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鄉(山東省鄄城縣富春鄉)

富春鄉(山東省鄄城縣富春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鄄城縣富春鄉地處鄄城縣城南郊,轄17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3.4萬人,4.2萬畝耕地,臨(清)商(丘)公路縱貫全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境內現存堯王墓等名勝古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全鄉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富春鄉位於縣城南8公里處,鄉政府駐地富春集。漢、西晉、北魏為濟陰郡成陽縣地,隋、唐、宋為雷澤縣地,金為大名府雷澤縣地,金貞元二年降雷澤為鎮,併入濮州鄄城縣。明洪武八年,馮氏始祖復興自山西洪洞縣遷至濮州南60里富春山建村,取名富春。明萬曆八年,被劃為濮州九保之一。明清為濮州三十四集鎮之一,曰富春集。清光緒年間,黃河決口將村莊衝散,河身以南部分取名南富春。清末為濮州富春里。1957年建立富春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富春鄉
  • 別名:富春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鄄城縣
  • 電話區號:0530
  • 地理位置:魯西南部
  • 人口:3.4萬
  • 方言: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機場:濟南機場、菏澤機場(在建)
  • 火車站:菏澤火車站、鄄城站
  • 車牌代碼:魯R
歷史,資源,交通,經濟,產業特色,安全生產,著名人物,堯王,於純,旅遊,

歷史

漢、西晉、北魏時期為濟陰郡成陽縣地。隋、唐、宋為雷澤縣地,金為大名府雷澤縣地,金貞元二年(1154年)降雷澤為鎮,併入濮州鄄城縣。明洪武八年(1375年),馮氏始祖復興自山西洪洞縣遷至濮州南60里富春山建村,取名富春。明萬曆八年(1580年),被劃為濮州九保之一。明清為濮州34集鎮之一,曰富春集。清光緒年間,黃河決口將村莊衝散,河身以南部分取名南富春。清末為濮州富春里。1957年建立富春鄉,1958年撤消該鄉,其地分屬鄭營、什集、董口3處公社。1978年成立富春公社,1983年12月改稱富春鄉。
鄄城縣鄄城縣

資源

擁有獨具特色的人發產業,人發購銷加工歷史悠久。建有中國富春人發皮毛專業市場,日上市人發皮毛5萬斤,成交額160萬元,是全國最大的人發集散地。鄉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位於臨商公路兩側,基礎設施配套完善。以此為載體,大力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全鄉從事人發加工購銷人員8000多人。全鄉人發加工企業達到45家,其中縣外投資的13家,國外投資的5家。4家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除人發外,還有紡織、化工、儀器、儀表、特種鋼、食品、裘革製品等企業。富春鄉正努力把堯鄉建設成北方發都。2003年4月18~19日,鄄城縣在菏澤市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鄄城)國際人發風情節(以後每年舉辦一次),來自韓國、美國等國內外170多位人發界知名人士及客商光臨,中央電視台、中國旅遊報社、大眾日報社等10多家媒體進行了全程採訪報導,促進了作為全國最大人發原料購銷集散地和重要加工出口基地——鄄城人發產業的發展。
人發產業人發產業

交通

臨商公路縱貫全境,區位優越,交通便利。2015年12月德商高速菏澤至鄄城段(菏澤北段),2015年12月28日竣工通車,交通有較大改善

經濟

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瓜菜、名優水果、畜牧三大支柱產業初具規模,大力招商引資、民營經濟迅速發展,人發製品、紡織、化工、儀器、儀表、食品農業科技開發等特色產業逐步壯大,2001年以來,先後有菏澤北方發製品有限公司,奧斯卡發製品有限公司,鑫宇發製品有限公司,天意發製品有限公司等9家較大規模的人發加工企業在富春安家落戶,大明製衣、富春紡紗廠也已建成投產,新增固定資產投入6000萬元,2002年,全鄉實現兩稅收入超過800萬元。為鄄城縣財政富鄉,經濟大鄉。
富春鄉富春鄉

產業特色

富春鄉素有人發加工購銷傳統,人發產業獨具特色。鄉黨委、政府立足這一優勢,在臨商公路兩側開發建設了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台優惠政策,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建設,以此為載體,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發展民營經濟,使企業由1家發展到48家,行業涉及人發加工、紡織、化工、儀器、特種鋼、食品、裘革製品等,其中國外投資5家,投資過1000萬元的企業11家,產值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36家。2006年,全鄉工商兩稅完成1950萬元,連續四年超過千萬元。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著力營造親商、愛商、富商氛圍。富春鄉把招商引資作為全鄉工作的一條線,以大招商促大發展。同時,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推行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加大“三難五亂”治理力度,打擊阻礙企業發展的不法行為,引導民營企業和招商引資項目向園內集中,形成規模優勢,產生聚集效應。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合力,打造新的招商平台和企業快速發展的載體,膨脹現有企業的規模。根據大項目建設要求,組成專門的工作班子,採取一廠一策,按照產業配套的要求,重點抓好北方公司、泓亞工藝品公司、奧斯卡公司等,拉長產業鏈條,形成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資源資源
積極擴大對外貿易。按照國際市場的要求,著力培植壯大發製品、化工、紡織服裝等出口優勢產業,扶持壯大出口市場,實現出口創匯的新突破。把民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的主體,推動民營經濟向寬領域,大規模、高層次發展。不論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都放手讓民營經濟挑大樑,唱主角;不論來自縣內縣外,不論獨資、合資、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就一視同仁,大力支持,鼓勵。突出發製品、畜產品等優勢產品產業,力求在特色經濟發展上實現大的突破。

