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懷祥(清朝道光年間定海知縣)

姚懷祥(清朝道光年間定海知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姚懷祥(1783-1840),字斯征,號履堂。福建閩侯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起,歷任象山、龍游、嵊縣知縣。二十年五月調任定海知縣。鴉片戰爭中殉國身死,梵宮池邊立"姚公殉難處"石碑以紀。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姚懷祥
  • 字號:字斯征,號履堂
  • 出生時間:1783
  • 去世時間:1840
任職定海縣,歷史事件,為國捐軀,

任職定海縣

定海縣在舟山群島南部,乃滬浙門戶、戰略要地海縣
宋改吳越望海縣置,清改曰鎮海,即今浙江鎮海縣治。春秋越甬東地,唐置翁山縣,尋廢,明置定海沖,即舟山也,清初置定海縣,復升河北省廳,屬浙江,設定海鎮總兵駐此,民國仍改為縣,屬浙江會稽道,縣境有定海港,一名道頭號澳,為舟山南岸之惟一水道,清道光二十年,英人以焚毀鴉片之故,率軍艦陷定海,旋議休戰撤軍,二十一年,復以兵攻定海,總兵王錫朋鄭國鴻葛雲飛死之,及後和議成,以地還我,有不得割讓他國之約。

歷史事件

1839年6月,道光帝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州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230餘萬斤,舉世震撼,人民頌揚。1840年英國在美法兩國支持下發動侵華戰爭。六月初二日,英將懿律率艦四十餘艘轉而挑釁廈門亦被閩浙總督鄧廷楨率軍擊退,遂驅艦北上,趁浙江防務空虛,於1840年七月初四日攻入定海五奎山。英軍致書總兵張朝發(閩人)面談,張懼不敢往。姚懷祥“以昇平久,軍民不事兵甲,且勢危無援”說:“我為守土官,當示無畏!”乃攜游擊羅建功登艦,英將致書,限令半個時辰“將所屬海島堡台投獻”,姚懷祥嚴詞拒絕,怒斥英軍“何故侵我國領土?”勒令撤退,不得犯境。
電影《鴉片戰爭》里的姚懷祥電影《鴉片戰爭》里的姚懷祥
姚懷祥持書回衙立即部署抗英。初七日下午二時,英艦司令伯麥下令攻城。水師被英軍強大的炮火擊潰,水師總兵張朝發被英艦集中左股,當晚陣亡,水師潰散。姚懷祥與典史全福急率士民抗擊,並以土袋塞四門,決心與城同存亡。無奈軍力不足,寡不敵眾。在初八日凌晨英軍攻破東門後,姚懷祥知事不可為,且身又負傷,危急之際,姚懷祥“聲色不變”,脫下衣冠擲付屠者阿狗轉告家屬曰:“我不克保守茲土,死且有罪;汝輩,寇來勿貽我戚!”再脫下“身上夏布衫與所戴銅邊眼鏡”交給他的胞弟姚懷銓囑云:“此物到時,便吾盡節時也!”他的家眷及胞弟姚懷銓由幕客護送“從間道避”。城破,英軍步步進逼;因勢危無援,姚懷祥從容跳入梵宮畔之萬公潭自殺死節,時年僅58歲。典史全福持刀與英兵肉搏,砍死英兵一人後血灑海疆,壯烈犧牲。

為國捐軀

鴉片戰爭後,道光帝降旨褒揚恤典,對姚懷祥子弟“恩予世襲紳民”,為“雲騎尉三代”“恩騎尉世襲”。懷祥與全福褒稱為“定海雙忠”。懷祥次子寶訓扶柩回籍安葬於福州北門。定海土庶皆白衣哭送,並於萬公潭建碑紀念,王丕顯作記。紹興府知府徐榮鳩資“建祠之於(杭州)西湖吳山以祀”,附祀全福。其侄姚寶銘登道光乙巳(1845年)恩科進士,侄姚鐘瑞登光緒丁丑(1877年)進士,侄孫姚家琳民國三年法官資格、第一屆文官高等考試列甲班,出任甘肅毛目、鹽池、靜寧縣令、法官,並續其叔姚建齋所著《姚氏述先記》。姚懷祥對經學文學造詣頗深,著有《群經諸解》,已失。有詩文二十卷僅存一卷曰《履堂遺稿》。姚懷祥墓在福州北門外,今無考。鹹豐時,名士劉家謀有《過姚履堂墓》詩云:“海暴仍為患,傳峰始此州。獨能捐一死,猶是勵群侯。顏晉車還服,萇弘血已收。裹屍將馬革,何意屬儒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