寗

寗,漢字,拼音是níng,筆畫數是13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寗
  • 拼音:níng
  • 筆畫數:13
  • 部首:宀
  • 部外筆畫:10
  • 四角號碼:30447
漢字,姓氏及淵源,

漢字

níng ㄋㄧㄥˊ,nìng ㄋㄧㄥˋ
◎ 古同“甯”。
筆畫數:13,部首:宀,部外筆劃:10,筆順編號:4454543425211, 四角號碼:30447 ,
五筆:PNTF,倉頡:JPHB,鄭碼:WDLB,Unicode:CJK 統一漢字U+5BD7

姓氏及淵源

寧甯二氏相通 系承姬姓後裔
作為人的姓氏,寧、甯二氏,一向是相通的。雖然有人把他們嚴格劃分為兩個姓氏,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混為一談,在書寫時,寧、甯不分, 連最偉大的史書《史記》也不例外。 那么,在實質上,他們究竟是形別姓異的兩個不同姓氏,還是根本就沒有任何分別的一家人呢? 甯姓讀四聲,寧姓讀二聲。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先行熟讀《姓氏考略》所記載的這段文字:“甯,衛康叔之後,至成公生季食采於甯,以邑為氏,望出齊郡。又與寧通,漢甯成,《史記》作寧成。” 由這段文字看來,寧、甯二氏,的確是一父所生,同母所出,絕對可以不分彼此,混為一談。換言之,這個家族的子弟,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寫為“甯”,也可以比較省事地寫作“寧”。 這個可以有兩種寫法的姓氏,《姓氏考略》上記述得很清楚,是從春秋時代的衛國來的。換句話說,他們是發祥於距今兩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帶,是源遠流長的一個古老家世。他們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當時被封為諸侯的周文王眾多子弟之中,表現得出類拔萃,曾經於周公誅滅反叛的武庚之後,把殷朝的遺民治理得皆大歡喜。後來,更被其侄周成王舉為司寇,光彩異常。 不過,在不分彼此的寧、甯二氏之中,寧氏還有另外一支組成份子,所以過去才會有學者主張嚴格區分這兩個姓氏,不宜混為一談。寧氏的第二支組成分子,根據考證,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的本家,也就是上古顓頊帝的嬴姓後裔,這一點《姓纂》和《急就篇》有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謚寧公,支庶因以為氏”。 這派說法,言之成理,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應該把寧、甯二氏嚴格地劃分。但是,如果進一步追溯,則嬴姓的始祖顓頊,是黃帝的曾孫衛康叔的父親周文王,也是黃帝的姬姓後裔。姬、嬴二姓既然統統都是源自黃帝,則顯而易見,寧氏儘管有兩個水源,但也都是同父所生。所以,寧、甯二氏似乎大可不必在寫法上斤斤計較。 甯氏的另一支源於蒙古,元代蒙古將領忙哥鐵木爾擁兵南征,因家湖南常德衛,數代皆顯宦。元末明初,常德甯氏遷居寧鄉、長沙及湖北孝昌等地。 甯氏,源於分封采邑地名“甯邑”,遺址在今河南省獲嘉縣境。甯氏遠祖康叔(姬封),乃周文王之子,為武王同母弟。武王滅商後,將殷墟(王畿)分封予康,國號衛(前1042年)。傳至第十世衛武公時,封其子季亹(mén)於甯邑(前770年),厥後子孫以邑為氏。甯氏系衛國公族,九世為卿,皆為大夫。 自從《漢字簡化方案》實施以來,甯、寧、寧三字混為一體,並成一個“寧”字,造成姓氏混亂,延續至今。 “寧”原是傳承字,讀作zhù,是貯的本字,又“宮門屏之間曰寧”。現作姓氏的“寧”,本是“寧”的異體字。而“甯氏”,則是春秋初期源於“甯邑”,“甯”唯讀nīng(第四聲)。“寗”為“甯”之異體,原繁體也有“寶蓋心冉”的寫法。 滿族的“寧氏”,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市),以地為氏。原居寧安的寧氏遷長白山後,被清太祖努爾哈赤收編入旗,分南寧北寧,有“二寧”之稱。現遼寧鐵嶺、河北承德等地,也有寧古塔氏改姓的“寧氏”。
歷史
