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難軍節度使

定難軍節度使

定難軍節度使,又稱夏綏(銀)節度使,唐朝貞元中分振武朔方二節度置夏州節度使,治夏州。

初曰夏州節度,領夏、綏、銀三州,兼領宥、鹽二州,今陝西綏德以北、甘肅寧夏道東部、及內蒙古南部之地,亦曰鹽夏長度使,廣明初拓跋思恭有其地,賜號定難軍,五代因之,宋入於西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難軍節度使
  • 別名:夏州節度使;夏綏(銀)節度使
  • 簡稱:定難軍
  • 治所:夏州(今陝西靖邊縣白城子村統萬城遺址)
  • 轄區範圍:夏、綏、銀、宥、鹽、靜等州
  • 所屬時期:唐末五代宋初
  • 統治家族:党項拓跋李氏
  • 性質:藩鎮(節度使)
歷史沿革,定難初建,節度世襲,勢力擴大,創業建國,轄區,政治,歷代節度使,

歷史沿革

定難初建

唐德宗貞元中(785—805年)分振武、朔方二節度置夏州節度使,治夏州(今陝西靖邊白城子)。初曰夏州節度使,領夏、綏、銀三州,兼領宥、鹽二州。拓跋思恭在鹹通時占據了宥州權知夏綏銀節度使,此舉引起了唐王朝的抵抗與懲戒。唐末農民大起義時,黃巢叛亂,拓跋部支持唐朝。唐僖宗於中和元年(881年)十二月,唐僖宗嘉獎拓跋思恭,賜軍號為“定難軍”,督促拓跋思恭率兵入衛京城。中和三年(883年)七月,黃巢被平後,唐僖宗因為李思恭平定叛軍出力很大,加任李思恭為太子太傅,晉爵為夏國公,賜姓李,拜夏州節度使。
《宋史夏國傳》 載:“拓跋思恭鎮夏州,統銀、夏、綏、宥、靜五州地”,此時的夏州地區正式成為党項拓跋部的統治中心區域。正如胡三省所言:“此拓跋氏強盛,遂為跨據西夏張本”,李思恭憑藉自己的才能將唐朝中期正值衰落、勢力最弱的拓跋部發展為党項族最強大的部族,開李氏拓跋崛起之先河,其突出的軍事才能與外交才能是拓跋李氏最終能發展為獨立王朝的重要因素 。
乾寧二年(895年),李思恭之弟李思諫襲其兄之位,接任定難軍節度使,這也是拓跋李氏世襲定難節度使的開始。自此後,夏州正式成為拓跋部實質上的“割據”地區,奠定了拓跋部脫離中原統治,建立獨立政權的基礎。

節度世襲

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党項相繼依附於五代各政權,但期間 一直世襲定難軍節度使一職。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李思恭去世,由於李思恭的親子李仁祐早卒, 其孫李彝昌又年幼,因此定難軍節度使一職由李思恭的弟弟李思諫繼任 。
乾寧四年(897年),李茂貞叛亂,唐昭宗被迫離開京師,奔逃到華州,以華山為天險,抵擋李茂貞的進攻。 唐昭宗為了擊敗李茂貞,在逃亡途中詔令加升李思諫為副都統,以定難軍節度使兼任寧塞軍節度使一職,與唐將共同討伐李茂貞。在這次討伐戰爭中,李茂貞為了逼退李思諫的軍隊,領兵圍夏州。夏州形勢危急之際,李思諫修書求助朱溫,朱溫派其部將劉知俊聯合李思諫的軍隊共同擊退了李茂貞的軍隊。李茂貞上表唐昭宗請罪,而李思諫與朱溫的合作正式開始。作為李氏拓跋部統領的中心地區的夏州自此成為朱溫的勢力範圍,《西夏書事》評其為“李氏變節之始”。
開平元年(907年),朱溫滅唐建梁,五代歷史正式開啟。朱梁建立之初,李思諫即上書歸附朱梁,梁太祖令其繼續擔任唐時的職位,並且加升他為檢校太尉兼侍中。次年,李思諫離世,李思恭的孫子李彝昌繼承李思諫的職位,成為新一代的定難軍節度使。開平三年(909年),拓跋部發生內亂,李彝昌被其部下高宗益所殺。高宗益是夏州節度使,他和他的同黨們企圖割據夏州以形成單獨勢力,結束拓跋李氏對夏州多年的統治形勢,此舉引起了夏州民眾的反對,民眾殺了高宗益,並且將李彝昌族父李仁福擁立為新的定難軍節度使。
開平四年(910年),梁太祖部將劉知俊因為擔心太祖忌其功高震主,於是暗中勾結李茂貞起兵反梁,李茂貞為了報當初李思諫的仇,與劉知俊合計共圍靈、夏二州,李仁福向梁太祖求助解圍,梁太祖派部將李遇、劉綰帶軍至夏州,與夏州軍一起擊敗了李茂貞與劉知俊的軍隊。

