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化石館

宜州化石館

宜州化石館創建於1994年,是遼寧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1996年被接收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遼西分館(原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親筆提寫館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州化石館
  • 類別: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 地點:遼寧省宜州
  • 竣工時間:1994年
館舍簡介,展廳分布,恐龍展廳,動物展廳,植物展廳,科普影視廳,字畫展廳,展覽與藏品,薄氏遼寧枝,金錢松,細小矢部龍,翼龍,楊氏錦州龍,參觀指南,

館舍簡介

開館以來,一直倍受國內、外科研院校及其他社會各界的關注,年接待中外專家學者就達千餘人次,各級領導幾百人次,遊客十幾萬人次。宜州化石館相繼被評為"全國石文化事業先進單位"、"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基地"、"遼寧省科普基地"、"錦州市科普基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實習基地"等等,並在2003 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AA級旅遊景點"。

展廳分布

隨著2006年義縣旅遊名縣戰略的實施,宜州化石館做為義縣重要旅遊景點之一,再次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由於館內環境和設施落後,珍稀化石標本不能得以完美的展示,更不能很好的發揮旅遊景點的作用,2006年8月,宜州化石館改造項目工程正式啟動,歷經三個多月時間,投入資金近百萬元,改造後的宜州化石館將在2007年"五一黃金周"到來之際以全新的面貌在義縣旅遊名縣大潮中展示它獨有的風采。改造後的宜州化石館共設有五個展廳:

恐龍展廳

以展示楊氏錦州龍為主,新製作一中生代恐龍模擬場景,請專業畫師繪作了一幅中生代景觀圖,併購置一台帶有恐龍知識的觸控螢幕,大大增加了科普性與趣味性。楊氏錦州龍是宜州化石館震館之寶,2000年發現於義縣頭台鄉白台溝村,是目前遼寧省保存完整的最大一枚恐龍化石,該恐龍以中科院素稱"中國恐龍之父"-楊忠鍵院士命名。根據專家鑑定,該恐龍屬禽龍類,長約4.5米,寬約2米,仍屬幼體,該恐龍的發現填補了遼西地區從未發現過大型恐龍化石的空白,為禽龍類的起源與演化都起到了重要的鑑證作用。
中生代景觀模擬場景包括楊氏錦州龍立體復原模型,產於遼西熱河生物群的鸚鵡嘴龍、熱河龍及恐龍蛋等,並配以榕樹、草坪等景觀,展廳四周襯托中生代景觀大型油畫全景,極好的展示1.25億年前的中生代恐龍時代的繁榮景象。

動物展廳

動物展廳以展示中華神州鳥、聖賢孔子鳥、帶皮膚的鸚鵡嘴龍、爬獸等重要化石標本為主,我們採用了暗色調的燈光效果,從而增強了化石的神秘感。
義縣是世界上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宜州化石館在二樓動物展廳重點展示了中華神州鳥標本,該標本經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季強博士鑑定,並發表了國際性論文。
動物展廳主要陳列了義縣地區發現的熱河生物群中的各種動物化石標本。其中,主要的有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哺乳類、昆蟲類、魚類、腹足類、雙殼類等。

植物展廳

在植物展廳再現了一億多年前遼西地區各門類植物的生態景觀,展廳北側設定了植物生態景觀區,該區配以生態景觀圖(我省著名專家鄭少林原創)、各種木化石標本,帶有年輪的木化石切片,極好的展示了原始森林景觀。
重點展示:開在遼西的世界第一朵花--遼寧古果,該標本為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孫革院士所贈。展區中還有重要的被子植物化石標本--中華古果、義縣發現的裸子植物化石標本--無梗銀杏。其它包括苔蘚類、有節類、真蕨類、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被子植物化石標本。

科普影視廳

我們從天津自然博物館引進了生命起源的全套科普影視材料,製作了75張科普展板,向人們再現了地球歷史: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新生代等各個地質年代生命起源的全過程。並增加了大螢幕投影,多媒體教學設備,既可以長期播放與恐龍有關等科普影片,又可以接待各種規模的學術會議,為科研、科普活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多年來,宜州化石館先後被遼寧省、錦州市評為科普教育基地。宜州化石館每年與教育局聯合開展科普活動月、科普夏令營、科普知識有獎徵文等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2009年宜州化石館被評為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且是錦州市唯一的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

