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國遺址

宕昌國遺址

宕昌國遺址位於宕昌縣城西端,俗稱"舊城"。宕昌國古城呈長方形,長約120米,寬約60米,高約1.5至5米,最高處10米,最低處4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宕昌國遺址
  • 位於:宕昌縣城西端
  • 俗稱:舊城
  • 建立者:隴南羌人
首獲中原王朝冊封,風俗習慣,邦交策略,滅亡與民族融合,現代研究,
史料記載
這裡曾經是藏龍臥虎之地,這裡是真正屬於隴南羌人建立地方政權的所在地。據《甘肅省志》載,遷居隴南的西羌"參狼羌",其中一支因聚居宕昌而稱為宕昌羌。公元約400年,宕昌羌人酋長梁勤自立為王,始建了宕昌國。"有梁勒者,世為酋帥,得羌豪心,乃自稱王焉。"宕昌國古城為宕昌羌人所建,是羌人治國之中心。自羌人建立地方政權至今,古城已被歷史風雨沖洗剝蝕了一千五百多年,然而,城垣尚在,古風猶存。這是一個罕見的奇蹟,一個令後人肅然起敬的奇蹟。 據《魏書·宕昌國傳》記載:"宕昌國,在河南之東南,益州之西北,隴西之西,羌種也。其地自仇池以西(今西和縣西),東西千里,席水以南(即今甘谷南的籍水),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其國都根據魏大同六年(公元540年)繪製的《中國歷史地圖集》載,宕昌城在白龍江西北,岷江河畔,即今宕昌鎮舊城村。酈道元的《水經注》中稱"羌水(今宕昌境內岷江)東南流經宕昌城東"。這些資料都表明,歷史上確有宕昌國,宕昌國的國都就在現在的宕昌城關鎮舊城村。國城依山傍水而築,滔滔羌水擦城而過,南北二山似巨大的龍蛇奔騰起伏向東西方向伸去。古城東翼,一座突兀隆起的石崖橫在江心,把南北二山又連為一體,猶如天然構築的堤壩。相傳,這裡曾經是一泓浩瀚的湖泊,波涌連天,汪洋恣肆。只是到了後來,崖壩中間劈開一道深深的峽谷,羌水才得以衝出峽谷,向東奔瀉而去,浩瀚的湖泊也成了萬畝河灘。清光緒年間,山體滑坡,堵塞石峽,河灘又聚水成湖,長達五公里,數月漸退,幾乎淹沒了宕昌城。 這是一種自然天成的巧合。山是古城的屏障,峽是古城的天塹,江是古城的水廊。這裡是四河匯聚的交點。官鵝河自南山流來,向古城流去;大溝河從北溝流過在古城剎住;東邊又有紅河環繞,三道河水在古城腳下與咆哮的羌水相會,轟轟然構成古城的天然水榭。 宕昌國城就擁抱在水環山拱、金湯無犯的黃土高台上,是以守為攻的金鎖之地,深溝高壘的咽喉之峪。這是隴南僅存的一座晉代城垣。據《宕昌縣誌》記載,有南北兩門,底層是椽子幫築,屬漢代以前風格,上層用板築,是歷代補築,城內修有"城隍廟",並發現許多古代陶片,經專家簽證,屬州城堡。 面壁古城,諦聽遠古。

首獲中原王朝冊封

為了讓中原大國承認宕昌國,公元424年,世襲宕昌王梁彌忽派兒子梁彌黃到北魏,向太武帝拓跋燾請示承認王位,並建立從屬關係。太武帝為了邊疆的安寧,予以了承認,並派使者拜梁彌忽為宕昌王,賜兒子為甘松候,宕昌國正式被北朝政權所承認。國土大約包括今天臨潭、岷縣以南,天水西界和武都北界一帶,全國人口約有2萬餘戶,10萬餘人。

風俗習慣

居民多為西羌三苗部族的後裔,他們以自己的姓別為部落名字,每個小酋長都有地盤,互不干涉,風俗和當地的居民一樣,都修有房屋,房上用牛羊毛織成的氈覆蓋,身穿皮製衣和粗布衣,以牧養羊、牛、豬為食,民風純樸,有父子、伯叔、兄弟死者,以繼母、叔母及嫂、弟婦為妻。由於國無法令,不收徭賦,在有戰爭之時,才將財物聚集,平時,各乾其事,不相來往。因沒有文字,只有看草木的枯榮來記年歲。各家庭親戚三年聚會一次,以殺牛羊祭天。

