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保衛戰

定海保衛戰

鴉片戰爭中,英軍對?>舟山蓄謀已久,擬在定海設立遠征軍司令部,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軍進攻定海,知縣、總兵陣亡。同年11月英軍撤出。1841年9月26日,英軍三個團再犯定海。鎮守定海的三位總兵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奮起抵抗,10月1日定海陷落,此後英軍占領定海達4年零9個月。定海保衛戰期間,中國軍隊視死如歸,5000餘官兵犧牲,三總兵同日陣亡,是鴉片戰爭中戰鬥最激烈、犧牲最多的一次戰鬥。此後舟山各地人民紛紛組織船勇、舵勇、槍勇、水勇,在城裡、海上、郊外狙擊、襲擾敵人,直至英軍撤離。

基本介紹

  • 名稱:定海保衛戰
  • 時間:道光二十年
  • 結果:直至英軍撤離
  • 歷史:舟山是鴉片戰爭的主戰場之一
簡介,一次保衛戰,二次保衛戰,驅除韃虜,相關史料,

簡介

鴉片戰爭是英國政府發動的侵華戰爭,舟山是鴉片戰爭的主戰場之一。舟山地處中國沿海東部,兼有政治、經濟、交通、軍事等優勢,尤其是軍事戰略地位更顯重要。英國人對舟山垂涎已久。鴉片戰爭爆發前夕,英外交大臣巴麥尊在致海軍部的機密件中,就已把舟山稱為遠征軍設立司令部的合適地點;在巴麥尊和海軍大臣頒給遠征軍海軍大臣訓令中規定的作戰方案,也把占領舟山群島作為戰爭的重要目標。
定海保衛戰定海保衛戰
面對當時裝備最先進的侵略軍,三總兵和定海軍民不畏強敵,英勇抵抗,他們的事跡流芳百世,千古傳頌。

一次保衛戰

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在廣州受阻,六月二十三日,英海軍司令伯麥率領艦隊由廣州轉向定海。到達定海附近海域,伯麥向定海知縣提出“照會”,要求全部投降,交出炮台,遭到知縣姚懷祥的嚴詞拒絕。四隻英艦、三艘汽船,約三千兵員的英軍擺開了進攻定海城的架勢。
當時定海兵力只有二千餘人,武器特別落後。面對強敵,時任定海知縣的姚懷祥對手下眾人說:“我是守土大臣,當示無畏。”隨即與中營游擊羅建功駕舟登上英艦“威里士厘”號,責問英艦為何侵犯我境。英將伯麥拿出事先擬好的一紙漢字照會,脅迫姚懷祥獻城投降。姚懷祥說:“雖然兵力你們強,我們弱,但我們不會投降,如果你們要來進攻,我們一定戰鬥到底。”抗議無效後,姚懷祥回城與水師總兵張朝發商議防守之計,又派典史全福去鄉村招募鄉勇協助守城。7月5日下午,英艦發炮進攻,中國沙船及岸上10多門土炮立即還擊,但很快被打啞了,張朝發負傷落水遇難。英軍上岸後,連夜攻城。姚懷祥坐鎮城南堅守待援。第二天早晨,南城一角被英軍炮火轟塌,姚懷祥手臂受傷。不久,英軍攻破東門。姚懷祥退至城北龍峰山,投梵宮池為國殉難。典史全福被俘不屈,罵賊而死。當天,城中許多不願受辱於侵略者的定海軍民,紛紛以身殉國。中營書記李昌達投池殉難,其妻房氏也效夫繼殉。