字畫展廳

宜州化石館多年來接待了很多貴賓,收藏了很多名人名家字畫。館藏有原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親筆題詞"中國地質博物館遼西分館"真跡;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現任中國觀賞石協會會長壽嘉華、原國家地礦部長宋瑞祥、中宣部副部長翟泰豐、中組部副部長趙宗鼐、國務院發展中心主任孫尚清、原國家法務部部長鄒瑜都留下了墨寶,各屆省領導顧金池、全樹仁、徐少甫、孫奇、肖作福、郭廷標、趙鑫良、高繼中、徐德明等先後為宜州化石館題詞。
本次字畫展廳改造,重新進行了設計和擴建,由原來60平方米增至80平方米。設計後的字畫展廳不但迎接八方來客和貴賓參觀遊覽,並增加了文化沙龍的新功能,展廳內高2.3米的木雕塑像--詩仙李白立於中間,烘託了字畫展廳的氣氛。
新的參觀樓梯與辦公樓梯分開,使遊客有一個良好的參觀順序的同時也便於了管理。五個展廳均設有鑲嵌式和立體式空調,其中恐龍展廳和植物展廳改造成地暖。整個展區均安裝了紅外線電子監控設備,二十四小時對館內展區進行全程監控,為館內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
由於館內原有文字、圖片與標本介紹等資料明顯不足,特聘請中科院及省內知名專家、學者幫助,收集遼西熱河生物群各個門類化石標本的文字(中文、英文、拉丁文)10萬多字、圖片300多幅、專家學術論文20多篇等資料。

展覽與藏品

薄氏遼寧枝

中生代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2-1.5億年。2000年8月,在中國召開的第六屆國際古植物大會上,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專家孫革教授等在權威刊物《古生物學報》第39卷(增刊)發表了這一遼西植物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植物為松柏類新屬、新種。一億多年前廣布於遼西,是熱河生物群的重要植物之一。該化石保存精美,具有重要的科研、觀賞、收藏價值。該命名是為紀念宜州化石館創建者薄海臣先生對遼西古生物化石收藏和研究所作的貢獻。

金錢松

晚侏羅至早白堊世。該標本為松柏類新屬、新種(瀋陽地質研究所鄭少林等教授命名),一億多年前廣泛分布於遼西,是松柏類的典型代表之一。

細小矢部龍

2001年《國土資源》中,中國地質博物館姬書安、盧立伍與義縣宜州化石館原館長薄海臣共同發表了《細小矢部龍(蜥蜴亞目)化石新材料》。該文章詳細介紹了1942年日本學者遠藤隆次和鹿間時夫記述的棗茨山的一件蜥蜴化石,並命名為細小矢龍(Yabeinosaurus tenuis)。該化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代表了我國熱河動物群中唯一一件蜥蜴類化石,但遺憾的是該正型標本在抗日戰爭時期下落不明。2001年,在義縣金剛山義縣組金剛山層發現一件保存完好的蜥蜴類化石,該標本無疑為細小矢部龍(Y.Tenuis)且與同種的正型標本在大小、形態特徵等方面幾乎完全一致。金剛山與棗茨山毗鄰,兩者的化石層位完全相同。由於棗茨山細小矢部龍的正型標本已丟失,所以義縣金剛山的標本作為了該種的新型標本,為蜥蜴類化石發展與演化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該標本現保存在義縣宜州化石館。

翼龍

晚侏羅至早白堊世。個體中等大小,前肢為膜狀翼,尾短,尾椎退化,腹肋細弱,前肢骨骼較粗大.翼指骨各端關節面均明顯擴展,股骨較直,其長略小於脛骨長的2/3。該翼龍應生活在湖邊,不能作遠距離飛行,以魚類為食。

楊氏錦州龍

2001年6月,義縣頭台鄉白台溝村發現一枚恐龍化石。經專家鑑定後,定名為楊氏錦州龍(為紀念中科院院士楊鐘鍵而命名)。該標本長約4.5米,高2.5米。是目前遼寧省境內發現的最大的一枚恐龍化石。
該化石保存十分完整,頭部的牙齒保留清晰,頸椎骨彎曲,四肢形成於一側。通過這些保存狀況,可以想像這很有可能是1億多年前,正在沉睡中的一隻恐龍。突然間火山爆發,劇烈的地殼變遷運動把它驚醒。仰起頭,想看看周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時,還沒有感覺到災難的來臨,就被火山灰迅速掩埋。造成了它目面猙獰,緊咬牙關,頸椎骨彎曲,把死亡時的狀態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該化石的發現為禽龍類起源與演化提供了重要科研依據,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參觀指南

開放時間:09:00一16:00(15:30停止發票,每周一閉館)
門票:免費參觀。參觀者憑有效證件領取參觀門票,無有效證件者恕不接待參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