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理論、經驗與行動

家校合作:理論、經驗與行動

家校合作:理論、經驗與行動》是“家校合作叢書”的第3本著作,主要探討家校合作、家長參與的理論、經驗與行動,共分為四篇。前兩篇基於國際視野綜述了家校合作的相關理論,介紹了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家校合作的成功經驗。後兩篇立足於本土行動,討論學校組織層面和教師個人層面的家校合作活動。其中,第三篇詳解了組織層面的家校合作行動,通過“建設組織——明確起點——制定計畫——召集人員——開展活動”的邏輯,期望幫助學校管理者掌握完成學校層面的那些巨觀工作的基本要領。第四篇討論教師的行動,強調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雙向互動,主要在於指導教師從初次與家長接觸開始,就要注意營造歡迎家長參與的氛圍,在雙向互動中幫助家長提高參與能力。

基本介紹

  • 書名家校合作:理論、經驗與行動
  • 又名:Home school collaboration: theory, experience, and action
  • 作者:吳重涵,王梅霧,張俊
  • ISBN:9787539272382
  • 類別:基礎教育,親職教育,家校合作
  • 頁數:413
  • 定價:50
  •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家校合作叢書
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圖書目錄

家校合作:理論、經驗與行動
(一)緣起
(二)家校合作與現代學校制度
(二)本書的特色與框架
(四)致謝
第一篇 理念理解篇 認識家校合作
第1章 家校合作的理論探究
1.1 家校合作的定義
1.2 家校合作的法理基礎
1.3 家校合作的學理依據
1.4 家校合作的理論基礎
1.4.1 家校分離理論
1.4.2 家庭缺失論與教育機構歧視論
1.4.3 社會資本理論
1.5 本書的指導理論:交疊影響域理論
1.5.1 交疊影響域理論外部模型
1.5.2 交疊影響域理論內部模型
1.5.3 交疊影響域理論的特點
第2章 家校合作的歷史發展脈絡
2.1 家庭與學校關係的歷史演進
2.1.1 在工業革命前,家庭是兒童教育和社會化的主體
2.1.2 近代教育重心由家庭向學校轉移
2.1.3 現代學校科層化及專業化發展與親職教育職能的弱化
2.1.4 當代社會的大變革與家校合作的提出與發展
2.2 家校合作的發展歷程
2.2.1 家校合作的萌芽時期(20世紀60年代前)
2.2.2 家校合作的初步發展階段(20世紀60-70年代)
2.2.3 家校合作的重視和蓬勃發展階段(20世紀70-80年代)
2.2.4 家校合作的體系化發展階段(20世紀80-21世紀初)
2.2.5 從參與到夥伴:家校合作走向成熟(21世紀以來)
2.3 家校合作在中國的發展
第3章 家校合作的活動類型
3.1 類型1:當好家長
3.2 類型2:相互交流
3.3 類型3:志願服務
3.4 類型4:在家學習
3.5 類型5:參與決策
3.6 類型6:與社區合作
第二篇 經驗借鑑篇 間接經驗及改造
第4章 美國的家校合作研究與實踐
4.1 美國家校結合研究和實踐的四個層面
4.2 美國有關家長參與的主要政策
4.2.1 20世紀初期到六、七十年代
4.2.2 20世紀八十年代至今
