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歷史不完美

容忍歷史不完美

《容忍歷史不完美》是中國社會科員學研究員馬勇近年來重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精粹。《容忍歷史不完美》作者馬勇懷揣對歷史的溫情和敬意,從人物性格、背景的細節出發,歷史照進現實,敘說為什麼晚清最後十年的政治變革是真誠的,也是有效的;義和團運動與清廷選接班人有關;袁世凱開缺回籍並不簡單是權力鬥爭的產物,而是列強在遠東競爭的必然結果……從而給國人一個完整、正確的概念和一段真實的記憶。

基本介紹

  • 書名:容忍歷史不完美
  • 作者馬勇
  • ISBN:9787515803814
  • 頁數:280
  • 定價:35.00元 
  •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1-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字數:220.00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懷揣溫情與敬意的旁觀者、社科院研究員馬勇解讀晚清史最新力作 為什麼說晚清最後十年的政治改革是真誠的,也是有效的? 為什麼說《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邁出了全球化的關鍵一步? 為什麼說義和團運動和清廷選接班人有關? 坦然面對歷史的不完美,坦然面對改革的缺陷與失誤,就是歷史學應該面對的事情。

作品目錄

序:重構晚清記憶
容忍改革不完美
當君憲成為往事
皇族內閣錯在哪兒
鐵路國有的正當與失當
尋找大阿哥
海選大阿哥
為什麼是端王爺家的
端王爺的無奈
排外與媚外
義和拳緣起
義和拳,起山東
化私會為公舉
“新異族”與“老異族”
被抑制的和平
在媚外與排外間徘徊
東亞三國賽
宗藩解體
東北亞危機緣起
中日明爭東北亞
晚清當家人
一個不尋常的女人
慈禧太后歸政記
恭親王之死
翁同 罷官記
袁世凱罷官記
毀譽攝政王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康有為“衣帶詔”真相
康有為出逃路線
梁啓超與《時務報》內訌
以筆攪亂社會的“罪魁”

作品思想

辛亥革命雖然說是對一百多年前法國大革命的回應,是要終結皇權,重建民權,但就這場革命的具體情形說,顯然具有偶發性,並不是歷史因果鏈條中的必然。導致這個偶發事件的其實是兩件事,第一件是清廷不慎將責任內閣辦成了皇族內閣、親貴內閣;第二件是這個皇族內閣發布的第一號檔案竟然是將鐵路幹線收歸國有,由此將清廷先前十多年苦心經營的政治改革、經濟改革全盤顛覆,甚至連帶著將清廷送進了歷史。
責任內閣是君主立憲國家的必然選擇。所謂君主立憲其實就是用憲法去約束君主的權力,將管理國家日常事務的權力交給內閣,君主在許多時候不再處於權力要衝,不再成為各種政治勢力覬覦的焦點。大位不可爭奪,這當然有助於國家政治穩定。
清廷在1906年宣布預備立憲的時候,對此已有足鏹的政治考量,所以在後來宣布《欽定憲法大綱》、宣布立憲日程時,成立責任內閣都是立憲預備中的應有之義,並沒有什麼人對此產生懷疑。這一點在朝野之間早就達成了共識,並不存在障礙。朝野之間的分歧主要是時間,即何時召開國會,何時發布第一屆責任內閣的名單。
從朝廷的立場說,他們希望按照預備立憲清單一步一步去實現,而政治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民眾由於外交危機的一再刺激,總希望朝廷根據變化的情形調整方案,儘早召集國會,成立責任內閣。那幾年一渡又一波的國會請願運動,其主旨就是這樣幾件事。
對於民間呼籲,朝廷其實一直給予善意回應,並沒有斷然拒絕民眾呼聲。但對立即召開國會,立即宣布責任內閣,朝廷還是覺得太過草率,畢竟這關涉國家管理體制的大變化,絲毫馬虎不得。
朝廷的態度應該說是一種可以理解的謹慎,但是民間對此並不領情。1910年8月,各省國會請願代表作出決議,宣稱國會不開,各省均將倡導“不納稅主義”,要求各省藉議局在國會未開之前,不得承認新租稅。這就將民主政治中的程式性衝突轉化為一種政治對抗了。
更為蹊蹺的是,這種政治性對抗並不僅僅表現在朝野之間,不只是朝廷與人民之間的分歧,而是隨著立憲政治的發展,呈現出中央與地方之間越來越嚴重的權力衝突。地方督撫逐漸站在了民眾尤其是立憲黨人的一邊,儼然成了朝廷的對立面,這對朝廷後來的決策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19lO年9月30醜,廣西巡撫張鳴岐向朝廷上了一個奏摺,認為籌備憲政當從本源人手,而這個本源其實就是責任內閣,就是國會,就是司法獨立。至於人們一直談論的朝廷重視的所謂教育、巡警、自治等,則為普通行政的範圍,無論立憲以前,還是立憲以後,均應該視民力而次序推進,即便將來實現了君憲主義。這些普通行政的改革依然不會就此結束。
張鳴岐的說法當然是有道理的,所以當中央臨時議會資政院開會後,各省立憲黨人又開始向北京聚集,他們發起聲勢更為浩大的第三次國會請願運動,強烈要求攝政王當機立斷,即日請旨,速開國會。
對於地方督撫和各地立憲黨人的呼籲,朝廷給予積極回應,於1910年11月4日宣布將九年預備立憲期限縮短為五年。宣統五年(1913年)召集國會,並在那之前先組織責任內閣。應該說朝廷的讓步還是比較大的。
然而,朝廷的讓步意味著先前“有計畫的政治”可以隨時調整,也就開啟了政治變動的惡性互動。朝廷從九年變五年的巨大讓步,非但沒有滿足立憲黨人的要求,反而啟發他們去想,既然可以從九年變成五年,為什麼不能立即實行呢?11月9日,山東巡撫孫寶琦代遞在籍紳士的呈請,呼籲朝廷速開國會。12月9日,東三省總督錫良將奉天省紳民的一個呼籲轉報朝廷,強調即開國會設內閣是大局扭轉的關鍵,是防止東三省版圖淪為異域的唯一辦法。
孫寶琦、錫良等地方大員的建議並沒有使朝廷改變主意,但朝廷先前對立憲期限的調整無疑激勵人們有理由期待奇蹟,相信朝廷最終不會漠視人民的要求。於是各地紳民乃至學生要求朝廷速開國會設內閣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各種各樣的請願運動風起雲湧。
當時的中國政治形成了一個很奇怪的景觀,地方督撫、資政院、幫議局基本與民眾站在一起要求加快政治改革,只有朝廷在孤零零地堅守著宣統五年才能實行立憲的“有計畫政治”。
清廷的堅守並不是不動,而是按照既定日程往前走。1911年1月17日,憲政編查館根據朝廷指示編制了一個修正後籌備立憲的逐年清單,對此後兩年需要籌備事宜都有目標明確的具體規定。28日,朝廷公布宣統三年預算案。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第一次將政府收入和支出向社會公布。從這裡不難體會清廷立憲的誠意。

