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縣地

宿縣地區位於黃淮平原南端,與蘇、魯、豫3省11縣接壤,北鄰江蘇徐州市和山東菏澤市,西接河南永城市,東連江蘇淮陰市。總面積9786平方公里。原稱宿縣地區行署,現為國家地級市。市轄區——埇橋區,原名墉橋區。碭山縣在宿州市最北部、也是安徽省最北部。

宿縣地區1992年撤銷宿縣,併入宿州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宿縣地
  • 外文名稱:Province in ground
概況,歷史沿革,方言風俗,

概況

安徽的北大門宿州市(民國至20世紀末時期舊稱宿縣),位於黃淮平原南端,與蘇、魯、豫3省11縣接壤,北鄰江蘇徐州市和山東菏澤市,西接河南永城市,東連江蘇淮陰市。公元809年(唐憲宗元和四年)設宿州,此後一直是歷代州府治所。1998年1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省轄宿州市。1999年春,撤地建市,設立省轄宿州市,現轄碭山、蕭縣、靈璧、泗縣和埇橋區四縣一區,27個鄉72鎮和11個街道辦事處,2626個行政村,124個居委會,耕地面積773萬畝,2007年宿州市戶籍總人口已突破617萬,總面積9786平方公里。原稱宿縣地區行署,現為國家地級市。市轄區——埇橋區,原名墉橋區。碭山縣在宿州市最北部、也是安徽省最北部。
宿縣地宿縣地

歷史沿革

據《史記》:“殤公秋立,封孫文子林父於宿。”據《元和郡縣誌》:宿州“取古宿國為名”。公元809年晚唐時期置宿州,這個建制和名稱一直使用到清朝。在1911年開始的中華民國時期至1999年間使用宿縣的建制和名稱。
宿州市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薈萃。
秦漢時,已成為“舟車會聚,九州通衢之地”,隋開“通濟渠”遂成為“扼汴控淮,當南北衝要”的軍事重鎮。秦未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楚漢相爭,垓下決戰均發生於此。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是淮海戰役的主戰場(雙堆集大決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劉伯承、陳毅、彭雪楓、張愛萍、張震、粟裕都曾在此戰鬥過。
滄桑歷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積澱。宿州市南有陳勝、吳廣盟誓誅暴所築的涉故台;北有劉邦避秦兵之地,已被闢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的皇藏峪;東有垓下古戰場、虞姬墓;西有李白飲酒賦詩的宴嬉台;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東林草堂。孔子弟子閔子騫,“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劉伶、後梁皇帝朱溫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等均是宿州人。李白、韓愈、白居易、蘇軾等飽學之士都曾遊歷或流寓於此,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詩文和遺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千古佳句就是青年白居易在宿州古符離吟成。
當代宿州英才輩出,聲名卓著者有雕塑大師劉開渠、書畫家王子云、蕭龍士、卓然、李百忍、尉天池、梅純一,哲學家孫叔平,社會學家鄧偉志,表演藝術家李炳淑、楊在葆、劉世龍等。蕭縣是著名“國畫之鄉”,埇橋區被譽為“書法之鄉”、“雜技之鄉”。
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1917-1921年間生活在宿縣(當時名稱是宿縣),她在此期間的生活經歷成為日後聞名世界的小說《大地》的素材。此後的幾十年里,很多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就是當日宿縣郊外貧窮的黃土地。在民國期間,南京作為中國的中心的年代,這裡是距離南京最近的北方地區,於是,美國基督教會希望向貧窮的北方中國傳播教義的首選之地,就是宿縣,他們以農業、醫療、教育的方式配合教堂的工作,在宿縣很快建立了能夠與由來已久的天主教抗衡的力量。現在市立醫院(當日名稱是民愛醫院)中存有一棟教會建的洋房,賽珍珠應當來過,現在闢為賽珍珠紀念館(2006)。

方言風俗

宿州方言屬於北方方言-中原官話的宿州-徐州片區,天津話也源於宿州方言。賽珍珠雖然從小生活在江南的鎮江,但是她學習的是北方方言,所以1917到宿州的時候,她很容易聽懂本地的方言,還為她的丈夫農學家Buck做翻譯。她在作品裡面稱呼宿縣為“南徐州”,是因為按照宿縣方言的讀音,宿州和徐州幾乎一樣,所以宿縣人都自稱宿縣為南徐州(1911年民國開始,使用了1100多年的宿州才改稱宿縣,所以1920年代的成年人應該會自稱宿州也就是南徐州)。宿州方言中,宿州人大多將“宿州”稱為“許縣”(宿縣)。
宿州的風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麵食為主,午飯吃米飯。只有夾溝一帶的少數丘陵中產大米,名為“香稻米”,曾經是貢米。米製品通常只有端午節的粽子。春節期間幾乎只吃麵食。元宵節做雜麵油燈,置於門前、雞圈等處辟邪。
大年三十早上貼春聯,忙活做飯炒菜,全家團圓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點整放鞭炮開飯,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餃子為主,點心有油炸丸子、焦葉子(面片)、螞蚱腿(細小不長的形似螞蚱的拐彎的腿一樣的麵製品,加糖和薑末),年夜飯不是正餐,通常就是吃餃子(這個風俗似乎其他地方未見)。大年初一挨家拜年,以及進城逛街趕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