4.3 國家合作夥伴學校聯盟介紹
4.3.1 簡介
4.3.2 主管機構:學校、家庭、社區合作中心
4.3.3 學校層面:合作夥伴行動小組
4.3.4 學區層面
4.3.5 州層面
4.4 美國家校合作的特色
第5章 台灣中國小家長會的設定與運行經驗
5.1 台灣中國小家長會的歷史
5.2 台灣中國小家長會的發展概況
5.2.1 新制家長會
5.2.2 台灣中國小學生家長會的組織性質與結構
5.2.3 台灣中國小學生家長會的運作方式
5.3 個案選編
5.3.1 個案一:台東縣國小家長會組織與運作
5.3.2 個案二:南投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現況
5.3.3 個案三: 促進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實施計畫
第6章 香港家庭、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研究與實踐
6.1 香港地區家校合作的發展過程
6.2 家庭、學校和社區夥伴關係的實踐與研究
6.2.1 引入愛普斯坦家校合作的實踐框架
6.2.2 開展六種活動類型的實踐
6.2.3 引入家校合作指標開展大樣本調查
6.3 實踐和研究的主要成果
6.3.1 主要實踐成果和經驗
6.3.2 學校背景與家校合作的關係
6.3.3 校長對六類型家校合作的觀感及實踐
6.3.4 教師對六類型家校合作的觀感及實踐
6.3.5 家校合作與學生學習成效的關係
6.3.6 家長參與及家庭資源與學生學業成就及自我觀的相關分析
6.4 實踐和研究過程中的主要困難
6.5 香港家校合作實踐和研究的啟示
6.5.1 對校長及教師
6.5.2 對家長
6.5.3 對政策制定者
第7章 國際視野與本土行動:家庭、學校和社區夥伴關係行動模式在江西的實踐
7.1 項目定位:“以研究為基礎”的政策制定、執行和推進
7.2 項目落實:行政和科研“雙引擎”推動
7.2.1 組織領導
7.2.2 日常管理
7.2.3 條件保障
7.3 國際視野:引進國際家校合作領域的專業實踐框架
7.4 本土行動:組織開展一系列全省性的實踐探索
7.5 階段性成果與展望:走在家校合作的路上
第三篇 學校行動篇
第8章 家校合作的組織
8.1 家長委員會
8.1.1 班級家長委員會
8.1.2 年級家長委員會
8.1.3 學校家長委員會
8.1.4 專業工作組
8.2 聯合行動委員會
8.2.1 學校家校合作聯合行動委員會
8.2.2 專業工作組
8.3 其他組織
第9章 家校合作的行動計畫(上):確定行動起點
9.1 家校合作的做法清單
9.2 調查與評估
第10章 家校合作的行動計畫(下):制定行動計畫
10.1 類型導向的行動計畫
10.1.1 當好家長類型的行動計畫
10.1.2 雙向溝通類型的行動計畫
10.1.3 志願服務類型的行動計畫
10.1.4 在家學習類型的行動計畫
10.1.5 決策類型的行動計畫
10.1.6 與社區協作類型的行動計畫
10.2 目標導向的行動計畫
10.2.1 學術目標的行動計畫
10.2.2 行為目標的行動計畫
10.2.3 合作氛圍目標的行動計畫
第11章 家校合作活動(上):組織家長志願者
11.1 招募志願者
11.1.1 正式的定期徵集志願
11.1.2 非正式的臨時、個別徵集
11.2 志願者的使用與管理
11.2.1 遴選與聘用
11.2.2 設計志願服務活動
11.2.3 培訓志願者
11.2.4 致謝與更新
第12章 家校合作活動(下):學校層面的家校合作活動