邦交策略

在宕昌國建國的時期內,為維持其自己弱小國的生存,宕昌王以借當地盛產名貴中藥材之優勢,開展積極的外交政策,與南北朝及吐谷渾、仇池國保持了良好的外交關係。北孝文帝時期,吐谷渾國王發兵襲擊宕昌,孝文帝公開出面干預,對吐谷渾賜錦彩一百二十匹,並下令將所掠宕昌的人及牛羊送還。由此可見宕昌國與北朝關係之密切。魏高祖時,宕昌國上貢硃砂、雌黃、白石膽各100斤,高祖便封宕昌王梁彌機為征南大將軍,西校尉、梁益(漢中、四川)二州牧,河南公(黃河以南)、宕昌王。公元424年---566年的142年間,宕昌國與北魏來往45次,其中單獨朝貢14次,國王和王子親自赴京見魏王3次。除討好北魏外,對南朝也獻物受封贈。公元505年,宕昌國王梁彌博獻甘草、當歸,被封為都督河涼(蘭州、河西)兩州諸軍事、安西將軍、東羌校尉、河涼二州剌史、隴西公、宕昌王,佩以金章。並贈以《五經集注》、《論語》等書籍,傳播中華文明。在對吐谷渾、仇池國等國關係上,宕昌國都採取強時討好從屬,弱時攻打復仇的政策,與之長期並存。因為宕昌羌是一個英勇剽悍、能征善戰的民族,他們曾東征西遷,多次參加過大規模羌人起義,都被殘酷鎮壓。西晉末年,囿於一域之地的宕昌羌已經形成了一個大的部落集團。不圖擴張稱霸,只求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在兵刃廝殺的戰亂中保存自己的勢力,故奉行了一條"興內安外"的立國之策。對內,無徭賦,倡生息,只有征戰時才屯聚;對外,與南北朝廷結為友好,或稱臣,或朝拜,或進貢,以求蔭護。初向北魏稱臣,後受劉宋封銜,再後來又受封於南齊、南梁、西魏。國王頻頻朝京,並以特產納貢,或牲畜,或藥材,甚至給北周送去兩隻猛獸。這些國家利用宕昌羌守住這片疆土,以御吐谷渾東犯。 宕昌國雖為一域之國家,但羌族無文字,國王每次赴京朝貢,粗野魯莽,不知禮儀。高祖見後便曰:"宕昌王雖為邊方之主,乃不如中國(指北魏)的一吏"。這使宕昌王的受封大大降低,只賜以車騎、馬、錦彩等。

滅亡與民族融合

公元541年,宕昌國王梁仙定被羌族內部所殺,國內形成嚴重內亂,雖後被其弟繼承王位平息,但國內境況愈下。北朝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武帝因宕昌國,吐谷渾騷擾邊境,便派大將田弘率兵攻打宕昌,俘宕昌羌王,攻拔76寨,滅掉宕昌國,並改宕昌國為宕州,設定宕昌郡。滅國設郡,標誌著宕昌羌族人民結束了原始落後的歷史,走上了民族大融合之路,走向了統一的文明社會。自424年和北魏建立關係開始,宕昌羌族政權自被中原大國正式確認至此,共歷十二代國王,142年。此後,宕昌羌再未能建立政權,宕昌羌梁氏亦不見史籍,今更無聞。只有新城子藏族鄉和宕昌城關鎮官鵝溝藏族村還有宕昌古羌人的影子,但已屬融合後羌藏派系。周偉州《吐谷渾史》認為,西夏政權之梁太后即為宕昌羌後裔。關天墀《西夏稿》論證,梁太后及北國相梁乙埋掌握西夏政權有較長時間,形成了梁氏家庭對西夏的重大影響。

現代研究

宕昌文化泰斗張子敬在《宕昌憶古雜詠》詩中道:(一)梁氏彌機與彌黃,二百餘年割據強。至今古城山下路,行人猶自說梁王。(二)宕昌霸業久寂寥,梁王宮闕莽蕭蕭。二百餘年成底事,憑弔遺蹤亦惘然。 百年里興起的邊垂小國宕昌國,可以說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的建立雖為中原大國穩定邊疆、拒當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向中原大國不斷的朝貢中,向外界展示出了地方的特產,使宕昌的甘草、當歸在很早時期就被外人知道,被譽為"千年藥鄉"。中原大國也在不斷的封賞中,把中華文明(如《五經集注》、《論語》等書籍)傳到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為促進民族大融合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其在隴南、甚至甘肅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中華民族大融合、大統一的趨勢下,它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