勢力擴大

開平四年(910年)十二月,梁太祖加升李仁福為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年) 三月,李仁福被封為隴西郡王,《西夏書事》評:“此李氏封王之始”。自此後,李氏拓跋的勢力更加壯大。龍德三年(923年),李存勖後梁後唐。次年,加李仁福為朔方王,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賜李仁福功臣號,長興四年(933年),李仁福去世,後唐追封其為虢王,其子李彝超嗣位。此時的拓跋李氏已經在銀夏地區成為了具有絕對領導權的部族,後唐明宗擔心拓跋部威脅中央統治,於是與李彝超發生了多次戰爭,但後唐軍隊皆無功而返,這讓割據銀夏的李彝超兄弟愈加不把後唐放在眼裡,變本加厲地挑釁後唐統治。“此李氏割據夏州之始”。後唐廢帝清泰二年(935年),李彝超卒,其弟李彝殷代為定難軍節度使。
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滅後唐建後晉,李彝殷上表歸附,授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元年(944年),李彝殷出兵幫助後晉攻打契丹,後因功被授為契丹西南面招討使。天福十二年(947年),劉知遠滅後晉建後漢乾祐元年(948年)春二月,漢隱帝即位,詔李彝殷為定難軍節度使兼侍中。乾祐二年(949年),後漢將靜州歸入定難軍,至此,拓跋部始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拓跋李氏統治區域擴大。
廣順元年(951年),後周滅後漢,周太祖為了拉攏拓跋李氏,詔封李彝殷為隴西郡王,但是李彝殷並未接受冊封,而是選擇遣使歸附北漢。其時北漢勢弱,後周對拓跋李氏採取軟硬兼施的政策。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後周加封李彝殷為西平王。顯德四年(957年)冬,李彝殷叛漢歸周,正式接受西平王的冊封。拓跋在五代十國數十年的戰亂中保護了夏、 銀、 綏、 宥、 靜等五州免受戰爭威脅,五州之民休養生息,為此後西夏強大並建國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創業建國

建隆元年(960年) ,宋太祖北宋,李彝殷上表祝賀,並且為避太祖父的名諱,改“殷”為“興”,太祖加封李彝殷為太尉,位列三公,陳師道評:“宋初職備三公者,內則趙普,外惟彝興,彝興以藩鎮領之,尤異數也”,拓跋李氏在北宋初已經確立了其較高的政治地位。宋朝初建,拓跋李氏便選擇依附。建隆元年(960年)三月,李氏協助北宋軍隊攻打北漢。建隆三年(962年),李彝殷向宋上供馬匹,這也是在實質上正式歸順於宋。乾德五年(967年)秋,李彝殷離世,宋廷追封李彝殷為夏王,其子李光睿知州事,為避宋太宗諱,改“光”為“克”,繼任定難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李光睿死後,李繼筠繼任定難軍節度使,並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率軍助北宋滅了北漢,徹底結束了五代的割據局面。李繼筠死後,其弟李繼捧即位,李繼捧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率部投降北宋,並且將夏、 銀、 綏、 宥之地獻於宋,北宋嘉之,授其彰德軍節度使。
李繼捧歸降北宋的行為引起其族弟李繼遷的不滿,李繼遷憤而出走,依靠著李氏的威信力,在夏州 以北糾集了大批羌族勢力,“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往往多歸之”,並以通婚的方式與南山党項野利氏及遼結成了反宋聯盟。遼於雍熙三年(986年)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等官職。端拱初年(988年),北宋為了誘降李繼遷,授李繼捧定難軍節度使一職。宋真宗鹹平年間,李繼遷上表歸附,“真宗乃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藩落等使,加邑千戶,實封二百戶,益功臣號”,不久,又封其子李德明為“定難軍節度行軍司馬”。 鹹平五年,李繼遷攻陷靈州,將靈州改為西平府。六年,北宋在數攻不下的情況下,不得已將夏銀綏宥靜五州歸還於党項李氏。景德三年(1006年),宋夏和議,李德明上誓表歸附,真宗“乃授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持節都督夏州諸軍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國,充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藩落等使、西平王,食邑六千戶,食實封一千戶,仍賜推忠保順亮節翊戴功臣”。
李德明將靈州改為興州,並將其定為新都。李德明在其統治境內大力發展經濟,河西五州及靈州的經濟發展得到了質的飛躍,為日後西夏正式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李德明逝世後,其子李元昊即位。明道元年(1032年) 授元昊“檢校太師、兼侍中,持節都督夏國諸軍事、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藩落等使、上柱國、西平王、食邑六千戶、食實封一千戶、仍賜推忠保順亮節翊戴功臣”,依然沿襲了定難軍節度使一職。但是從李德明的“都督夏州諸軍事”到李元昊的“都督夏國諸軍事”的轉變,表現了拓跋李氏權力的增大,由李氏拓跋所統轄的夏銀綏宥靜等州,已經在實質上脫離了北宋朝廷的控制,成為了獨立的政權。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立西夏。
定難軍節度使
定難軍節度使

