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博物館

定陵博物館

定陵博物館為遺址性專題博物館,位於北京以北40公里處大峪山腳下,定陵建於明萬曆十二年-萬曆十八年(公元1584年-1590年),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為明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皇后的合葬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定陵博物館
  • 類別:遺址性專題博物館
  • 地點:北京以北40公里處大峪山腳下
  • 竣工時間:明萬曆十二年-萬曆十八年(公元1584年-1590年)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清代定陵,

發展歷史

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開始發掘定陵,1957年打開地下宮殿,出土文物近3000件,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博物館,郭沫若同志題寫館名“定陵博物館”,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定陵建築精巧雄偉,為中國歷代皇陵之冠,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之瑰寶,成為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個皇帝萬曆帝及兩位皇后的合葬墓。萬曆帝年僅10歲時即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當政之初,推行改革措施,經濟出現繁榮景象;中後期怠於朝政,終年不視朝,致使朝政日趨腐敗。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歷時6年才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萬曆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閒置達30年之久。如今,定陵已成為北京最著名的旅遊點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數百萬遊客來到這裡,人們被這個古老的中國皇陵深深折服,感受著一代皇帝的傳奇故事。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項考古計畫曾試圖解開十三陵所有的秘密,但最終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宮被成功打開,這就是中國第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陵——定陵。
明代的永樂皇帝朱棣親選陵址,並起名天壽山。從此,包括朱棣在內,總計有13代明朝皇帝於此修建了陵墓,整個陵區居然比當時明朝北京城的面積還要大…… 十三陵的總體布局就像一棵大樹,每個陵墓如同是樹枝,大樹的主幹就是通向陵墓的神道。神道,是進入整個十三陵的必經之路。神道兩邊排列著十八對巨大的石像,這些文官武臣的雕像,表示皇帝在死後仍是帝國的主宰。按照中國古代皇陵的陵寢制度,陰宅仿照陽宅,十三陵的地面建築全部仿照紫禁城的皇宮建造。外圍是高大的城牆,城牆內的宮殿也嚴格地按照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在十三陵每 一個陵墓的後部,都建有一個明樓。明樓下立有皇帝的墓碑,明樓後是皇帝的墳墓。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畫,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批准。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動在1956年春開始了……
對十三陵的考古挖掘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這個計畫的,是當時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畫。
定陵博物館定陵博物館
在挖掘計畫中,長陵是首選目標。整個十三陵中,長陵規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對長陵的調查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最終,考古隊決定,先另找一個陵墓進行試掘。經多方調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進入考古隊的視野。
1956年5月,試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隊在定陵寶城一處城磚脫落的相應位置挖開第一條探溝。探溝剛剛挖到1米多深,就在寶城內側的牆壁上發現了一塊砌在牆裡的石條,擦去石條上的泥土,3個刻在石條上的字顯露出來:“隧道門”。十幾天后,考古人員在城牆的下方發現了一個券門,同時在探溝的兩側發現了兩道磚牆,兩牆之間形成一個隧道,伸向寶城的深處,考古隊判斷這就是通向地宮的隧道。為減輕挖掘工作量,考古隊沒有繼續第一條探溝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條探溝的延長線上挖開了第二條探溝。但是一個多月過去了,第二條探溝一直沒有新的發現,在第一條探溝中曾經出現的隧道磚牆也奇怪地消失了。進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現新的轉機。一天,在第二條探溝的深處,一個參與挖掘的民工意外地發現了一塊帶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宮的墓牆稱為“金剛牆”,這塊石碑明確提示了地宮的具體位置。考古隊在通向寶頂中心的方向開挖了第三條探溝。到第二年5月,考古隊穿透厚厚的土層,找到了墳墓的外牆——金剛牆。在金剛牆上,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梯形開口。它應該就是萬曆皇帝入葬時的入口。
