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孫問梅兼示泥清仲宣

《寄孫問梅兼示泥清仲宣》是革命詩人肖楚女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思想內容深廣,感情波瀾起伏。全詩反映了在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社會的大背景下,革命知識分子的複雜心境,該詩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傳達情意。用較多的篇幅描寫寒冷的天氣和衰落的環境,象徵辛亥革命失敗後的社會環境,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孫問梅兼示泥清仲宣⑴
北風吹寒雨,夾勢如飛鏑⑵。
飄然天涯來,蕭颯滿園濕。
廣陌葉聲繁⑶,窮巷泥塗積。
捲簾望秋色,灑掃無遺蹟。
幽人悲歲暮,念此百感集。
初與君別時,何言日月疾。
天時不我與,人事猶如昔。
歷歷西窗下⑷,熠熠秋燈側。
檐花落細雨⑸,秋聲繞虛室。
載飲我濁酒,載豁我胸膈⑹。
賦詩準曹劉⑺,談話擬衛霍。
少年俊邁氣,壯志未肯息。
及今蓬髮改⑻,三十不能立。
酒醒中夜起⑼,撫劍涕橫臆。
相知遍海內,此懷何由說。
病葉先衰殞⑽,枯魚過河泣。
淒憫箜篌引⑾,飽蠹不忍讀。
落落肝膽交,維君崇令德⑿。
相視何所贈,炯然此莫逆⒀。
秋花含紅淚⒁,淋漓頻首滴。
狼藉庭階前⒂,慰君他鄉憶。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1918年作者和好友劉泥清、秦仲宣等同志在武漢參加新文化運動。後來泥清、仲宣先後離開武漢,作者便作了此詩,並發表在1918年12月9日的《漢口新聞報》上。
⑵飛鏑:飛箭。鎬,箭頭,指箭。
⑶廣陌:寬闊的路。窮巷,窮困的里弄。
⑷歷歷:狀分明。熠熠,狀光亮。
⑸檐花:屋檐下種的花。杜甫《醉時歌》“燈前細雨檐花落”。
⑹載:助詞,猶“乃”。
⑺曹劉:三國時魏國的曹植、劉楨,都是著名的詩人。衛霍,漢武帝時的衛青、霍去病,都是著名的大將,屢立大功。
⑻蓬髮:像蓬草那樣亂的頭髮。“三十而立”,見《論語·為政》,這裡指到30歲還不能建立功業。
⑼中夜起:本於祖逖聞雞起舞。涕橫臆,涕淚滿胸。橫,橫流,指眼淚多。
⑽病葉:比喻有病的人經不起革命艱苦的考驗先倒下了。枯魚過河泣,古樂府《枯魚過河泣》:“作者與魴,相教慎出人。”被捕的魚成了乾魚,它寫信給別的魚,告誡它們小心被捕。
⑾箜篌引:樂府《相和六引》之一,寫一個人徒步渡河被淹死,其妻援箜篌(古樂器)而歌《公元渡河》,聲甚悽慘。飽蠧句,書稿給蛀蟲蛀壞,不忍卒讀。這兩句反映作者的悲憤心情。
⑿令德:美德。
⒀莫逆:志同道合。
⒁紅淚:比喻革命者的淚,為悼念犧牲的同志而落淚。
⒂狼藉:狀落花的散亂。

作品鑑賞

這是首詠懷詩。全詩可分四段。從開頭到“念此有感集”是第一段。這五聯描繪在深秋歲末、風雨交加、滿目衰落的日子裡,身在偏僻地方的作者,心情複雜、百感交集。作者早年參加過辛亥革命,這一段實際上是寫辛亥革命失敗後革命知識分子所處的惡劣環境。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政府和中國兩千年封建君主專制,但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力下,代表地主買辦階級利益的袁世凱竊據了政權。政治上的挫折,使作者感嘆不已。
從“初與君別時”到“秋聲繞虛室”是第二段。在這一段里,作者寫了與好友分別後的心情和感受。“天時不我與,人事猶如昔”,作者感傷時勢不遂,人間的事情仍然如舊,常常感到孤獨、苦悶。
從“載飲我濁酒”到“撫劍涕橫臆”是第三段,這聯寫自己儘管痛苦得借酒澆愁,但是深埋在心裡的革命壯志仍然不改,救國救民、建功立業的豪情毅然不減。“賦詩準曹劉、談話似衛霍”,“酒醒中夜起,撫劍涕橫臆”,作者寫詩要像三國時著名的詩人曹植和劉幀,說話則學漢武帝時著名的大將衛青和霍去病,還經常半夜哭醒想起東晉名將祖逖,感慨自己到了30歲還不能建立功業。
“相知遍海內”起至結尾是第四段,這七聯寫得有悲有憤,有清有義。“病葉先衰殞,枯魚過河泣”,作者把“病葉’喻為有病的人,他們經不起革命艱苦的考驗先倒下了;“枯魚”喻為被捕,告誡遠方的朋友們要提高警惕,為的是那些“落落肝膽交”的革命同志免除危險。“相視何所贈,炯然此莫逆”,面對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者願意掏出自己一顆光明的心來相送。“秋花含紅淚,淋漓頻首滴”,作者還想起了為革命犧牲的同志,難過地落下了許多眼淚,望著庭前散亂的落花,只有在他鄉通過回憶來告慰英靈了。這一段寫得感情極為豐富。
這首詩思想內容深廣,感情波瀾起伏。全詩反映了在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社會的大背景下,革命知識分子的複雜心境,這裡既有對社會環境的描寫,又有對個人錯綜複雜的思想感情的描繪,既有對同志的思念,又有對同志的關切,既有革命失敗後的苦悶,又有矢志革命為國建功的壯志,真情實感,激起讀者的共鳴。另一個特點是善於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傳達情意。如把“病葉”、“枯魚”分別比喻為有病的人、被捕的同志等。又如全詩用較多的篇幅描寫寒冷的天氣和衰落的環境,象徵辛亥革命失敗後的社會環境,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作者簡介

肖楚女(1893-1927),湖北漢陽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去四川省從事革命活動,主編《新蜀報》。1924年初回湖北省開展學生愛國運動。同年再去四川省開展革命工作。1925年去上海,與惲代英共同主編《中國青年》。1926年在廣州協助毛澤東編輯《政治周報》,並擔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員,後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1927年在廣州“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中,不幸被捕,壯烈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