英軍攻占定海城以後,一面大肆燒殺搶掠,一面四處進行察看規劃,企圖以定海為基地建立永久的殖民統治,受到了當地百姓的阻撓。定海人民敵愾同讎,紛紛拿起土製武器,利用對當地地形熟稔的優勢,痛擊敵人。“犁鋤棍棒,皆可為兵;婦女老幼,鹹知殺敵。”這是當時流傳於民間的一句人人皆曉的口號。這一年9月16日,青嶺農民包祖才看到一名英軍軍官手執銅規紙筆,在城外的青嶺測量地形,隨行還有幾名士兵,就馬上召集鄉民,持鋤揮棒,將他們逼至山谷。潛伏在山上的農民鳴鑼吶喊,扔下塊石,一名英兵被當場擊倒,那名英軍軍官越過青嶺向西逃竄時,跌入水田。包祖才和鄉民一擁而上,用繩索將他緊緊捆住,用小船押往鎮海清軍大營。經審問,那名英軍軍官叫安突德,是上尉。歸還此人後來在中英談判時成為英軍退出舟山的重要條件。
定海人民的抗英鬥爭,不僅在鄉下,還在海上。9月18日,一艘載有英人的小船在海上遇到一條漁船,英人要求漁民把他們帶到定海,並稱事後給予重酬,船老大假意應允,卻把他們帶到了應去作俘虜的地方。這批俘虜中包括一名英國海軍少校。深入到英軍占據的城裡殺敵,更令英軍膽戰心驚。徐時棟的《煙雨樓文集》記錄了這樣一幕:兩名英兵夜裡巡街,走進一條小巷時,剛剛還在說說笑笑,忽然前行的英兵發現後面的人已無聲無息,回頭一看,見同伴已丟了腦袋倒在地上,頓時像槁木一般僵立著,就在這時,這名英兵的腦袋也被潛伏進城的鄉民砍掉了。
除了游擊敵人,定海人民還堅壁清野,拒絕向敵人供應糧食、蔬菜和魚肉,並堵塞水井,污染水源。英軍哀嘆:“街上難得看到一個中國人,沒有可能得到新鮮食物”,所占據的只不過是一座空城。漢奸買辦紛紛落網被擒。隨英軍從廣州到定海的漢奸買辦布定邦,在為英軍徵集糧食時,被鄉民擒獲。
舟山人民的英勇抵抗下,英軍在定海的日子日益難過。一名叫賓漢的英兵記下了當時的情形:
“舟山……軍隊中流行疫病,三四百人已被安葬,大約有1500人在醫院中……無疑,這種現象應歸於由於缺乏新鮮而有益的食物以致兵士的體質容易染受這裡所流行的瘧疾和發熱症……”
是年11月9日,伊里布懿律簽訂浙江休戰協定,1841年2月25日,英軍從定海撤走。1841年3月定海軍民捕獲一名英國俘虜,裕謙一反先前伊里布“酒肉養贍”的做法,下令綁出營門,凌遲處死,梟首示眾。當年9月,英軍又動用艦船29艘再次竄犯定海。