12.1 家長手冊
12.2 教師培訓
12.2.1 區域培訓
12.2.2 校本培訓
12.3 家長培訓
12.3.1 親職教育講座
12.3.2 家長代表培訓
12.3.3 活動培訓
12.3.4 家長會
12.4 引導家長參與決策
12.5 學校、家庭與社區協作
第四篇 教師行動篇
第13章 與家庭的初次接觸
13.1 認識學生及其家庭
13.2 指導家庭創建適合成長的環境
第14章 家校雙向溝通
14.1 非正式的溝通
14.1.1 日常對話
14.1.2 打電話
14.1.3 個別通知
14.1.4 網路與信息
14.2 正式的溝通
14.2.1 組織家長聯盟
14.2.2 座談會
14.2.3 書面通知與反饋
14.2.4 家庭訪視
14.2.5 學校開放日
第15章 指導家長輔導孩子在家學習
15.1 互動式家庭作業
15.2 學習計畫
第16章 留守、流動和單親家庭的家校合作
16.1 留守、流動和單親家庭兒童現狀
16.1.1 基本情況
16.1.2 留守、流動和單親家庭兒童存在的教育問題
16.2 留守、流動和單親家庭兒童的家校合作策略
16.3 留守、流動和單親家庭兒童家校合作活動實例
16.3.1 成長檔案/聯繫卡制度
16.3.2 家長、監護人以及教師交流平台
16.3.3 家訪和校訪
16.3.4 村落為單位的家長委員會
16.3.5 寄宿制學校
16.3.6 心理諮詢與輔導
16.3.7 家長學校
16.3.8 代理家長制度
16.3.9 學校/社區活動室
16.3.10 服務熱線
16.3.11 親子團聚活動
16.3.12 志願者服務
16.3.13 發揮媒體的宣傳、號召作用
16.3.14 激發企業的愛心
參考文獻
附錄
本書研究方法的說明
(一)文獻收集與梳理
(二)大樣本調查
(三)獲取一手素材
(四)研討會
(五)徵集典型經驗
家校合作的政策和法律依據
涉及家校合作的法規
有關家校合作的專門政策法規選編
教育部關於建立中國小幼稚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
江西教育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全省中國小幼稚園家長委員會建設的通知
江西省中國小幼稚園家長委員會設定與管理辦法(試行)

作者簡介

吳重涵,北京大學博士,二級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學術月刊》主編,研究方向:軍隊院校與軍事職業教育,學校辦學合法性策略,《普通民辦高校的合法性策略研究》,《國際視野與本土行動:家校合作的經驗和行動指南》;譯著:《學校、家庭和社區合作夥伴:行動手冊》。

序言

(一)緣起
20世紀80年代的中學非常流行嵌入電影名的歇後語,其中“家長會後——今夜有暴風雨”(系誤傳,正確的電影名為《今夜有暴風雪》,根據梁曉聲的同名小說改編,由陳道明主演)讓很多學生感同身受,也讓我記憶深刻。這個歇後語直接包含有兩個有意思的信息:學生家長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活動——家長會;會後,家長在家裡對孩子進行了教育——暴風雨般的打擊。還暗含有一個可以接受的推理:家長會上,教師向家長告了學生的狀。通過這幽默自嘲的歇後語,學生們非常智慧地描述了自己對家長參與教育、家庭與學校合作的感受。如今,那時身為學生的人,已身為教師、校長和家長,他們是如何看待家長參與和家校合作的呢?在家長參與和家校合作的實踐中,他們還有當年的幽默智慧和自嘲勇氣嗎?
