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之音:漢語詩歌的音樂形式及其歷史變遷

寂靜之音:漢語詩歌的音樂形式及其歷史變遷

- 寂靜之音:漢語詩歌的音樂形式及其歷史變遷近十幾年來,出版界愈益為生計所累,純學術著作因印數較少,出版頗為困難。

基本介紹

  • 書名:寂靜之音:漢語詩歌的音樂形式及其歷史變遷
  • 作者:沈亞丹
  • ISBN:9787208068117
  • 頁數:322
  • 定價:25.00元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3
圖書簡介,作者自述,作者簡介,圖書目錄,上篇,下篇,
隨著我國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高校招生的迅速擴大,整個社會的學術創造力大大增強,學術成果愈見豐厚。除學術專著以外,頻繁舉行的國內或國際學術會議,也形成了大量群體性的學術成果。有鑒於此,本社決定策劃出版《人文社科新論》叢書,意在給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集的出版開闢一個新的園地,使廣大學者積年研究所得的學術心得能夠嘉惠學林,傳諸後世。本社向以傳播和譯介學術文化為己任,為將優秀的學術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的出版物而努力。出版一流學者的一流學術著作固然是我們不懈的追求,但學術成果的價值常常需要時間的檢驗,凡能採用新材料、運用新方法、提出新觀點,新穎、紮實的學術著作我們均竭誠歡迎。列入這套叢書的論文集中的文章,或許在各自領域裡所取得的成果有大有小,但這些成果都是逐步成長累積的學術大廈的必要組成部分。屬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林林總總,決定了這套叢書的選題範圍比較寬廣。在叢書出版的初始階段,取稿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者為主,且暫不作分類,待到有一定的積累和規模後,或可按學科分類構成若干專題。學術為天下公器,立言可達人生不朽。我們殷切期待海內外學者不吝賜稿,為學術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共同做好這件有意義的事情。
此書經歷了近十年的思考和寫作,期間充滿了焦慮、絕望、頓悟,當然也常伴隨以言表的快樂甚至激情。我在進入南京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之前,寫過詩也畫過畫。正是因為對於藝術有太多的熱情和好奇,使我一步步從創作走向理論。我在各種詞語、邏輯和各種表述方式之中沉浮、選擇、捕捉。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僅僅是一種寫作和思考,更是對於漢語詩歌精神的深刻體驗。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它也使得我更加充分地領悟中國文化的精神。當書稿不得不脫手的時候,心中竟悵然若失,這是我在前期的寫作過程中沒有料到的。
- 寂靜之音:漢語詩歌的音樂形式及其歷史變遷
沈亞丹,女,1967年獲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2000年獲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東京大學藝術學院。長期致力於漢語詩歌音樂形式的研究,發表《論漢語詩歌語言的音樂性》、《論中國藝術形式的泛音樂傾向》、《論漢語詩歌的內在音樂境界》等相關論文多篇。
- 寂靜之音:漢語詩歌的音樂形式及歷史變遷
引言
第一章 時間維度中的中國藝術形式
第一節 人類感知方式決定藝術的存在方式
第二節 中國藝術形式的泛音樂傾向
第二章音樂形式與語言形式
第一節 樂音、樂體與本——音樂的三個層面
第二節 音樂本體——世界的音樂化存在
第三節 音樂形式和詩歌語言的互相生髮
第四節 語言的音樂性與詩歌的音樂性
第三章 漢語詩歌的外在音樂形式
第一節 押韻
第二節 平仄
第三節 句逗
第四節 長言
第四章 漢語詩歌內在音樂結構的哲學本質
第一節 詩歌的節奏化空間
第二節 旋律化生命進程
第三節 無聲之樂——人對於世界的音樂化感知
第五章 漢語詩歌的音樂歷程
第一節 節樂共詩生
第二節 詩樂解體的契機
第三節 詩歌作為音樂性文本的獨立
第四節 音樂的介入以及詩歌形式的更新

下篇

第一章 漢語詩歌的發展
第一節 《燕燕歌》和《候人歌》——漢語詩歌發生神話的音樂信息
第二節 四言詩作為雙語詩歌發生方式的必然性
第二章 《詩經》作為樂歌
第一節 興於詩
第二節 聲韻——詩歌的音樂性構成
第三節 《詩經》語義的音樂性
第三章 生命的音樂化呈現——論《楚辭》的音樂性
第四章 音節分化與漢語詩歌形式變遷
第五章 漢語詩律的音樂性功能和音樂性觀念背景
第六章 句讀不葺之詩
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