安全生產

三舉措強化汛期安全生產工作
一是召開鄉、村、組幹部和駐鄉境內的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會議,學習相關的安全生產知識。二是成立領導小組,與唐家派出所一起對本鄉轄區內涉及爆炸物品的礦山等單位的安全生產隱患進行了排查整治,同時要求村、組等相關單位在汛期增強安生產、安全度汛責任心,加固防汛提壩,隨時作好應急財、物的準備,組織好搶險救災隊伍。三是針對本單位實際,制定搶險救災、抗災應急預案,加強汛期值班制度,確保值班人員到崗到位,確保汛期安全。
富春鄉富春鄉

著名人物

堯王

富春鄉是堯王故里。堯王生於此,葬於此。堯 ,姓伊祁,名放勛,系軒轅皇帝五世孫。《史記?五帝本紀》列為五帝之一,約生活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紀。《皇覽》說“甲申歲生於三阿南伊長儒家”(“三阿”,約在今鄄城富春鄉境內),在位98載,117歲去世,葬於谷林(今鄄城富春鄉谷林寺)。堯治理天下,勞於選才,逸於治事,長於知人,非賢不舉;堯命人觀測天象,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曆法;堯命鯀治理洪水,推行禪讓制,以天下為公,推位讓國,傳賢不傳子,為後人所歌頌。“堯天舜日”成為太平盛世的象徵。

於純

於純,清嘉慶、道光年間武林大俠,善輕功,掌洪拳創始人。生於乾隆二十三年,歲次戊寅,即公元1758年;卒於道光二年、歲次壬午。祖上世代務農,家庭貧寒。其父於會雲,原籍濮州南小於莊村(今鄄城縣什集鄉小於莊村),後北遷六里至馮屯村(今鄄城縣富春鄉前馮屯村)。於會雲三子,長子於朴,次子於純,三子於厚。支微人單,常受欺凌。鍋、碗、瓢、盆、水筲、石磨不斷遭人穢污。於純也多次被其鄰張發孔毆傷。為洗雪恥辱,支撐門戶,於純年十六歲時,立志習武,遂拜別父母,赴嵩山少林寺,立靜然大法師門下。
公元一八二二年,清道光二年,於純壽終正寢,葬於前馮屯西南里許。後人為紀念一代宗師特立紀念碑於前馮屯村北河畔。

旅遊

堯陵又稱堯王墓,乃帝堯所葬之處,《呂氏春秋》云:“堯葬谷林”,其址在距鄄城縣城7公里的富春鄉谷林,故名“谷林堯陵”。堯,姓伊祁,名放勛,號陶唐氏,系軒轅黃帝五世孫,父帝嚳,母慶都。司馬遷列之為五帝之一。堯以欽明文思四德安其民,親睦九族,更以“禪讓”美德名揚天下,頗受人民敬仰和擁戴。堯15歲封唐侯,20歲為天子,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境),在位98年,117歲去世,葬於谷林。 《大清一統志·唐堯陵》載:“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餘丈,上有廟”。堯廟始修於東漢永康元年(167年),為濟陰太守孟郁所建,有“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為證。碑文900字,《山東通志》、《曹州府志》、《濮州志》和《金石錄》均有記載。其後四修堯陵:(1)東漢建寧五年(172年)濟陰太守審晃修堯祠堯母靈台,立堯母靈台碑;(2)東漢熹平四年(175年)濟陰太守劉合修堯廟立“帝堯碑”;(3)明嘉靖初都御史陳鳳梧委知州張寰重修建堯廟;(4)清乾隆元年(1736年)山東巡撫岳睿重修堯陵,其因為“自金末河決,堯祀移於東平州蘆泉山之陽,然堯陵自在谷林,不在東平”(《大清一統志》)、“東平一陵,實屬沿誤,隨委員查視,堯陵在濮州城東南六十里古雷澤之西谷林寺前,有享殿三間在焉”(《濮州改祀堯陵議》)。
谷林堯陵谷林堯陵
l935年黃河決口,已毀。陵前現有明嘉靖二十四年(l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書“祭文”碑和清光緒二十九年(l903年)淄州知州繆潤紱書“帝堯陶唐氏墓”碑各一塊。碑前有享殿、東西朝房、東西更衣亭、大門、牌坊聖母殿等建築。院內另有石碑數塊及清末所植古柏246棵。陵南500米有堯母慶都陵,西350米有堯妃中山夫人墓及祠,陵南靠黃河金堤,北臨箕山河。而現在卻僅存墓、碑、龜及柏等稀有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