從學生成長為教師,從孩子成長為家長,每個角色都在不同的角度體驗家校合作,都認為家校合作有必要、很重要,但是每個人的期待和做法不一樣,甚至某個人的期待和做法也充滿矛盾,以至於我們對如何實現有效的家校合作顯得力不從心。孩子們希望教師向家長傳遞表揚自己進步的信息,而對教師的告狀心存芥蒂;學校在收取校服費的時候希望家長為學校的企業文化建設錦上添花,卻對家長關於教育教學的評論不屑一顧;家長希望全面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卻在進入校園的時候深感難以克服的弱勢心理。每個人都認為家校合作有作用,卻沒人說得清有什麼作用,在什麼方面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長期以來,家校合作就這樣在一個目標不明、各懷心思、自行其是的狀態下,簡單複製經驗:複製我們做孩子時,觀察到的家長經驗;複製我們做學生時,觀察到的教師經驗;複製我們做老師時,觀察到的前輩經驗。
然而,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家校合作已經進入到以科研為基礎的、以科學理論引導的專業化實踐階段。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愛普斯坦(Joyce L. Epstein)教授率領一個專業團隊致力於家校合作研究20多年,他們的研究和實踐成果已經成為美國中國小家校合作的國際標準。這一標準在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地區都得到了較好的推廣。在我國台灣地區,上個世紀50年代即開始從“政府”層面統一推進以研究為基礎的家校合作。
實際工作中的困惑,加上與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顯著差距,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將家校合作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後,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必須面對的研究和實踐課題——我們應當如何做家校合作的工作?當我和我的同事面對這個問題時,也得到了一個越來越清晰的判斷,這就是:家校合作是一個有著巨大前景的教育改革領域,一定意義上講,誰搶占了這個制高點,誰就獲得了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先機。
2011年9月,由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牽頭,與江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合作申報的《創新中國小家校合作教育機制》被列入江西省教育體制改革第一批試點項目。我們集中精兵強將,並吸收省內外有關研究力量,調研了江西、山東和台灣中國小家長(委員)會的設定與運行,系統檢索和翻譯了美國一個多世紀以來,尤其是1960年代以來的相關研究成果與文獻,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科研引領、行政推動、學校實踐”的行動路徑,開展並實施了一系列活動,包括推動家長委員會的組織建設,遴選“家校合作”試點學校,舉辦專項培訓會,開展大樣本跟蹤調查,駐校指導和調研,家長教育和親職教育指導等。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已完成了第一輪的大樣本調查,形成了江西省家長委員會建設的省級規劃,初步形成了家校合作的實踐框架與統一規範,出版了系列研究成果,這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家校合作的水平和工作起點。
目前,我們本土的家校合作理論還沒有建立起來。國內對家校合作的有關研究,還停留在對工作的簡單經驗總結上,停留在政策詮釋上,停留在對國外經驗的零散介紹上,停留在家長教育、親職教育以及德育功能等單項研究上,尚不能對政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決定出版“家校合作叢書”,將國際先進的家校合作理論和成熟做法系統地引進到國內,結合本土特色,通過蒐集中國本土的實證案例和數據,概括總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家校合作理論和行動原則,以敷指導實踐和研究之用。
(二)家校合作與現代學校制度
家校合作”是國內的提法,在國外(以及本書)對應的概念是“學校、家庭和社區夥伴關係”(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吳重涵, 2013)。在中國語境中,“合作”常常和“分工”一起使用,稱“分工合作”,雖有“共同從事”之意,卻強調“各司其職”。而“夥伴關係”則強調“共同目標、共同責任和共同行動”。看起來是兩種不同的說法,卻蘊含著如何看待家庭與學校互動的不同觀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現代學校制度把學校視為一個開放的組織,它不僅關注學校內部的運作,也重視學校與家庭和社會的互動,強調各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家庭作為教育的重要利益相關者,理應參與教育工作、參與和監督學校管理。可見,學校與家庭合作是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必然要求。
