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上自然村(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

官上自然村(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官上自然村,又名“關上”,屬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吊橋行政村,地處大別山南麓、鄂豫交界、倒水之北。舊屬黃安縣紫雲區。

官上灣,依山傍水,一條鄉村公路自東南繞灣而過,一條小溪順村東南而下,南眺沃野,東望豫村,西臨檀樹崗水庫,北通大別山腹地,山清水秀,田園層遞,民風淳樸,鳥語花香。

村民方姓,常居村灣者百餘人,外出從政、經商、定居者近百人,均為方氏(吊橋)俊齋公支系-朝四、朝九公後裔,有民謠“官上官下,金犁金耙”,村史悠久,底蘊深厚。該村主產水稻、花生、小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官上自然村
  • 外文名稱:Guang-shang
  • 別名:關上
  • 行政區類別:湖北省
  • 所屬地區:中國中南地區
  • 電話區號:0713
  • 郵政區碼:438403
  • 面積:2平方公里
  • 人口:110
  • 方言:鄂東北紅安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鄂J
村情介紹,村名由來,氏族文獻,革命烈士名錄,自然條件,農業經濟,教育文化,鄉風民俗,

村情介紹

官上自然村,又名“關上”,屬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吊橋行政村,系吊橋村四個自然村(當地亦稱“灣”或“塆”)之一(另三個自然村:王家窪、吊橋、葫蘆窪),地處大別山南麓、鄂豫交界、倒水之北。舊屬黃安縣紫雲區。
官上灣,依山傍水,一條鄉村公路自東南繞灣而過,一條小溪順村東南而下,南眺沃野,東望豫村,西臨檀樹崗水庫,北通大別山腹地,山清水秀,田園層遞,民風淳樸,鳥語花香。
村民方姓,常居村灣者百餘人,外出從政、經商、定居者近百人,均為方氏(吊橋)俊齋公支系-朝四、朝九公後裔,村史悠久,底蘊深厚。該村主產水稻、花生、小麥,其從政、經商者多有所成。

村名由來

先有吊橋城,後有官上灣。據方氏(吊橋)族譜記載,明初,大別山南麓、楚豫交界,有一隘口名雙山門(今亦稱山石門)。距離雙山門西十華里左右,有一村莊名“吊橋”,舊名“來莊”,是方氏六世祖、博學鴻儒方伯椿(字宗仁)先生隱居的地方。
此處建有亭台樓閣,蔚為壯觀。當朝太宰李文祥、戶部尚書王文恪、耿公府耿定向、太師楊文貞、賜進士梅國櫨、理學家溫陵卓吾子李贄、鴻儒學士靈皋先生等,都曾先後於此題聯作賦,讚譽有嘉。
雲其曰‘吊橋’者,瀹濠於門首中,砌石礅而缺中,置銅板於礄上,二門者汪聽、王旺宿獨腳門樓,朝夕伺橋。晝則放下通來往,夜則吊起防奸宄,公之防微杜漸甚密也。”後來,“正、旺二公富甲齊安,廣交善士,是以聲施兩京,而吊橋之名傳海宇”。
明朝萬曆年間,於“吊橋城”南一公里處,方氏八世祖方正、方旺(方望)兄弟,依山建了一座接待官廳,系官商名流往來接待處,稱之為“官上”。官商名流到“吊橋城”拜訪,長行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安頓休憩,禮儀接洽。方氏族譜記載:“此通衢驛路,京廣客商,四方游士所寓,騷人隱逸,文人居士所必至者也”。 民謠曰:“官上官下,金犁金耙”,流傳至今,足見當時方氏望族之氣派與富有。至今,官上村中仍留存有古建遺蹟。
另一種說法,此處所設接待官廳,當時亦是進入吊橋城的必經之關,族譜因而記載為“關上”(名詞,非動詞),現今當地之方言,把村名念作guea-hae,與當地方言ga-ha(崗上)同理,如有外地人問路“guang-shang”,當地很多老年人是不知道的,如問“guea-hae”則都知曉。