轄區

所謂定難五州,即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靜州。從行政區劃上來看,五州屬唐朝的關內道,從總體地理方位上來看,四州位於長安西北向,都 處於陝北高原地區,北接沙漠,東臨黃河,南達長安,西控河西走廊。其中作為定難軍節度理所的夏州(在今陝西榆林靖邊縣城北紅墩界鄉白城子統萬城遺址),距長安一千五百里,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七十里”,可大致推算出夏州境大約有4716平方公里, 夏州管縣有四,朔方,德靜,寧朔,長澤。綏州(今陝西省綏德縣城),上郡,距長安一千 里,西至夏州三百六十里,東西二百一十九里,南北三百一十八里,可大致推算出綏州約21830平方公里,管縣五:龍泉、延福、綏德、城平、大斌。銀州(今陝西省橫山縣黨岔鄉 境內),距長安一千六百里,西至夏州一百八十里,州境東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三百二十 八里,約22305平方公里,管縣有四,儒林、真鄉、開光、撫寧。宥州有新舊之分,舊宥州 在在鹽州東北三百里,據夏州西北三百里。開元二十六年置,寶應後廢。定難軍中的宥州當 是新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旗境內),元和十五年,移宥州治長澤,後為吐蕃所破。新宥州距長安一千三百里,東南至夏州三百二十里,州境範圍已不可考,但據估算定難五州的面積 大約有52000平方公里,那宥州的州境約有3149平方公里。
  • 夏州(治今陝西靖邊北),首府
  • 新宥州(治今內蒙古南邊緣與陝北交界處)
  • 銀州(治今陝西榆林)
  • 綏州(治今陝西綏德)
  • 靜州(治今陝西米脂)

政治

經五代到宋朝建立,中原王朝多次更迭,党項拓跋氏夏州政權雖割據一方,但在名義上都是以中原王朝節度使的身份進行統治。其部落與族帳首領分別被授予蕃落使、防禦使團練使都押牙、指揮使、刺史等官職,實際上在本族部落內部仍行使部落、族帳首領的許可權。
李繼遷、李德明在位時期,是党項夏州政權積極準備建國的時期。由於党項夏州政權管轄的地區擴大,境內除党項人戶外,還包括人數眾多的漢人以及吐蕃、回鶻、契丹等族,党項政權鬆弛的政權形式與名義上的節度使身份,已不能適應新的管理方式的需要。李繼遷初起時,即開始模仿宋朝制度設立官職,宋人謂其“潛設中官,全異羌夷之體;曲延儒士,漸行中國之風”。雍熙三年(986)二月,李繼遷攻占宋朝的銀州,準備稱王,當時在謀士張浦的勸阻下,決定仍延續舊職,暫代定難軍留後,稱都知蕃落使。對部下則“設官授職,以定尊卑”,其官職仍沿用中原王朝過去對党項首領所封的官職名稱,如左·右都押牙、蕃部指揮使、團練使、刺史等。到李繼遷子李德明繼位後,宋、遼兩國都拉攏李德明以牽制對方,爭相對其封官進爵。遼封為夏國王,又晉大夏國王;宋先封西平王,後又晉夏王。李德明則完全按照中原王朝的制度籌備建國稱帝。他於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行帝制,追尊其父李繼遷為“太祖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冊立長子李元昊為太子,立元昊母衛慕氏為後。這些措施都為建立獨立的西夏王朝作好了準備。

歷代節度使

  • 韓潭(787-798年)
  • 韓全義(798-805年)
  • 楊惠琳(805-806年)
  • 李演(806-810年)
  • 張煦(810-813年)
  • 田進(816-824年)
  • 李祐(824-826年)
  • 傅良弼(826-828年)
  • 李寰(828年-?)
  • 米暨(846-851年)
  • 李福(851年-?)
  • 諸葛爽(880-881年)
  • 拓跋思恭(881-895年,賜姓李)
  • 李思諫(895-896年)
  • 李成慶(896-?)
  • 李思諫 第二次接任(?-908年)
  • 李彝昌(908-909年)
  • 李仁福(909-933年)
  • 李彝超(933-935年)
  • 李彝殷(935-967年)
  • 李光睿(967-978年)
  • 李繼筠(978-980年)
  • 李繼捧(980-982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