二次保衛戰

在英軍撤離定海的前一天下午,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領三千將士,在鎮海關誓師,於次日上午抵達定海。三總兵到定海後,立即布防,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葛雲飛來到定海後,修鎮遠炮台,築土城,竭力做好防禦準備。這年4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裕謙到定海視察防務時,見葛雲飛就餐僅食“脫粟一器,乾菜一盤,芥湯一盂”,便關切地說:“朝廷給總兵俸祿不薄,你何必如此清苦?”葛雲飛說:“英夷未滅,即使肥脆滿盤,末將也食不甘味。”在這期間,他還寫下《寶刀歌》,寄託愛國殺敵的決心和勇氣。詩中寫道:“快愈風,亮奪雪,恨斬佞臣頭,渴飲仇人血!有時上馬殺賊賊膽裂,滅此朝食氣烈烈!吁嗟乎!男兒是處一片心腸熱。”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二十六日,英國政府派璞鼎查接替懿律為總司令,率軍侵占鼓浪嶼,接著北上定海。三十日,葛雲飛正在為將要調離定海的王錫朋鄭國鴻餞行。突然接到英軍北犯的報告。王、鄭二總兵即表示要留定海協助防守,並要求到最危險的土城駐防,葛雲飛十分感激。接著,三總兵各整隊伍,準備迎戰,並上書要求上司給定海增撥抬炮、大炮,上司不準。並下令“只允許在岸上擊殺敵人,不許出海作戰。”儘管如此,葛雲飛的抗戰決心毫不動搖,他說:“大丈夫以身許國,到了這危急關頭,只有竭力拚殺,以死報國。”王、鄭二總兵積極回響。
九月二十六日,壯烈的定海保衛戰揭開序幕。根據史料記載,這次定海保衛戰是中國軍隊在鴉片戰爭中抵抗最烈的一戰,也是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殲敵數沒有確切的統計,據東嶽山英軍合葬墓的墓碑碑文記載,英軍皇家五十五團死在舟山的有伍長、鼓手和士兵416人。參加攻城的十八團、四十九團傷亡還不計在內。在這六日六夜的血戰中定海三總兵參將章玉衡、副將托爾泰等將領全部戰死疆場,參戰的5800名士兵,絕大部分在血戰中陣亡。范文瀾先生所著《中國近代史》一書中說:“開戰以來,定海抵抗最力,英軍受創不小。”這次保衛戰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可侮,中國國土不可侵的偉大民族意志和浩然正氣。
這一天,英水師提督巴加和陸軍司令郭富率四艦闖入竹山門。葛雲飛立即跨馬沿土城趕到竹山門,發現英軍正準備登岸,葛雲飛見反擊時機已到,下令把炮口對準敵艦,親自發炮,打死英軍十多人。英軍見勢不妙,立即撤離。葛雲飛也當即通知左營游擊張紹廷在東港浦準備迎戰。果然,英軍向東港浦發起攻擊,張紹廷開炮反擊。經過一場激戰,由於有土城阻擋,英軍不能進,只得退回。葛雲飛與王、鄭二總兵商定,形勢緊迫,馬上調整防區:葛雲飛駐土城要衝,擔負全面防禦;王錫朋守西邊制高點曉峰嶺;鄭國鴻守要隘竹山門。
二十七日凌晨三四點鐘,英軍竄入小竹山,開炮直逼土城。葛雲飛開炮還擊,激戰到中午,英軍又一次敗退。葛雲飛意識到,這是大戰的前奏,派人向鎮海大營告急,要求火速增兵。可是浙江提督餘步雲擁兵四千多,不但坐視不救,反誣葛雲飛是“為他日論功”,並說:“如果定海城失守,惟葛雲飛是問。”增援無望,這事葛雲飛怕影響士氣,不好向將士們透露,只好說:“我們已連打勝仗,大家要更加奮勇殺敵才是。”