中國古書上記載,許多皇帝為了保護自己的陵墓不被盜掘,都在墳墓中設有複雜的暗器機關,一旦有人進入就會瞬間喪命。疑慮與擔心在考古挖掘人員中蔓延……
十三陵中所有的地宮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隱秘的位置。白萬玉是考古隊中最富有經驗的考古專家,也是現場的實際指揮者,在打開金剛牆時白萬玉也很擔心會有意外發生。
為了保障安全,考古隊決定先把梯形開口最上面的幾層磚拆下,金剛牆很快就被打開了一個缺口。經過謹慎的觀察,考古隊決定先派一個人進入地宮。白老決定派考古專家龐中威下去。龐中威回憶說:“我當時也害怕。給我在腰上拴了一條大麻繩,然後我背著一個手電筒就下去了。下去以後,彎著腰,躬著身,精神特別集中,心裡也很緊張。”等他出來以後大家才鬆了口氣。之後又有幾個人跳了進去,
定陵博物館定陵博物館
藉助手電筒和馬燈,他們找到了地宮的大門。
第二天,考古隊決定徹底打開金剛牆。牆磚很快就被全部拆下,用整塊的漢白玉石雕鑿而成的地宮大門完全暴露在考古隊面前。
這是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條石砌成的石頭宮殿,沿著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著三個大殿:前殿、中殿後殿。考古隊員最先進入地宮的前殿。前殿的地面上鋪滿了條狀的已經腐爛的木板,這是當時入葬時為避免棺槨壓壞地面而使用的墊板。考古隊員穿過前殿進入中殿,擺放在中殿內的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的圖案。座椅前面是用來祭祀的器皿,一口盛滿了黃蠟的大瓷缸,即民間傳說中的萬年燈。
仿照紫禁城中的東西六宮,定陵地宮的左右有兩個配殿。配殿通過狹窄的甬道與主殿相連。這裡應是留給妃子陪葬的墓室,但空蕩蕩的棺床顯示這裡沒有被真正使用過。
考古人員繼續前進,最終找到了隱藏在地宮最深處的後殿,對應於紫禁城中的皇宮,後殿相當於皇帝生前居住的寢宮。挖掘定陵之前,人們已經知道定陵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合葬墓,地宮內三口棺槨的發現印證了文獻的記載。 萬曆皇帝生活在公元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明朝末期,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其漫長的帝王生涯卻充滿了悲劇色彩。在這座墓室中,同死者一起埋葬的還有一個淒婉的愛情故事……
定陵博物館定陵博物館
1572年,年僅10歲的萬曆繼承皇位。萬曆的母親希望他成為一個有為的君主,於是萬曆必須把大量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儒家的傳統經典,生活枯燥而乏味。在他有足夠的能力獨立處理朝政時,又處處受到大臣的牽制。壓抑的宮廷生活,只有聰明伶俐的鄭貴妃給萬曆帶來樂趣。萬曆想把皇位傳給鄭貴妃生的兒子,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對。萬曆無力改變,便採取了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方式進行對抗。萬曆在位48年,其中30年一直隱居在紫禁城的後宮,最後20年,他幾乎拒絕和所有的大臣見面,國家政務陷於癱瘓。
定陵的建造歷時6年,花費白銀800多萬兩。定陵即將竣工的時候,萬曆最後一次親自到這裡視察,然後默然返回北京。
1620年,萬曆和自己的一位皇后先後病死並同時入葬定陵,另一位早年病死的皇后也被遷來合葬。鄭貴妃於10年後死去,她被大臣們看作是給國家帶來禍患的女人,最終未能獲得入葬定陵的權利。萬曆終於沒能與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葬在一起。
定陵中的出土文物不僅讓人聯想起萬曆的人生,同時也讓人強烈地感受到明朝發達的社會經濟和手工藝取得的驚人成就。
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爛。在精心的準備後,考古人員打開了萬曆的棺槨。這是中國第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帝棺槨。
定陵博物館
打開棺材以後,人們看見它凸凹不平,上面蓋著一層金被,金被也部分糟朽塌陷了。考古人員開始對棺槨內的文物進行逐層清理,一直清理到第11層,才找到了萬曆的屍體,屍體已全部腐爛,只留下了一個乾枯的骨架。
地宮中出土的文物達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禮器,絕大多數都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
隨葬品里有被稱為冕的皇冠,還有一些為皇帝專用的鎧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槨中發現的金冠,需用150根細如絲髮的金線,經非常複雜的工藝才能製作完成,這說明明朝的手工業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貴重金屬製作工藝。定陵中還發現了4頂皇后戴的龍鳳冠,用黃金、翡翠、珍珠和寶石編織而成,其中一頂鑲嵌著3500顆珍珠和各色寶石195塊。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絲織品。整匹的絲織品在出土時依然色彩艷麗。出土的袞服採用中國傳統的緙絲工藝織造而成,據說即使是最熟練的織匠,要織完這件袞服,也需要10年的時間。隨葬品里的皇后穿用的袍衫,採用的是複雜的刺繡工藝,整個袍衫總計使用了4種昂貴的絲線和11種不同的刺繡方法才全部完成。
2003年,包括定陵在內的整個十三陵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昔日的皇家陵園最終成了全人類共同的遺產。

