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胡頹子

宜昌胡頹子

宜昌胡頹子,拉丁文名:Elaeagnus henryi Warb. apud Diels. ,是胡頹子科胡頹子屬常綠直立灌.木,高3-5米,果實矩圓形,幼時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褐色鱗片,淡黃白色或黃褐色,成熟時紅色;果核內面具絲狀棉毛;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4月。

圖片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栽培技術,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宜昌胡頹子
宜昌胡頹子是常綠直立灌.木,高3-5米,具刺,刺生葉腋,長8-20毫米,略彎曲;幼枝淡褐色,被鱗片,老枝鱗片脫落,黑色或灰黑色。葉革質至厚革質,闊橢圓形或倒卵狀闊橢圓形,長6-15厘米,寬3-6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尖頭三角形,基部鈍形或闊楔形,稀圓形,邊緣有時稍反卷,上面幼時被褐色鱗片,成熟後脫落,深綠色,乾燥後黃綠色或黃褐色,下面銀白色、密被白色和散生少數褐色鱗片,側脈5-7對,近邊緣分叉而互相連線或消失,上面不甚明顯,下面甚凸起;葉柄粗壯,長8-15毫米,黃褐色。
宜昌胡頹子宜昌胡頹子
花淡白色;質厚,密被鱗片,1-5花生於葉腋短小枝上成短總狀花序,花枝銹色,長3-6毫米;花梗長2-5毫米;萼筒圓筒狀漏斗形,長6-8毫米,在裂片下面擴展,向下漸窄狹,在子房上略收縮,裂片三角形,長1.2-3毫米,頂端急尖,內面密被白色星狀柔毛和少數褐色鱗片;雄蕊的花絲極短,花葯矩圓形,長約1.5毫米;花柱直立或稍彎曲,無毛,連柱頭長7-8毫米,略超過雄蕊。果實矩圓形,多汁,長18毫米,幼時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褐色鱗片,淡黃白色或黃褐色,成熟時紅色;果核內面具絲狀棉毛;果梗長5-8毫米,下彎。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4月。
(註:宜昌胡頹子圖冊資料來源)

生長環境

宜昌胡頹子生於海拔450-2300米的疏林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宜昌胡頹子產於陝西、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宜昌。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果實可生食和釀酒、制果醬;

藥用價值

四川草醫用果實止痢疾,葉治肺虛短氣,根治吐血或煎水洗惡瘡疥。常用來代替胡頹子供藥用。
【瑤藥】三葉羊奶:根治腸炎,痢疾《桂藥編》。
莖葉(紅雞踢香):苦,澀,涼。駁骨消積,清熱利濕,消腫止痛,止咳止血。用於痢疾,痔血,血崩,吐血,咳喘,骨髓炎,消化不良。 果實:四川草醫用於痢疾。

栽培技術

宜昌胡頹子耐乾旱瘠薄, 具根瘤, 可作為荒山造林、改良土壤的重要樹種,並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育苗 可用播種、壓條、扦插及嫁接等方法繁殖。種子育苗 選地勢平坦, 土層深厚,肥沃的土壤做苗床,5月份果實成熟時採下,加工果實時取出種子後立即播種,胡頹子休眠期短, 發芽對溫度要求不高,對濕度要求高,接種後,要保持苗圃地土壤濕潤, 半月左右可出苗,第2年春可將幼苗帶土定植。
扦插繁殖 可用綠枝、硬枝和根段進行扦插育苗。插條剪成長15cm, 每個插條留芽3~ 4個, 用3000ppm吲哚丁酸浸漬5秒後埋入沙床中,露出先端1~ 2個芽進行催根,經常淋水保濕, 10~ 20天后檢查, 根部長出白色愈傷組織時便可進行扦插。株距9cm,行距24cm,斜插於苗床上,保持濕潤; 綠枝扦插宜在秋季進行,硬枝及根插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扦插一個月後可長出生根小苗,可施腐熟的稀薄糞水。
造林 胡頹子對環境適應性強, 屬灌木類, 樹冠小,適宜密植, 一般1× 1. 5m,每公頃6000~ 7500株,定植前挖直徑及深為60~ 80cm的定植坑,以農家肥為底肥,栽苗後澆透水。
撫育管理 栽植當年要適時中耕除草和追施肥料促進幼苗生長, 以後每年中耕除草1~ 2次,成林後每年秋季剪去過密枝條, 可按叢枝樹形管理,剪去下垂枝和櫱條,保持通風透光, 3年後進入結果期。

本種提示

該種葉片大,倒卵狀闊橢圓形或闊橢圓形;萼筒質厚,圓筒狀漏斗形,淡白色,長6-8毫米;裂片長1.2-3毫米;果實矩圓形,長18毫米,容易認識。
1915.年H. f. lecomte根據四川城口採集的標本,定為 E. fargesii Lecomte,認為葉片近革質;萼筒較長,達7毫米,裂片極短,僅長1.5-2毫米。但在城口採集的大量標本中,這種類型較少,同時與本種差異甚微,故合併在本種內作異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