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六宮

東西六宮

故宮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

東六宮指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指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鹹福宮長春宮啟祥宮太極殿)。而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做東西十二宮),又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廷相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西六宮
  • 含義:明清后妃居住的地方
  • 位置:故宮後三宮兩側 
  • 特點:對稱而建
  • 地點:故宮博物院
東六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鹹福宮,長春宮,啟祥宮(太極殿),

東六宮

東六宮位於故宮中軸線東側的東一長街,是一組由6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築。現在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陳列館,其中有明清工藝美術館、陶瓷館、青銅器館、鐘錶館、繪畫館、珍寶館。以參觀珍寶館和鐘錶館的人數最多。鐘錶館設在奉先殿,珍寶館設在東北角的樂壽堂

景仁宮

主詞條:景仁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仁門,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前後檐開門,次、梢間均為檻牆、檻窗,門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贊德宮闈”匾。天花圖案為二龍戲珠,內檐為龍鳳和璽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有寬廣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景陽宮景陽宮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各建耳房。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亦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后、鹹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宮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宮為兩進院,正門南向,名承乾門。前院正殿即承乾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內外檐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檻牆、檻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窗。室內方磚墁地,天花彩繪雙鳳,正間內懸乾隆皇帝御題“德成柔順”匾。殿前為寬敞的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崇禎七年(1634年)安匾於東西配殿曰貞順齋、明德堂。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建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飾以旋子彩畫。後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貴妃、佳貴人,鹹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承乾宮承乾宮

鐘粹宮

鐘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鹹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鐘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鐘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鐘粹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後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於宮門內添加垂花門、遊廊等。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鐘粹門,前院正殿即鐘粹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檐脊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拱,彩繪蘇式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冰裂紋、步步錦門窗。室內原為徹上明造,後加天花頂棚,方磚墁地,明間內懸乾隆御題“淑慎溫和”匾。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前出廊,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院內西南角有井亭1座。
鐘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后妃居所。清鹹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訢之母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鹹豐帝孝貞顯皇后自入宮即在鐘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景陽宮

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鐘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貯圖書之地。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陽門,前院正殿即景陽宮,面闊3 間,黃琉璃瓦廡殿頂,與東六宮中其它五宮的屋頂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斗栱,繪龍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間為玻璃窗。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柔嘉肅敬”匾。天花為雙鶴圖案,內檐飾以旋子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為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
後院正殿為御書房,面闊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次、梢間為檻牆、檻窗,檐下施以斗栱,飾龍和璽彩畫。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書《毛詩》及馬和之所繪《詩經圖》卷於此,乾隆御題額曰“學詩堂”。東西六宮年節張掛的《宮訓圖》原收藏於此。東西各有配殿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格局。

永和宮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宮。其後,道光帝靜貴妃,鹹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面闊5間,前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栱,繪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牆,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御題“儀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3間。
後院正殿曰同順齋,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明間開門,雙交四椀槅扇門4扇,中間兩扇外置風門,次間、梢間檻牆,步步錦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宮原與東六宮其它五宮格局相同,為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室內懸乾隆皇帝御筆匾曰“慎贊徽音”,東壁懸乾隆《聖制曹後重農贊》,西壁懸《曹後重農圖》。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3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餘宮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宣統元年(1909年)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環繞。主樓每層9間,底層四面當中各開一門,四周環以圍廊。樓之四角各接3層六角亭1座,底層各開兩門,分別與主樓和迴廊相通。據《清宮詞》、《清稗史》記載,水殿以銅作棟,玻璃為牆,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底層地板亦為玻璃製成,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隆裕太后題匾額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
事實上,該殿所有構架均為鐵鑄,殿內4根蟠龍紋柱也系鑄鐵鍛造。整座建築大都以漢白玉砌成,很少用磚,外牆雕花,內牆貼有白色和花色瓷磚。因國庫空虛,水晶宮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後被迫停建。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還曾下令西苑電燈公所給延禧宮安裝電暖爐、電風扇並添安電燈。
1917年張勛復辟時,延禧宮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毀。
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其改建為文物庫房。

西六宮

這六座宮殿,因整齊有致的坐落於紫禁城的子午線西側,因而被統一稱作西六宮,西六宮因為是慈禧太后在主政時所居住的宮區,因此為了配合她個人的需要,西六宮區在體制上,並未和與之相對應的東六宮般的完整,相反的,西六宮區依慈禧太后之命在清末多有改建。

永壽宮

永壽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為兩進院,前院正殿永壽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外檐裝修,明間前後檐安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次間、梢間為檻牆,上安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內高懸乾隆皇帝御筆匾額“令德淑儀”,東壁懸乾隆《聖制班姬辭輦贊》,西壁懸《班姬辭輦圖》。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內廷東西十一宮的匾額“俱照永壽宮式樣製造”,自掛起之後,不許擅動或更換。
正殿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東西有耳房,殿前東西亦有配殿各3間。院落東南有井亭1座。
永壽宮為明代妃嬪、清代后妃所居之處。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清代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恪妃,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聖憲皇太后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並詣永壽宮問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恪和碩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固倫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於永壽宮。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現闢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

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後殿體和殿,清晚期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時,將其改為穿堂殿。面闊5間,前後開門,後檐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亦有東西配殿,前東南有井亭1座。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儲秀宮

儲秀宮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宮院,因此後來將之和儲秀宮前的翊坤宮打通,在拆除隔開兩宮的宮牆和宮門後,又於原地新建一座體和殿,作為翊坤宮和儲秀宮的連線之殿。

鹹福宮

鹹福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鹹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
鹹福宮為兩進院,正門鹹福門為琉璃門,內有4扇木屏門影壁。前院正殿額曰“鹹福宮”,面闊3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制高於西六宮中其它五宮,與東六宮相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制相同。前檐明間安槅扇門,其餘為槅扇檻窗,室內井口天花。後檐僅明間安槅扇門,其餘為檐牆。殿內東壁懸乾隆皇帝《聖制婕妤當熊贊》,西壁懸《婕妤當熊圖》。山牆兩側有卡牆,設隨牆小門以通後院。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硬山頂,各有耳房。
後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闊5間,硬山頂,東西各有耳房3間。前檐明間安槅扇門,設簾架,余間為支摘窗;後檐牆不開窗。室內設落地罩隔斷,頂棚為海墁天花。殿內東室匾額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畫禪室”,所貯王維《雪溪圖》、米之暉《瀟湘白雲圖》等畫卷都是董其昌畫禪室舊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東西配殿,堂前東南有井亭1座。
鹹福宮為后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於鹹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鋪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此後鹹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莊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鹹豐皇帝住於鹹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長春宮

儲秀宮和長春宮的打通又有些許不同。長春宮是和啟祥宮之間完全打通,兩宮之間並未有任何一堵宮牆與之隔開,只有一座體元殿作為前殿而已;儲秀宮和翊坤宮雖然打通,因而新建一座體和殿,但在體和殿兩側,仍各有一道宮牆,與左右兩側原本的宮牆相連線,因此,只要將體和殿穿堂的宮門閉上,儲秀宮和翊坤宮又可兩相成為各自獨立的宮院。

啟祥宮(太極殿)

慈禧太后居住在長春宮時,將長春宮和此宮前面的啟祥宮打通,拆除了兩宮之間的宮牆和宮門,並在原地新建一座體元殿,又將啟祥宮改稱為太極殿,和體元殿一般作為長春宮的前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