現代學校制度是一種以學生髮展為核心的制度安排,其所有的規則體系都是圍繞更好地促進學生髮展來構建的。同時,現代學校制度是一種協調校內和校外關係的制度安排,重視協調和整合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力量。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就要高度重視家庭和社區作為教育利益相關者的角色,重視它們作為學校民主管理力量的價值,引導它們在學校制度改革中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在現代學校制度框架下,家校合作不僅有助於實現兒童發展目標本身,還有助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
多年來,我們推行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困難和問題也不少。這些困難和問題,突出的表現就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協調不好,來自家長方面的壓力很大,社會上廣泛影響學生的還是應試教育。究其原因,教育價值觀是外生的,不是由教育系統和學校決定的,家庭是影響教育價值觀的“看不見的手”。同時,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學生在家裡的時間逐漸增多,家庭影響因子及其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教育孩子,需要學校和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家校合作已經不只是教育系統與環境的關係問題,而是必須建立一個更大的教育系統的概念,把家校合作納入現代學校制度內涵之中。可見,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需要從戰略高度加強家校合作。
(二)本書的特色與框架
開展家校合作,構建學校、家庭與社區的合作夥伴關係,既是國家戰略,也是現實需求。但在實踐中,家校合作工作的戰略地位,人們對家校合作重要性的理解,與如何開展家校合作工作的薄弱,形成鮮明的反差。家校合作的理論前沿在哪裡?有哪些可供借鑑的成功經驗和方法?學校和教師需要做什麼,怎么做?本書嘗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回答這些問題,解決家校合作相關工作者的迫切需要。
本書是對2012年7月出版的《國際視野與本土行動:家校合作的經驗和行動指南》的修訂,但在體例和內容上變化很大,這主要緣於我們的研究發現和試點學校的實踐經驗在不斷豐富。在寫作時,我們以大量的文獻資料、調查研究和案例素材為基礎,為求實用性、案例性、時代感和系統性。作為作者,我們認為本書有以下特色。
總體框架:行動者的實踐邏輯。本書的框架,是建立在突破傳統觀念的“交疊影響域”理論之上,按照行動者的實踐邏輯展開的,從國際視野下的理論、理念的引進和成功經驗的借鑑,到本土實踐中的學校和教師行動指南,包含國際與國內,理論與實踐,經驗啟發與本土構建,學校與教師,組織建設與活動開展,計畫、執行與評估的邏輯延伸,自上而下,一脈相承。
理論體系:以關愛學生為核心。把握歷史脈絡和時代特徵,突出家庭、學校、社區共同承擔責任,構建兒童成長的交疊影響框架。結合中國家長參與的特點,實踐六種參與類型,推動雙向性網路化夥伴關係,注重家長全員參與,激活學校、家庭和社區的主觀能動性。
行動指導:詳細的操作性說明。書中根據學校、家庭和社區合作夥伴關係的實踐模式,提供了家校合作在“建設組織—明確起點—制定計畫—召集人員—開展活動”的每個步驟詳盡的、一步一步的行動指導,是在國際視野理論和經驗指導下的本土化。
案例素材:學校實踐的真實反映。本書匯集大量一手資料,儘可能多地精選鮮活案例與工具材料,這些素材和案例可直接使用,以期提高實踐者的操作能力。
全書共16章,分四篇。
第一篇“理念理解篇”,旨在通過介紹家校合作相關理論,使讀者對其有巨觀的認識和理解。本篇首先對家校合作的歷史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評價了家校合作在我國的發展;然後紹介了家校合作的概念、法理和相關理論;在此基礎上,詳細介紹了本書的指導理論“交疊影響域理論”及家校合作的六種活動類型。
第二篇“經驗借鑑篇”,旨在介紹國內外成功經驗和做法,以期啟發和改造我們的實踐。美國家校合作的實踐和研究處於世界前列,特別是愛普斯坦教授所創設的研究與實踐框架,輸出到多個國家和地區,本篇對其做了詳細介紹。為拓展視野,本篇還介紹了台灣、香港家校合作的研究與實踐,重點突出了台灣在時代背景下家長委員會的組織建設成就和香港對美國模式的借鑑與提煉。最後,介紹了江西省在結合國際經驗與本土特色基礎上的工作和階段性成果。
第三篇“學校行動篇”,主要介紹學校組織層面的家校合作行動,通過建設組織(建設三級家長委員會、專業工作組和聯合行動委員會)——明確起點(調查與評估學校家校合作的現狀)——制定計畫(結合學校發展目標,制定家校合作的行動計畫,分為類型導向和目標導向)——召集人員(招募、培訓和管理家長志願者)——開展活動(學校層面的家校合作活動介紹)的步驟邏輯,期望幫助學校管理者掌握完成學校層面的那些巨觀工作的基本要領。本篇提供了這些步驟的詳細規範和操作性說明,亦包括大量可直接使用的具體素材。
