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江南春(戲曲科班))

江南春,為戲曲科班。1932年春在平陽縣宜山鎮(今屬蒼南縣)誕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南春
  • 創建時間:1932年春
  • 創建地點:平陽縣宜山鎮(今屬蒼南縣)。
簡介,歷史見證,

簡介

“同福”與“品玉”兩大昆班在浙南大地縱橫馳騁了半個多世紀,到了上世紀30年代,演員隊伍不斷老化,觀眾喜愛的是青春年少,而人老珠黃則是演藝界的大忌,由於演員的凋零,許多優秀劇目也很快成了明日黃花。這時候急需有人出來起衰振靡,挽狂瀾於既倒,這一歷史重任卻落在了平陽宜山人陳青鎖的身上。1932年春,“江南春”科班在平陽縣宜山鎮(今屬蒼南縣)誕生。
陳青鎖是宜山人,家有薄田數十畝,且在當地開了一家布店,家境頗豐。生平酷愛戲曲,與“同福”、“品玉”班中的主要演員都有交往,興來時也粉墨登場,客串一出,在票界的口碑也較好。他痛感崑劇青黃不接,後繼乏人,毅然變賣田產,一次拿出大洋5千元,投資創辦了“江南春”科班。
“江南春”科班在籌備過程中,得到了平陽縣民眾教育館及當地土紳的大力支持。在為科班起名時頗費斟酌,最後還是陳青鎖一錘定音,因宜山鎮屬於平陽江南地區,籌備建班又在春天,乾脆就叫“江南春”,全稱則是“江南春兒童崑劇社”。
科班招收十二三歲曾受國小教育的兒童為學員。江南區有四個鄉的居民都姓陳,故招收的學員也大多為陳姓子弟。陳青鎖自任教師,並聘請徐玉明、陳日初、蔡尚容(“品玉”班淨角演員,原名蔡懷卿,小名山東)等教授劇目,同時聘請京劇演員姜蘭妹任武功教練。創辦頭三個月,便教會學員《荊釵記》、《合蓮花》、《匿鎖記》、《金麒麟》四本大戲,以後又學了《琵琶記》中的《吃糠》、《上路》;《玉簪記·偷詩》;《西廂記·拷紅》、《一文錢·羅夢》等折子戲。
1935年4月17日,“江南春” 在平陽宜山鎮正式開演,並舉行了隆重的開台儀式,當地的行政官員都蒞臨捧場。當天,還在溫州地區最大的報紙《甌海民報》上刊登啟事,聘請溫州著名律師周迺堂為該班法律顧問;列出溫州城區沙帽河大廳十一號周志承、平陽鰲江黃大義綢莊周恆卿、宜山陳日新廣業號陳如升為業務接洽人,承接各地迎神賽會演出業務。
這批學員扮相俊秀,嗓音清亮,所到之處,極受觀眾讚賞。其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了溫州地區各戲曲班社的骨幹,如當家旦陳芸香(藝名江南香);花旦陳銀蘭;小生陳巧卿;老生陳萬里;小丑陳娟弟;花臉陳萬存;武生陳萬招等。尤其是陳芸香,年僅十六歲,戲藝極佳,況又是女性,為科班之冠。
為了適應市場的激烈競爭,該科班又學了溫州亂彈的一些折子戲和京劇《大鬧嘉興府》、《梅龍鎮》、《打妹封宮》等劇。在市場的牽引下,該班後來逐漸演變成了“蓮花班”。
“江南春”科班以制度嚴格著名,不論是否有夜場演出,所有學員必須在清晨五點鐘起床練功,任何人不得遲到早退。過台基時,全班排成隊伍,以大旗為前導,路人嘆為奇觀。男學員一律剃光頭,絕對禁止學員吸菸聚賭,一經發現,即予重責。

歷史見證

抗日戰爭爆發,兵荒馬亂,加上國民黨政府禁止戲班演出,“江南春”因而解散。其後,部分學員轉入“一品春”、“大高升”、“金福連”等京昆班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