助只是向債務危機國家提供流動性,這些國家的償還能力並沒有提升,未來違約已成為大機率事件。
諷刺漫畫諷刺漫畫
第二,希臘等危機國家退出,成立核心歐元區。這是最悲觀的一種結局。主要的選擇是將希臘等不能滿足歐元區條件的國家逐出歐元區,或者由德國、法國及西北歐一些財政狀況較好的國家組成一個核心歐元區。通常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首先,將希臘逐出歐元區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里斯本條約》中沒有授權歐元區可以將一個成員國逐出,任何成員國退出只能由該成員國自己要求。當前希臘等債務危機國家不會主動要求退出,因為那樣將意味著主動放棄外來援助的機會。其次,退出的弱國極可能出現債務違約,這會間接地影響所有國家,特別是衝擊各國的銀行和金融系統,這一後果是不可控的。再次,較強國家的貨幣會大幅度升值,出口和經濟成長會即刻受到貨幣升值的不利影響。最後,核心國家的政治家們不太會選擇這樣的解決方案,因為它將使歐洲國家幾十年建立共同體的努力付之一炬。
第三,歐元區協同作出強有力的承諾,通過發行"歐元共同債券"共同擔負起相關債務,並著手建立有共同貨幣、統一財政機制的聯邦制。這是最樂觀的一種可能,但希望依然渺茫。這樣做的好處是各國能夠從此協調貨幣和財政政策;投資者的信心可以得到恢復;各種問題可以從最根本的機制上得到解決。這一方向也代表了歐洲政治家們長期以來的理想和願望。這種情況在短期內發生的可能性也較小。

出台計畫

歐洲央行推出“無限購債計畫”以來,受到債務危機困擾的歐元區主要經濟體西班牙和義大利的融資壓力得到明顯緩解。很多人甚至作出“歐債危機現拐點”的論斷。然而,歐債危機拐點未現並隨時可能再度惡化。
從更深層次來看,歐洲央行為了消除投資者對於歐元可能分裂的擔憂而推出的這一新計畫,可能只是一系列向歐元區陷入困境的債務國進行隱性轉移的舉措之一。 歐洲央行無限量購買歐債的意圖是試圖奪回利率主導權,其最大的影響是加劇本已分裂的歐元集團和歐洲金融體系,進一步分化歐洲央行和德國央行,使德國與其他國家在救助歐債危機立場上的矛盾分歧加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