至於史書所云:“秦襄公的曾孫謚為寧,秦寧公之後改姓寧”,這也純屬誤傳。已有文物銘文證實(《文物》1978年第11期),秦寧公是秦憲公,將“憲”錯為“寧”,以訛傳訛兩千多年。 甯如進 姓氏“甯”字辨析 甯氏,為古老顯姓之一,擁有二千八百多年歷史。但自50年代實施“簡化字”以來,“甯”一直被誤為“寧”,且延續至今,積重難返。今特此發文辯證,以求正本清源,恢復甯姓之本義。
甯氏的起源
據史載,春秋時衛國國君衛武公(姬和),將其子季亹分封於甯邑(今河南獲嘉、修武一帶),其後代以甯為氏,來源於姬姓。 甯氏是衛國三大宗族之一,從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蟬聯大夫職位,有“九世卿族”之說。並一度把持朝政,衛獻公曾表示“政由甯氏,祭則寡人。”後來甯喜被殺,甯氏在衛國之勢盡失。但另有一位重要歷史人物甯戚,與管仲共同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其後代在齊魯漸成望族,堂號“齊郡堂”。 明·周臣《甯戚飯牛圖》
甯字的寫法
“甯”作為姓氏,有 “ 宀+心+冉”(參見本文標題)、“寗”兩種俗體寫法。《篇海類編·宮室類》:“甯,俗相承作寗”;《字彙》:“寗,俗甯字”。 “宀+心+冉”、“寗”、“甯”三字,在後代一直通用。清代《百家姓考略》中以“甯”字為正宗。因此,筆者在此主張和呼籲甯氏子孫能廢棄異體的“宀+心+冉”和“寗”,以便天下甯氏是一家。
廣西文物《隋正議大夫甯贙碑》,將“甯”寫作 ,說明隋唐時期 、甯二字的通用寫法。明代《春秋左傳註疏》卷十七,則將“甯”寫作“寗”;清代《百家姓考略》,已寫作“甯”。 隋正議大夫甯贙碑,寫作 明代刊印《春秋左傳疏注》,寫作寗 清代刊印《百家姓考略》,寫作甯 1936年,世界書局據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傳》,在述甯速事時,寫作“甯”,而述甯喜事時,又作“ ”。可見從清代至民國, 、甯二字是通用的。 清·武英殿本《春秋三傳
關於“寧”字
在古漢語中,“寧”字與姓氏無關。“寧”本讀zhù,其意有二:一為貯藏;二是“門屏之間謂之寧”(《爾雅·釋宮》)。 1956年公布1986年重發的《漢字簡化方案》註明:“作門屏之間解的寧(古字罕用)讀zhù(柱)。為避免此寧字與寧的簡化字混淆,原讀zhù的寧作 。”現行電腦GB2312簡體中文字元集存有“甯”字,《漢語大字典》中,提到“寧”是“寧”的簡化字。 由此可見,作為姓氏的“甯”,並未簡化成“寧”,而“寧”只是‘寧’的簡體。
關於“寧”姓
與“甯”姓相混同的“寧”姓,是由滿族寧佳氏(寧爾佳氏)、寧古塔氏改姓而來。寧姓為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朝鮮古籍《李朝實錄》載:“鐵嶺北部女真溪關千戶凝馬哈,以寧為姓。”這一姓氏的名人,現有南開大學教授寧宗一。 另一說法:“秦寧公之後以寧為姓”,即“寧氏源於嬴姓”。南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篇注》:“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謚“寧公”,支庶因以為姓”。新加坡《南華早報》曾登《寧甯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後裔》文章:“寧氏儘管有兩個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寧、甯二氏大可不必在寫法上斤斤計較。”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錯誤的。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襄公曾孫是“秦憲公”。1978年1月,在寶雞縣楊家溝太公廟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鐘和秦公鎛各一套,從拓文字形看,名顯是“憲公”,而決非“寜公”(見《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沒有“秦寧公”之說,“寧氏源於秦寧公”應予廢止。 秦公鐘局部,上面銘文為石鼓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 賞宅受國。刺刺邵文公、靜公、憲公。不墜於上……”
