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市場口鎮中心國小

富陽市場口鎮中心國小坐落於鐘靈毓秀的學堂山,學堂山是富春江畔的一座小山,高雖無百仞,但恰是35平方公里場口平原賴以安瀾的三大砥柱之一。場口鎮中心國小現由鎮小、真佳溪完小、葉盛完小、馬山完小、青江完小、華豐完小6所學校組成。場口鎮小和5所完小的學生來自於化竹、場口、大莊、木排、前溪、紅溪、後溪、葉盛、周家、聞家、青江、華豐、曼頭山等13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區。履蓋人口13000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陽市場口鎮中心國小
  • 所屬地區:學堂山
  • 類別:中心國小
  • 在校小學生:213人
師資力量,基礎設施,學校發展,

師資力量

富陽市場口鎮中心國小有國小班7個,在校小學生213人,在職教職工17人:附屬幼兒班1個,在校幼兒31人,在職幼兒教師2人。5所完小共30個國小班,在校小學生717人,在職國小公辦教師40人:完小附屬幼兒班5個,在校幼兒139人,自聘幼兒教師5人。

基礎設施

場口鎮小於1984年新建現教學樓,華豐完小於1989年新建現教學樓,葉盛完小於1992年新建現教學樓,馬山完小於1994年新建現教學樓,青江完小於1996年新建現教學樓,真佳溪完小1997年新建現教學樓。現場口鎮小教學樓占地面積1082平方米,操場1816平方米,建築面積1336平方米。學校有實驗室、儀器室和計算機房各1個,學校有大螢幕多媒體1套,由場口鎮黨委政府從杭州“49100”工作中爭取資金10萬元,配備每套價值2.1萬的簡易多媒體6套,6所學校各校1套以適應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

學校發展

富陽市場口鎮中心國小創辦於公元1909年(宣統元年),當時在場口有兩所學校:一所名為“富陽縣公立景山初等國小堂”,另一所名為“富陽縣公立西南區兩等國小堂”,到1911年兩所學校合併成一所,更名為“景山初等國小校”。1928年由著名鄉紳李寶濂為首在場口亭子山,籌建景山國小,1929年9月開學,學校名稱為“富陽縣第三區立景山國小校”,學校聘認了有較高水平的教師,學校辦得很出色,全縣統考成績及體育成績都在全縣名列前茅,學校成為當時富陽四所有名的高等國小之一。國民黨委員何應欽在學校大門上題寫“美秀所锺”四個大字,浙江省參議長余紹松為學校禮堂題寫“紀念堂”三個字。抗日戰爭爆發,景山國小遷至常安鄉小剡村,場口又辦起了“縣立戰時臨時場口國小”,由富陽縣縣長陳學評任校長。1941年2月景山國小遷回場口。1944年臨時國小改名為“場口第一中心學校”,校長馮柏材。1949年解放後場口國小辦在場口徐家祠堂,校長宣光鐘,教師7名,6個班級,150名左右學生。1951年王賢才任校長,搬到學堂山,1951年起成立少先兒童團、共青團、教育工會。1958年大躍進、學校開展“大普及”、“大煉鋼鐵”,種試驗田等活動。1960年校長李向榮。場口區中心國小建立黨支部,許志營任文衛支部書記,徐修忠任副書記、兼副校長。1966年文革開始。1969年6月教師改變四隊任教。場口學校革命領導小組組長馮志超,公社教育幹部徐洪玉。1970年學校改為場口“五·七”國小業校。1977年9月—1978年2月校長孫友富,1978年校長周榮根、葉潤豐、李水蘭,1979年國小校長葉潤來、李水蘭。1979年場口國小辦起兩個國中班,後又辦了一個高中班,1977年中學、國小分開,更名為“場口公社中學”,“場口公社國小”,建制鄉鎮後“場口公社國小”又更名為“場口鎮國小”,學校一直被定為縣重點國小。1989年場口中國小合併為場口中心學校,孫德其任校長、書記,1993年場口中心學校中國小又分開,朱富生任校長、書記,1998年8月至2000年7月孫士法任校長、書記。2000年8月方銀梅任校長、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