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的邏輯

實踐的邏輯

《實踐的邏輯》是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森林。本書講述了“實踐”常被崇拜為孕育一切力量、奠基一切真理、打開一切命門鑰匙的自明性存在,這迫切需要“祛魅”的道理。

基本介紹

  • 書名:實踐的邏輯
  • 作者:劉森林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4
  • ISBN:9787509707388
  • 開本:16
  • 定價:49.00元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精彩書摘,前言/序言,

內容簡介

《實踐的邏輯》是理念、計畫的貫徹,還是複雜“習性”左右的結果?行動者所處的情境,及其作為詮釋者所理解的情境,非施動者的詮釋者所理解的情境,是不同的。遺憾的是,常見的解釋恰是第三種情境的產物。以“勞動”和“製作”替代“實踐”,“實踐”的科學化,理論與實踐的二分法,近代主體性解釋模式的日益伸張,尤其值得反思。以“勞動”作為主體性根基解釋“實踐”,仍是從“自然”而非“社會”出發,把“實踐”自然化,視之為先驗的自然性事實(而非社會性事實),故未超出政治經濟學意識形態的解釋模式。“自然化”必導致“浪漫化”的反撥。馬克思繼承黑格爾試圖使兩者和解,這必然把實踐與辯證法融為一體。告別自然性模式,真正走向辯證論模式,在檢思“實踐”觀念當代變遷的基礎上,凸現實踐內含的複雜、異質、多元、自悖謬性,區分不同層次,把“勞動”邏輯提升到“實踐”邏輯,尤其關注和約束其中日趨加重的外推邏輯的延展,合理釋解和規範“實踐”,構成《實踐的邏輯》的基本指歸。

作者簡介

劉森林,1965年生,山東昌樂人,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教授,系副主任、副所長,兼任《現代哲學》副主編。主要代表作:《發展哲學引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辯證法的社會空間》(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追尋主體》(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曾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研究類),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等。

目錄

第一部分去魅“實踐”
第一章去魅及方法
一去魅
二方法論的反思
第二章實踐解釋模式的癥結:“勞動”的替代與科學化
一癥結之一:以“製作”和“勞動”替代“實踐”
二癥結之二:實踐及實踐世界的科學化
第三章實踐解釋模式的癥結(三):理論-實踐二分法(從哲學寫作的角度看)
一三種模式
二大眾社會的哲學寫作
三馬克思的寫作模式
四進一步的討論
第四章實踐的主休性解釋模式批判
一視角的轉變:從個體到群體
二從主體性模式到生活世界模式
三自悖性的凸現
四總結:走向一種新的主體性
第二部分實踐的近代邏輯及其突破
第五章從主體性到社會性
第六章整合“實踐”的“勞動”:邁向自然化
一出發點:“自然”還是文化(意識形態)
二物質與文化,自然與社會的不可分性
三“勞動”是政治經濟學的意識形態概念?
四從“勞動”的自然化到唯物史觀的自然化
第七章“實踐”的自然化:從“發展”的視角看
一(超歷史的)一般對(歷史的)特殊
二“歷史”的現代化=普遍化?
三發展主義與三種“情境”
第八章自然化與浪漫化及其統
一實踐的自然化及其後果
二實踐的浪漫化
三和解與統一是否可能
第九章實踐、和解與現代辯證法
一現代啟蒙辯證法:範圍與根基的拓寬
……
第三部分實踐的邏輯
第十章解釋的遞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
第十一章從“勞動”到“實踐”
第十二章實踐的邏輯
第十三章自悖謬、外推與實踐邏輯
……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去魅及方法
一 去魅
1.實踐必須去魅
作為哲學範疇,“實踐”構成了20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異常醒目和突出的概念。在“實踐”是“最根本的根基”、“最基本的標準”、“最根本的歸宿”等眾多命題中,聚合成一種不折不扣的“實踐”崇拜。被崇拜的“實踐”中凝聚著一切本根的、源始的、自我糾偏性的力量和關係。真理的檢驗,暫且無法解決的問題爾後的解決,國家的強盛,社會的發展,及其所需的動力和程式,都可以在“實踐”中直接獲得或逐漸孕育。一切無法解決的理論問題,都被構想交給“實踐”來解決;一切無法奠基的東西,都可以“實踐”為根基,甚至一切目的、方向、意義,也都可以在“實踐”中被發現、確定和完善。“實踐”成了萬能之筐,可以盛裝一切;“實踐”成了萬能鑰匙,可以打開一切難題的命門;“實踐”也成了萬能的基石,可以為所有缺乏根基的東西奠定基礎。一切東西都可以在這個萬能之筐中運作一番後解決自己的問題,完善和彌補自己的不足。古典的與現代的,中國的與西方的,經濟學與哲學及倫理學的,學理的與日常生活的,等等,一切這個概念在眾多維度上差異的稜角都被磨平,被圓滑而渾然一體的“實踐”統一起來。
進一步地說,“實踐”與“生產勞動”概念的交叉與混同,從“實踐”崇拜走向“生產力”崇拜,再到“生產力”崇拜,從下面將要論述的“實踐”的解釋被“製作”範式蠶食。

前言/序言

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相結合,這既是在中國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如果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外國列強用槍炮使中華民族第一次直面他們所輸出的“文明”——一種扭曲的和以野蠻的形式表現出的現代文明的話,那么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則是中國人自覺地進行自己的現代化運動的嘗試。這些嘗試不論涉及的是新的物質文明生產方式還是社會制度層面上的變革,都先後以失敗告終。在深重的歷史災難和民族危機面前,中國共產黨人作為民族的先鋒隊和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自覺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從文化層面上為中國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人民才真正地開始自己氣勢磅礴、創造歷史的現代化進程。馬克思主義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現代化運動的指導思想,而且成為主導中國現代化運動的文化基礎的核心和理論支柱。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國的現代化運動是與中國共產黨人對於馬克思主義這一指導思想的選擇分不開的。中國共產黨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由此開創了中華民族迅猛地邁向現代文明的嶄新歷史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革命和建設,應該從中華民族走向現代文明的歷史高度來理解。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也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現代化的實踐結合起來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