作品影響

2012年,該書入選新浪2012年度中國社科好書榜。

作品評價

理性思考近代史
2013-01-12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侯磊
自從2011年辛亥百年紀念開始,眾多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學者持續火熱,知名的有雷頤、張鳴、楊早、楊奎松、楊天石、馬勇等,不少人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可以組成個“近代史研究所學派”了。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馬勇,他的研究以晚清政局為主,從戊戌變法、庚子國難到辛亥革命都有涉獵。最為欣賞的是他對歷史人物抱著一種理解、同情的態度,這種態度甚為罕見,在他的新著《容忍歷史不完美》中更有所體現。
《容忍歷史不完美》一書是為了“重構晚清記憶”來寫的,這在序言中講的很清楚。全書所收的文章,基本上涵蓋了晚清的眾大歷史事件,從清政府的預備立憲、皇族內閣,“海選”大阿哥,一直到義和團運動,中日爭奪東北亞局面都有所論述,並著重寫了慈禧太后、翁同龢、袁世凱、攝政王載灃、康有為、梁啓超等晚清重要歷史人物,並通過每一篇的小標題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如“皇族內閣錯在哪兒”、“為什麼是端王爺家的”、“毀於攝政王”等,都值得細讀。
在過去的年代,晚清一段歷史往往簡單地被解讀成中國的屈辱史,那些清朝統治者一律解釋成腐朽無能。這樣的解釋過於簡單粗暴,導致的是更多的歷史細節被後人忽略,進而蒙蔽了更多的歷史細節。首先來說,清代統治者本著“家天下”的觀念,他們是不可能不愛國,不可能存心去毀中國的。他們不可能把資產轉移到海外去,國家毀了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從慈禧太后到袁世凱,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認為對中國有好處。只因時代、個人思想等方面的局限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因此,以往慈禧太后反對改革、盲目排外的說法站不住腳,而慈禧如何謀殺親侄子兼親外甥光緒更是小說家言。正如馬勇所寫:“雙層血緣近親是載湉(光緒)被慈禧太后看中的主要原因,不存在為了操縱、便於控制等理由。”再有,清末名臣們雖然有“犯二”的時候,但大多數不是昏庸之輩。因為古人也不傻,誰也不想把國家的命運交給糊塗蟲的。
在馬勇的解讀中,慈禧太后是主張歸政於光緒,可惜都遇到了戊戌變法而被迫出山。康有為的變法主張太過激烈,慈禧再開明,也是無法容忍康有為要袁世凱派兵包圍頤和園活捉自己。最終使得本來體弱多病的光緒,在腎病、肺炎等多種疾病在十幾年的折磨下病入膏肓。這下清政府不得不開始“海選”大阿哥,結果造成了宗室成員之間的黨爭,崇洋者和排外者紛紛走向了極端。緊接著義和團、八國聯軍紛紛接踵而來,所有人的構想的對付方法都很好,而局勢卻走向了越來越差。
通過對馬勇作品的閱讀,覺得近代史上幾乎所有的大事件發生,都存在著隱含的因果關係。即因為一件事處理失誤,而導致另一件事的發生。比如由甲午海戰的失敗引發清政府準備君主立憲、操練新軍,結果卻是“九滿四漢”的皇族內閣引發不滿,再加上鐵路收歸國有導致了保路運動,最終新軍調轉槍口,各省紛紛獨立,武昌起義的槍聲相當於一個信號彈,這時皇帝能夠保持有尊嚴地退位,已經是最和諧的結局了。
地理大發現和工業革命使得西方列強必然來到東方,這種到來就意味著中國必須融入到世界語境中,也意味著古代中國模式的終結。而清政府能做的,只是讓變革中的損失降到最小而已。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看來,馬勇這種論史不歸罪於個人的態度,是非常值得推廣的。而重新思考近代史這個重大的課題才剛剛開始,等著後人繼續研究。

作者簡介

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著作有《1898年中國故事》《中國現代化歷程》《1911年中國大革命》《晚清二十年》《清亡啟示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