第四篇“教師行動篇”,介紹教師開展家校合作的行動方法和活動,指導教師如何與家長初次接觸,強調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雙向溝通和互動,幫助家長提高參與能力,並指導家長輔導孩子在家學習,最後對如何開展留守、流動和單親家庭的家校合作進行了介紹。同第三篇一樣,本篇也提供了詳細說明和大量素材。
本書的篇章分布如下:
第一篇 理念理解篇 認識家校合作
第1章 家校合作的理論探究
第2章 家校合作的歷史發展脈絡
第3章 家校合作的活動類型
第二篇 經驗借鑑篇 間接經驗及改造
第4章 美國的家校合作研究與實踐
第5章 台灣中國小家長會的設定與運行經驗
第6章 香港家庭、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研究與實踐
第7章 國際視野與本土行動:學校、家庭和社區夥伴關係行動模式在江西的實踐
第三篇 學校行動篇
第8章 家校合作的組織
第9章 家校合作的行動計畫(上):確定行動起點
第10章 家校合作的行動計畫(下):制定行動計畫
第11章 家校合作活動(上):組織家長志願者
第12章 家校合作活動(下):其他五種類型
第四篇 教師行動篇
第13章 與家庭的初次接觸
第14章 家校雙向溝通
第15章 指導家長輔導孩子在家學習
第16章 留守、流動和單親家庭的家校合作
參考文獻
附錄
本書研究方法的說明
家校合作的政策和法律依據選編
家校合作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國外已經做到標準化的程度,而我國缺乏專業指導,“給予家校合作相關工作者以實際有效的指導”貫穿本書的始終。希望本書所呈現給讀者的內容能為實踐和研究所用,為兒童的成長帶來美好的未來。
(四)致謝
本書是“家校合作叢書”的第三本,是翻譯著作《學校、家庭和社區夥伴關係行動手冊》(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Your Handbook for Action)在本土的具體實踐,是《國際視野與本土行動:家校合作的經驗和行動指南》的修訂版本,屬於江西省家校合作10年研究計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實踐跟蹤研究”的研究成果。我們往後還將編輯出版美國1960年代以來有關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經典論文文集,出版“大樣本調查”的系列專題研究報告,我們還將持續地關注國際前沿和實踐改進,對本書進行修訂。
本書適合的對象:研修家校合作課程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專生;教育、社會學領域的研究者;中國小幼稚園管理者、教師;中國小幼稚園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中國小幼稚園家長組織成員和有需求的家長,以及其他關注此領域的讀者。
吳重涵負責從書的總體策劃與設計,全書由吳重涵統稿。本書撰寫過程中,得到了美國研究與實踐家校合作的權威——愛普斯坦教授及團隊的指導;在與香港中文大學“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何瑞珠教授,台灣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所長、家校合作領域研究專家林明地教授的交流過程中深受啟發;武傑、戚務念研究員多次熱情參與討論並提出了寶貴意見;本書參考了許多已有成果和文獻,引用了大量學者的觀點,在駐校調研過程中相關部門和試點學校積極配合,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一手資料。在此向他們表達誠摯的謝意!
本書的立項、推進和成果的出版,得到了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廳的大力關心和支持。江西教育出版社也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責任編輯周建森、張媛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併表達誠摯的謝意!
家校合作之於教育的作用,在理論上是一個需要費些周折論證的課題,在實踐中更是一項需要循序漸進地推動的工作,但他的美好未來絕對值得我們努力,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包括校長、教師、教育研究工作者都來關注和投入到這一激動人心的新領域當中。
任何一本企圖把握前沿、指導實踐的書籍都會逐漸被淘汰,理論會不斷完善,實踐在不斷進步,也就是說,這本書從出版那天起就已經落後了!本書引進和建立的“學校、家庭和社區夥伴關係”行動和研究架構,在國內沒有先例,特別需要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才能使之不斷完善。書中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尚待我國家校合作的實踐給予檢驗,同時也期望並懇請專家與讀者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