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漢語成語)

寒冬臘月(漢語成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寒冬臘月,指農曆十二月天氣最冷的時候,泛指寒冷的冬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寒冬臘月
  • 外文名:severe winter
  • 拼音:hán dōng là yuè
  • 釋義:泛指非常寒冷的冬天或天氣非常冷
  • 出處:《別詩(燭燭晨明月)》
簡介,名稱由來,民俗,

簡介

拼音:hán dōng là yuè
簡拼:hdly
解釋:指農曆十二月天氣最冷的時候,泛指寒冷的冬季。
寒冬:寒冷的冬天。舊題 漢 蘇武《古詩》之四:“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唐 韓愈 《贈張籍》詩:“喜氣排寒冬,逼耳鳴睍睆。” 葉聖陶《登賜兒山》:“水洞裡泉水下滴,積在洞底,據說有兩公尺深,寒冬也不凍結。
例子:~大雪紛飛,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名稱由來

十二月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liè)”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後的第三個紀日乾支中含有地支“”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傳統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

民俗

進入臘月後,我國各地都相繼進入最寒冷的季節。此時正值我國的小寒大寒節氣。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之說。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的紀錄中,則往往是小寒卻比大寒寒冷,可以說是全年24節氣中最寒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也正因這樣,在寒冬臘月的季節里,我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更要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高高興興地迎接新年的到來。
在衣著方面,寒冷的臘月,一般人常穿得過厚,特別是孩子,天氣稍冷,大人就將其嚴捂厚裹,生怕凍著他們。卻不知,穿得過厚至少有三點害處:其一,不很冷的天氣衣服穿得過厚,容易使衣內空氣層形成高溫、高濕的微小氣候,身體散熱、散濕阻力增大,影響熱平衡的調節;衣內空氣層的厚度超過15毫米時,空氣對流增大,熱量散失增多,保暖性反而下降。其二,過早地穿厚衣服會抑制體溫調節機能,減弱抗寒能力,容易感冒。其三,寒冬臘月,衣服穿得過多顯得臃腫,行動不便,且多耗體力;小孩則因衣重壓身,妨礙身體活動,影響身體發育。但是,有的愛美之人則“只要風度,不要溫度”,這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寒冬臘月的季節里,我們應注意以保暖為主。“寒從腳起”,人們腳的保暖尤為重要。老年人外出的時候,最好穿上布棉鞋、毛巾襪,外出戴帽子、圍巾,防止腳和頭部著涼。
在吃喝方面,由於寒冬臘月人體的消化機能活躍,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強、食量增大,因此人們在飲食方面可適當增加熱量,蛋白質與平時攝入量持平,同時確保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的供給。記得曾有一篇題為《揭秘五種寒冬臘月必吃食物》的文章,說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五種食物分別是鱸魚、黑木耳 、大豆、香菇、黃豆芽 ,具有健脾、補腎和益智、生血等功效,有利於人們的禦寒。另外,冬季氣候比較乾燥,我們還要注意補充水分,多喝些水才有利健康。
在住的方面,按時起床、按時睡眠、穩定情緒,是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的三大要素。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為防止細菌和病毒乘虛而入,室內空氣要保持暢通;天氣好時儘量打開門窗,讓陽光直射入室;室內氣溫則以保持在15—20℃為宜,不可過高過太低。很多上班族長時間呆在室內,容易出現頭昏、噁心、食欲不振等現象,所以建議大家,除了保持空氣流通新鮮外,工作一段時間後,應適當緩衝休息一下。
在行的方面,應特別注意少去人多集聚的公共場所,因為那裡往往是患病之源。只有遠離傳染源,患病的幾率才會小。出行乘坐公車時,儘量開窗透氣,保持車內空氣新鮮才利健康。寒冬臘月鍛鍊身體時,一定要做好熱身活動,出汗後要注意保暖,以免著涼生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