建築布局

定陵博物館為遺址性專題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天壽山南麓,定陵是以明十三陵中所營建的第十座陵墓而建的遺址博物館。
定陵主體建築由地上、地下兩部分構成。地上建築由石橋、碑亭、宮門、陵恩門、陵恩殿、方城明樓和寶城等構成。地下建築由五座互相通連的石結構拱形殿堂組成為玄官(俗稱“地下宮殿”)。
明十三陵是明朝自遷都北京後,定陵十三位故去皇帝的埋葬之處。十三座陵寢構成的皇陵建築群均依山為陵,規模宏大、氣勢磅薄。明十三陵從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營建長陵始建,到清朝順治初年營建思陵時止,築陵時間長達二百餘年。各陵名稱以營建的順序依次為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皇后的陵墓。建於1584到1590年,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明樓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階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樓內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顯皇帝之陵"。明樓的正後部是陵墓的主體--地宮。
定陵地宮是十三陵中第一個被開發的地下宮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畫發掘的帝王陵墓。 地宮共出土各類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國寶:金冠鳳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面積為1195平方米。內無梁架,為石拱券,相當高大。地宮中有7座4噸重的漢白玉石門,設計巧妙,開閉靈活。地宮中又分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築完全一樣。中殿原狀陳列著祭器,那裡三個漢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大瓷缸,缸中原來盛滿長明燈燈油,供點長明燈用。後殿的棺床上停放著朱詡鈞和兩個皇后的棺木,棺旁放著裝滿陪葬品的26個紅漆木箱。
定陵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全部都是地宮的出土文物,並舉辦有"定陵出土文物陳列",用於介紹定陵的概況、地宮的發掘過程以及萬曆皇帝朱詡鈞和他的兩個皇后的隨葬器物。定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定陵博物館定陵博物館

清代定陵

定陵是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陵寢,位於清東陵界內最西端的平安峪。定陵始建於鹹豐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於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後計有7年半的時間,淨耗白銀三百一十三萬四千五百四十七兩之多。
定陵陵址是由江西巡撫應*及吏部尚書柏*等人相度的,鹹豐也曾親臨閱視,認為平安峪"左龍蜿蜒,右虎訓俯,貼身蟬翼、牛角兩砂隱約纏護;蝦須、金魚二水界劃分明,靈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屬上上吉地"。
雖然定陵始建於鹹豐九年,但大規模營建還是在鹹豐帝崩逝之後,興工不久,在定陵的規制上曾引發了一場爭論,工部侍郎宋晉認為慕陵裁撤了大碑樓、石像生二柱門方城明樓,將隆恩殿、東西配殿規模縮小,樸實無華,節省了民力。而且,文宗帝後停棺待葬,山陵工程宜抓緊進行,應仿效慕陵規制營建。宋晉的建議遭到了禮親王世鐸等人的有力駁斥,最後,兩宮皇太后採納了世鐸的建議,以祖陵的傳統規制為主,同進,又效仿慕陵裁撤職了大碑樓、二柱門,地宮內不再雕有經文、佛像等。定陵的規制面為後世惠陵、崇陵效仿的藍本,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料分為兩類,一類為籌辦的物料,有鹹豐帝生前陸續採買的,也有鹹豐帝死後,從各地調運的;一類則為原寶華峪陵寢的舊料。寶華峪陵寢原為道光帝陵寢,因地宮出水被廢棄。使用那裡的舊料,主要是為了節省開支,同時也有縮短工期的因素在內。據檔案記載,所用的舊料,大部分為石料,如石門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計65件,各種舊磚605464塊,舊隔扇62扇,坎窗24扇,節省白銀20多萬兩。
定陵地宮內層層升高,建築布局緊湊、高低錯落有致,具有明顯的層次感。
定陵地宮內葬鹹豐皇帝和他的孝德顯皇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