氏族文獻

公元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由關上(官上)方圻(字畿城
)公倡議,集方氏二、四、九房之人力財力,買其舊基,建方氏宗祠於吊橋,其規模宏偉可觀。後又於清乾隆、光緒年間,幾次修繕。公元1927年(民國十六年),光山、黃安邊界紅槍會械鬥,是年8月29日光山紅槍會將其燒毀。今日僅存石欄、古井兩眼,右側一眼仍清沏見底,一對大石鼓倒臥於舊基門口。浮雕“二龍戲珠”條石門額,架於濠塘之上為橋。凡方氏俊齋公後裔,每行至此,見物興思,無不感慨先祖創建之苦心。下為關上(官上)畿城公志《方氏吊橋祠堂序》。
《吊橋祠堂序》
----關上主人圻畿城志
康熙五十年辛卯,歲季秋,霜降之期,戶房長會於關上,議建祠也。圻舉卮謂眾曰:“宗支蕃衍,或有不孝不悌,無禮無義者,甚至骨肉參商,自相矛盾,皆由家法不整,所以馬失群而金躍冶也。爰立戶房長以振宗風,不建祠,上無以妥先靈,下無以懲後嗣。”又謂:祠堂當建於吊橋。
蓋“吊橋”者,前人開創之所,為後代不能忘者也,請為眾述其形勝哉。
按地,由雞公寨蜿蜒而來,路接光黃,界連楚豫,四周高聳,中土寬平,舊名“來莊”。我六世祖宗仁公卜居於此,父子祖孫審厥地勢,築垣鑿池,建樓穿井。其花磚砌地,鼓礎倚壁,與夫樓房室塹,題名鐫字,雅俗共賞,多是府君妙思,巧匠精製。若圍城數重,難窺其際。
由濠而東,有書室曰“桂花樓”,以庭栽桂樹名。其樹合抱有餘,香聞十里。樓壁有“肅艾蘧廬”四字,長男銑臨字猶存。階下有洞,悉卷棚橋也,傳雲飼魚之處,今猶可入。洞上臨濠有雉城,為際斯妻黃氏所毀,予不勝其嘆惜焉!其樓上下左右,石坎制度莫測,即此而他可想見矣。
名曰“吊橋”者,以鐵索系銅板於濠上,日則為出入之資,夜則為守備之舉。里人士女,艷其制度之精詳,每於燈節登樓玩景,儼然大會。凡至此者,恆目睹而情怡焉,或耳聞而心向焉。族子有他出及外居者,皆曰自“吊橋”來也。愚故曰:前人開創之所,為後代不能忘也。
斯時,眾有笑之者,曰:“建祠大事也,此則可矣。獨奈何:今日敗址頹垣,即昔日華堂廣廈也;今日之荒榛蔓草,即昔日之畫棟雕牆也;今日之南山優遊,騎牛背而吹笛者,又即昔之北窗幽雅,盼鴻飛而鼓琴者也。一望驚心,已不堪回首矣!”
建祠云乎哉?不知撫今追昔,曷有祖德宗功之思?!由昔念今,能無返本還原之望,倘因予言而建祠於其間,則山川猶是,氣象益新,又安見今之“吊橋”,不如昔之“吊橋”乎?!象形維肖,名其地曰“燕窩”;祀事孔明,致其誠於獺祭。於是,笑者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愚遂得與族眾共勷其事雲。----摘自《方氏(吊橋)宗譜》。