區分甯寧二字
若單從字源上看,甯寧二字確實是相通的。《漢語大字典》:“甯,同“寧”;《說文·用部》:“甯,所願也”;清段玉裁註:“此與‘寧’意義皆同,許意‘寧’為願詞,‘甯’為所願,略區別耳”;《說文》:“寧,願詞也。從丂,寍聲”。 說明東漢之前,寧與甯都含“願”之意。不過甯是“所願”,有如名詞“願望”,而“寧”是“願詞”,為虛詞之一,相當於動詞“願意”。後來,“甯”用於姓氏,正確發音nìng,即甯邑之甯。而寧靜、寧願等詞,就只使用“寧”字。 甯與寧,除因讀音和字義相近而混淆外,還有另一因素,即清道光皇帝名旻寧。民間為避諱,都將“寧”寫成“甯”,長久相傳,就被誤為同一個字了。 襄樊古隆中牌坊,建於清朝光緒十五年,避道光帝諱,將寧寫作甯 甯氏因封地甯邑而得姓,本不該寫作“寧”與滿族寧姓混同。但因甯、寧混同古已有之,如《史記》記述甯成,又作寧成,這是誤用。西漢時的司馬遷,不知甯氏得姓於甯邑,只知甯寧二字可以相通,以至誤延到民國。建國以後,公布簡化字方案,字典書籍又將“甯”簡化為“寧”。
辭書異化甯姓
“甯姓”被誤寫成“寧姓”的過程,始於1956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發布,該“一異表”將“甯”作為異體字併入“寧”;《漢字簡化方案》的實施,傳承字“寧”又成為“寧”的簡化字。自此,寧寧甯三字合一,並成為“寧”,從而甯、寧兩姓,就被一個傳承字“寧”所替代。這種混亂情況延續至今,《新華字典》、《辭海》都未收入“甯”字頭,而認同“甯、寧”簡化為“寧”。 1979年版《新華字典》上的錯誤觀點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問世,對“寧nìng”字有所提示:“‘甯’是‘寧’的異體字。”《一異表》也加註:“停止使用的異體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報刊圖書中可以保留原字。”因此可以說,“甯”作為姓仍作“甯”,與“寧(níng)”是不同的姓氏。但該詞典並未收錄“甯”字頭,實際上仍是模稜兩可,沿襲混亂。 近些年來,國家主管部門意識到辭書的錯誤,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不但對“寧níng”增加姓氏義項,而且將“甯”列為正式字頭,把讀去聲的“寧”姓移至“甯”下。教育部語文研究所網站也發文指出:“寧(寗)《一異表》字形有誤,應作甯。寧甯為不同的姓,甯唯讀nìng。”
呼籲恢復甯姓
中國大陸自50年代開始,從《一異表》到《新華字典》等辭書的套用,造成甯姓人的戶口本、身份證等諸多證件,絕大部分改寫為“寧”(據來自四川的甯文君反映,四川資中部分宗親的身份證上仍保留“甯”字)。且大眾普遍認為“甯”是“寧”的繁體字,而在轉換為繁體時,又錯誤地自動轉為“寧”。長期以來,“甯”字反被遺忘,乃至大眾已不識此字。加之,這個古老的甯姓與滿族改姓的寧氏,又都混同為一個“寧”姓,更加是非難辯,其混亂局面積重難返。 甯氏與張王李等大姓不同,甯姓只有一個本源,源自姬姓,得氏於甯邑,故有“天下無二甯”之說。如果繼續沿用“寧”的錯誤寫法,不僅與滿族寧氏混同,就甯氏族裔本身而言,也會“數典忘祖”,不識古字甯,不知自家姓。 由於簡化字造成的姓氏誤寫,不僅就此甯氏一姓,還有“蕭”姓錯為“肖”,“鐘”姓錯為“鐘”等等。為此,建議國家出台一份檔案,說明“肖”能復為“蕭”,“鐘”能復為“鐘”,“寧”能復為“甯”(滿族除外)。並提供權威“對照表”,下達有關證件業務部門,建立配套操作程式,可以自動有效轉換,使之切實可行。 隨著新《百家姓》的出爐,政務機關若能為姓氏加注,將謬誤正本清源,貫徹實施這一複姓舉措,那將是對傳統文化的功德,為政之一大善舉也。(甯志強 甯蔚華 ) 八、甯字作為姓氏已不再是繁體字  2009年8月教育部發麵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三級字表已將“甯”字(編號7573,註解編號36)列入,這至少表明“甯”字作為姓氏已與“寧”字正式解除了“繁簡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