二十八日早晨,英艦“摩底士底號”、“哥倫拜思號”、“復仇神號”一起向曉峰嶺發起攻擊,開炮三四百發。接著,英船長愛爾斯.葛拉領兵約五十人,企圖在竹山門登入,被鄭國鴻擊退。與此同時,英國侵略軍的大部隊在螺頭登岸,向曉峰嶺發起攻擊。左營游擊胡德耀在抵抗中右手中彈,骨碎脈斷昏了過去。王錫朋親臨胡德耀陣地指揮作戰。傍晚,英軍占據五奎山。英海軍司令也於此時率艦隊從黃牛礁竄入定海港。
二十九日,英艦在大小五奎山以南海域集結待發,掩護炮兵在五奎山搭帳篷、建炮台,準備用68磅的重炮轟擊土城。葛雲飛在土城開炮朝五奎山轟擊,打碎敵船一艘、帳篷五頂,打死打傷英軍四十餘人。此時,英軍發排炮,火力越來越猛。突然間,葛雲飛發現山頂有個穿紅衣的英國軍官在指揮,一炮打去,把那個穿紅衣的人擊倒,英軍被迫拖屍落船而逃。
三十日,英軍進吉祥門,攻擊東港浦,被擊退。接著,轉攻竹山門和曉峰嶺。到了傍晚,英軍準備登岸,又被守軍擊敗。英軍大為震驚,於是就調兵遣將,艦、船增加到二十九艘,兵力在四千以上,定海城重兵壓境。當時,大雨晝夜不停,平地積水很深,土城、竹山門、曉峰嶺都遠離營房,在風雨中,生火煮飯亦很困難。定海廳同知舒恭受帶領廳署官員給將士們送食品。每個將士一天只能分到六條香糕、九隻光餅,合計不足半斤。後來每人一晝夜只能供給三碗稀飯。定海百姓不忍讓子弟兵挨餓,冒著生命危險,紛紛送飯菜到前線。有位老人還特地為葛雲飛送去一碗參湯,說:“葛大人出生入死,百姓非常過意不去,這是一點敬意,請您喝了吧!”葛雲飛聽了,流著熱淚說:“不驅逐侵略者,我那有臉見父老呀,將士們忍飢殺敵,我怎能忍心獨飲此參湯。”在老人的再三要求下,他從老人手中接過參湯,灑在土城邊的小河裡,對將士們說:“諸位與葛某枵腹苦戰多日,請共飲此水,讓我們同甘共苦,努力殺敵吧。”將士們在葛雲飛的感召下,忍飢挨餓,冒著大雨作戰卻沒有人退縮。
十月一日清晨,英軍乘大霧天,傾巢出動,全線攻擊。在五奎山大炮的掩護下,英軍分成兩個縱隊強行登入。第一縱隊約1500人,向曉峰嶺進攻,王錫朋指揮將士奮勇抵抗,前隊陣亡,後隊續進,連續擊退英軍九次進攻。打到後來,炮筒都紅透了,無法裝藥,於是就跟敵人展開肉搏戰。王錫朋血戰陣亡,所部武舉朱匯源、差官呂林環、外委劉桂五,夏敏忠、張魁甲等相繼殉國,曉峰嶺失守。英軍攻占曉峰嶺後,兵分兩路:一路攻定海城,一路攻竹山門。鄭國鴻在竹山門頑強抵抗。從早晨戰到中午,打得炮筒火紅不能用,就用大刀、長矛阻擊。無奈英軍越聚越多,炮火連線不斷,一顆罪惡的子彈洞穿鄭國鴻的胸膛,這位65歲的老將壯烈犧牲,竹山門隨之失陷。
英軍的第二縱隊進攻東港浦,炮轟東嶽宮山的守軍炮台,葛雲飛率部堅決抵抗。這時,得報曉峰嶺、竹山門已失守,王、鄭二總兵已殉國,葛雲飛大驚,感到危局難救,將印信交給隨從,說:“此我盡忠時也,家有老母八十矣,知某死,淚眼欲枯,當為某百計慰之,並轉飭兒輩力圖奮勉,繼乃父未競之志。”這時,英軍已逼近。葛雲飛命所部二百餘人,分段把守。他親自殺敵數十人,在與敵人肉搏中負傷四十多處,突然敵槍彈打中他的左眼,接著又被英軍劈開面部,鮮血淋漓,從土城上跌下,壯烈犧牲。實現了他“城亡人亡,不離定海半步”的誓言。激烈的保衛戰最後還是失敗了。
這一仗,打了整整六天六夜,5000多名清軍在拚死抵抗中血流成河。這是鴉片戰爭中清軍抵抗最激烈的一仗。
此後,英軍再次對舟山實行殖民統治,為所欲為,百姓深受其害。