革命烈士名錄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封建腐敗,剝削壓迫,惡霸橫行,村民雖勤巴苦做,仍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熱天一身光,冷天無衣裳。一年忙到底,都為別人忙。”為當時村民生活之真實寫照。
1927年,黃麻起義,震動四鄉,官上青年紛紛加入到革命洪流之中,他們衝鋒陷陣,甘灑熱血,追求真理,視死如歸。血雨腥風之年代,這個小山村,僅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產就有13名,還有無名烈士和為正義而犧牲的鄉親。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永遠銘記革命烈士。官上灣13名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
方敬太,男,1903年生,中共黨員。1928年於楊李家參加農民自衛軍,1930年冬被編入紅四軍,1931年又被編為紅四方面軍,任營長。1936年隨軍進入甘肅,沿途在與西北“五馬”敵軍作戰中犧牲。
方忠誠,男,1907年生,中共黨員。1929年4月參加紅四軍三十團,在部隊醫院工作,任團部衛生隊隊長。1931年在攻打光山縣陡沙河(今河南新縣陡山河)西的大山寨戰鬥中犧牲。
方敬長,男,1907年生,中共黨員。1928年11月參加道委會,不久入黨,在道委會任經理處處長,1938年在黃安縣(今紅安縣,下同)七里坪天台山對敵作戰中犧牲。
方敬天,男,1911年5月生,1930年春在黃安縣檀樹崗參加紅四軍,當號兵。1931年7月在黃安縣龍潭寺與敵作戰中犧牲。
方敬武,男,1913年生,1928年參加農民自衛軍,1933年為紅二十五軍戰士,1933年冬在湖北麻城作戰時犧牲。
方敬忠,男,1913年生,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五軍,任軍醫,1930年在攻打河南光山新集(今河南新縣,下同)作戰中犧牲。
甘保應,男,1914年生,1931年參加當地少先隊,同年秋轉入紅四軍,在湖北黃安縣四姑墩(今大悟縣四姑鎮)作戰中犧牲。
方保水,男,1915年出生,1927年參加農民自衛軍,1929年在河南羅山對敵作戰中犧牲。
方保山,男,1915年生,1929年參加當地少先隊,1931年秋轉入紅四軍獨立十一師,1931年在河南羅山與敵作戰中犧牲。
方敬安,男,1915年生,中共黨員,1929年8月參加箭廠河紅軍總醫院工作,任副院長,後轉紅四軍醫院,1934年在湖北麻城五老山(五腦山)與敵作戰中犧牲。
方敬友,男,1923年4月生, 1940年8月參加新四軍游擊隊,同年在黃安縣城關兩道與日寇作戰中犧牲。
方正應,男,1925年生,1941年參加新四軍,戰士,1943年在湖北黃安縣龍潭寺與敵作戰中犧牲。
方應懷,男,1925年生,1943年3月參加秘密新四軍區大隊,1944年轉為縣大隊,任班長,同年9月在黃安縣二程“崔店”與日寇作戰中犧牲。
官上灣至今健在的革命前輩:方忠善,88歲,1947年參加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劉鄧大軍,團職幹部,轉業後在江蘇射陽工作,1976年回到故鄉紅安縣,任紅安電機廠廠長,1986年離休。

自然條件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5.7℃,最高氣溫為41.5℃,最低氣溫為-14.5℃。無霜期平均為236.4天;年均總日照為1998.8小時,占可照時數45%。年平降水量為1116.2毫米,夏季降雨量占年總雨量的一半,年平降雪日為8.3天,年平相對濕度77%,年平均風力3級。
地貌---地勢北高南低,由梯田、坡地、山峰組成,海拔高度一般為100-130米,坡度15-40°,為山區地形。
動物---主要家養動物有:豬、牛、羊、雞、鴨等。野生動物:野兔、山雞、秧雞、斑鳩、麻雀、喜鵲、白鷺、山鷹等。魚類品種有:草、鰱、鯉、鯽等,小水產常見的有:龜、鱉、黃鱔、泥鰍等。
植物---水生植物有蓮藕、菱、蒲草等。山林:馬尾松、水杉、泡桐、槐、楓樹、烏桕、板栗、油茶、茶樹、桂花樹等。藥材:金銀花、桔梗、野菊花、地鱉、蛇類等。官上灣前池塘埂,有百年香楓數棵,已被紅安縣林業局列為古樹保護目錄。

農業經濟

農業主產---水稻、花生、小麥是主產,也有種紅薯、棉花、油麻、黃豆、大麥、蕎麥、油茶的。
主要特產---該村主要有:花生、紅薯、茶葉、板栗、荊芥、珍珠花菜、黃花菜等。
基礎設施---該村建有自來水井,水、電直通到戶;村旁、村中道路基本硬化;村北臨檀樹崗水庫,建有排灌站。村西有一古井,常年涌流,清澈甘冽,冬暖夏涼。有一年大旱,禾苗枯萎,泥塘龜裂,遍地灰黃,唯見此村:梯田翠綠,秧顆旺盛,路人甚奇,可見其水源之充裕。

教育文化

官上灣歷來崇文重教,沐仁浴義。相傳,官上灣歷史上,有一位武舉人,在解決與鄰村糾紛中,不讓武鬥,比武講和,扁擔兩捺,圈繩作記,百步騎馬,射箭穿繩,自此鄉鄰嘆服,糾紛不再,鄰里和睦。解放前,該村敬重有知識有文化之人,有研習律法助人訴訟者,有飽讀詩書孜孜誨人者,有通文曉理主正族事者,其影響達四鄰八鄉。
解放後,該村辦過國小,村民重視培育子女。改革開放後,該村莊雖小,大學生漸多,對學有所成者,鄉親皆褒之。有人編了順口溜,贊曰:“依山傍水好風光,公務經商數官上。吃喝不愁真給力,家家勤勞糧滿倉。”
官上(盧文河畫2014年)官上(盧文河畫2014年)
2014年初,著名工筆畫家盧文河先生,欣然為官上灣作畫(如圖),詩詞名家、方氏宗親方應展先生為官上灣題詩。
方應展先生為官上題詩
(一)
白石圍牆翠柳中,
小池花影共玲瓏。
朝陽自在東山起,
照徹雄雞頂上紅。
(二)
官上東風關上來,
遠山金馬破雲開。
搖鞭若指家鄉路,
阡陌雞鳴夢底回。

鄉風民俗

【立嗣】有不育夫婦或無兒的寡婦鰥夫,立兄弟或他人的兒子為嗣子(也有極少數立孫的),承接宗祧,稱為“過繼”。
【建祠】新中國成立前,當地各宗族多建家祠,稱“某氏宗祠”,為族人供奉、祭祀祖先,議決族中事務,執行族規的場所。現在,祠堂更多則是氏族作為清明祭祀祖先之場所。
【修譜】新中國成立前,各氏族撰宗譜,名“某氏宗譜”,其中載本族源流、祠廟、土地、山林、塘堰,以及各戶人口情況。“續譜”一次,續排輩派,維護本族人倫秩序。新中國成立後,封建宗法制度逐漸淡無,族長、族規消失,族譜文獻仍繼之。
【玩燈】舊時,每年元宵,本族組織玩龍燈,敲鑼打鼓,踩高蹺,舞獅子,跑旱船,撒擔頭,祭神串村。現在,組織春節玩燈活動,大多打破姓氏界線,以村、灣為單位,共慶同樂。
【“秧毛大麥”】以往,村中遇有因夫妻不和造成女方死亡或危及男方生命的事件,有因鄰里糾紛導致死人的事件,有因干涉婚姻自由引起的事件。事發後,死者家屬、親朋以至一房一村的男女,結隊至對方家興師問罪,吃喝盤桓,毀物拆房。這種糾紛,當地稱之為“秧毛大麥”。新中國成立後,此類事件很少發生。
【“過七月半”】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左右,當地適逢農閒,各家各戶準備豐盛飯菜,約好並錯開日子,親朋好友相互宴請,走親串門,增進親情,休伏怡情,共享生活。
【“望亮”】每逢農曆三月三、四月九,當地氣候正適合亡骨之中“磷”的自燃、飄動,當地人以為“鬼亮”。有膽大者,趁夜黑人靜,上山觀望“鬼亮”,據迷信的說“鬼亮”出現的地方,與當年將要出現的亡靈有關,是亡靈先來探路的。現在,村民都不怎么迷信鬼神了。
【唱影子戲】就是唱皮影戲。遇有重大族務活動,或各家各戶有重大喜慶事項的,根據經濟條件,請當地皮影戲班來村唱戲,主人還要邀請親戚、朋友、鄉親一起觀看,共同分享喜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