驅除韃虜

1842年6月7日,定海縣36岙民眾聚集神廟,訂立齊心殺敵的盟誓,發布了長達2000餘字的《定海縣民人告白》。舟山各地人民紛紛組織船勇、舵勇、槍勇、水勇,在城裡、海上、郊外狙擊敵人。一名英軍軍官供認:“直到戰爭結束,我們除城內和沿海一帶以外,很難說是確實占領了。如果沒有強大的部隊護送,我們出東門,就會在東門外喪生;出西門,就會在西門外被捉。許多士兵就是因為這樣被殺死了。”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十二日,兩廣總督耆英在虎門與英國公使德庇訂立《退還舟山條款》。 五月十七日,英軍從城內撤到海邊,被英國侵略軍侵占四年零九個月的定海終於回到祖國懷抱。

相關史料

英軍侵犯舟山蓄謀已久
老說法:過去,史學界多認同晚清思想家魏源、清代文學家梁廷柟等人的說法。魏源在《夷艘入寇記》中云:“夷艘至粵旬余,無隙可乘,遂乘風竄赴各省”;梁廷柟在《夷氛聞記》中稱:“夷船盤旋洋外,知要口無隙可乘,坐待非計,遂駛三十一艘赴浙江”。二人均將英軍攻占舟山說成是在廣東、福建碰壁之後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伺機行動。一些教材也採納了這一說法,如浙江省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課本(試用)《社會》第四冊稱:“由於廣東軍民戒備森嚴,英軍無隙可乘,便沿海北上進犯廈門,也被當地軍民擊退。英軍又北上進犯浙江,攻陷了守備空虛的定海”。
新觀點:葉辛根據舟山收集的史料,在《不屈的定海》中寫道:“在19世紀,對急欲向外擴張的英國來說,(舟山)軍事上的戰略地位尤顯重要。他們認為舟山群島是廣州與北京的中段,接近幾條通航的大河河口,能給侵華遠征軍提供一個設立司令部的合適地點。故而,1700年開始,英國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中國政府提出設立商館、讓給島嶼、開放舟山等地為通商口岸等等要求,表現出對舟山群島強烈的覬覦之心”。“在他們的無理要求遭到清王朝斷然拒絕之後,1840年,英國政府發動鴉片戰爭,悍然下達占領舟山群島的命令”。1840年4月,英國遠征軍4000餘人按英國政府周密部署的作戰計畫,除留少量兵艦封鎖珠江、牽制廈門外,司令伯麥率29艘艦船直闖定海水域。
定海保衛戰最為慘烈
老說法:鴉片戰爭期間共發生10多次戰役、戰鬥,有些史料認為鎮江戰役是其中戰鬥最激烈、中英雙方傷亡最重的戰役。“……至英軍死傷者則特多,為鴉片全戰中所未有,……共死37人,傷128人,失蹤3人”。(姚微元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鴉片戰爭史實考》)
紀念館(定海保衛戰)紀念館(定海保衛戰)
新觀點 :舟山收集的史料表明,第二次定海保衛戰是整個鴉片戰爭中最激烈的一戰。汪浙成在《竹山門》中描述,第二次定海戰役從1841年9月26日到10月1日,經歷了六天六夜。前5日,英軍每次進攻都鎩羽而歸。而清軍在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遠遠落後於英軍的劣勢下,仍能眾志成城,同仇敵愾。“血戰六晝夜的定海保衛戰是鴉片戰爭中敵我雙方參戰人數最多、規模最大、交火時間最長、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役。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同日殉國,麾下5800名守軍無一變節投降。將士捐軀、忠魂昭昭。如今2018年竹山門上,仍然到處是一座座陣亡的無名將士合葬墓”。
陳源斌在《定海抗英六晝夜》中則寫道,“英軍雖然攻下了垂涎已久的定海,卻在六晝夜血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僅定海城外東嶽山下一座英軍合葬墓,就埋葬著416具屍體”。
定海抗英早於三元里
老說法:一些教材和史料多認為,1841年5月30日在廣州三元里爆發的人民抗英鬥爭,是近代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鬥爭的第一聲。“三元里附近103鄉民眾約7000人將英軍圍困在牛欄崗一帶,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英軍衝擊,打得侵略者死傷慘重、狼狽逃竄”。(摘自浙江省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課本(試用)《社會》第四冊)“三元里的鬥爭在近代中國歷史中第一次顯示了只有在廣大人民中存在著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的力量”。(摘自胡繩主編《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新觀點:1840年7月,“英軍占領定海城以後,定海人民奮起反抗,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拋擲磚石,污染水源,堅壁清野。英軍得不到新鮮食物和清潔的飲用水,官兵中疫病流行,從7月到12月短短半年時間,總共4000人的占領軍中,患病的竟多達5000多人次,死亡448人。9月16日,正值秋天,英陸軍上尉安突德在定海城西北青嶺岙上測量地形,偷繪地圖,被定海鹽倉青嶺村村民包祖才發現。包祖才鳴鑼喊來鄉親,並同其弟包阿四等一起,將安突德活捉。鄉親們興高采烈,把安突德押送到清軍大營。這個俘虜成為以後中英談判的重要條件之一”。“定海城第二次被英軍侵占。不屈的舟山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前仆後繼,開展保家衛國的鬥爭。1842年6月7日,定海縣36岙的老百姓齊集神廟,訂立盟誓,發布了2000字長的《定海縣人民告白》,號召全體舟山人民行動起來,齊心抗擊英軍。各地民眾紛紛組成船勇、舵勇、槍勇、水勇,在城裡、在海上、在郊外,阻擊英軍,伺機殺敵。英國侵略軍士氣一天比一天低落,處境一天比一天被動,日子一天比一天難熬。最後,英軍又一次被迫退出定海”。(摘自葉辛散文《不屈的定海》)
這一抗擊英軍的行動,在時間、規模和戰績上,其實都超過了著名的“三元里”事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