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

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

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圖的母本系唐代韋偃的精品,是李公麟奉宋徽宗之旨而摹,表現了幸官馬夫牧放皇家良駟的壯觀,氣勢如虹的場景,共畫了1286匹馬和143個人,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全卷的氣勢由雄壯剛勁,轉化為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漸成疏鬆流暢,敷色精細而無華貴之氣,畫風清雅,淳樸溫潤,全卷構圖講究章法,疏密聚散變化有致,前半部擁塞、緊張,後半部疏散、鬆弛,富於節奏感,足見畫者功夫之深厚,展現我國古代人的風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韋偃牧放圖卷
  • 外文名:Lin Wei Yan shepherd diagram
  • 成圖年代:宋代
  •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作者:李公麟
  • 絹本:設色,縱:46.2cm ,橫:429.8cm
作者,簡介,繪畫愛好,臨韋偃牧放圖卷,概述,作品特點,細節賞析,世人評價,史料記載,黃庭堅評論,

作者

簡介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漢族,廬江郡舒州(今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鑑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痹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等。
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
宣和畫譜》說他畫的人物,“能分別狀貌,使人望而知其廊廟、館茶、山林、草野、閭閻、臧獲、台輿、皂隸,至於動作態度,顰伸俯仰,大小美惡,與夫東西南北之人。才分點劃,尊卑貴賤,鹹有區別,非若世俗畫工混為一律,貴賤妍醜,止以肥紅瘦黑分之。
他的繪畫才能,首先表現在他的題材的多樣性上。他擅長鞍馬、佛像、人物和山水。他在臨摹古人名跡中掌握了繪畫技法,而越出古人的技法。
李公麟擅長畫馬和人物。他畫的人物,據說能夠從外貌上區別出“廊廟館閣、山林草野、閭閻臧獲、台輿皂隸”等社會各階層人的特點,並能分別出地域和種族的具體特點,及動作表情的各種具體狀態。他畫“觀自在觀音”,不是按照一般流行的坐相,他說“自在在心,不在相”,不必限制於某一固定的坐相,而是另創一種他認為能表現出心情自在的坐相。李公麟畫陶潛的“歸去來辭”一詩把表現的重點放在正在思維中的神態上,不在一般化的描寫田園松菊等自然風物,而注重描繪“臨清流處”——發人深思的流水。

繪畫愛好

李公麟酷愛畫馬並具高超的白描繪畫技藝。
李公麟是北宋時期一位頗具影響的名士,其白描繪畫為當世第一。《宣和畫譜》第七卷在評論他的作品時贊曰:“(龍眠)尤工人物,能分別狀貌,使人望而知其為廊廟、館閣、山林、草野、閭閻、臧荻、占輿、皂隸。至於動作態度、顰伸俯仰、大小善惡、與夫東西南北之人才分點畫、尊卑貴賤、鹹有區別,非若世俗畫工混為一律。貴賤研醜止以肥紅瘦黑分之。大抵公麟以立意為先,布置緣飾為次,其成染哲精緻,俗工或可學焉,至率略簡易處,則終不近也。”蘇東坡稱“其神與萬物交,智與百工通”。清初大家孫承澤評李公麟:“自龍眠而後未有其匹,恐前世顧(愷之)、陸(探微)諸人亦所未及也。”而鄧椿在他的《畫繼》里說:“吳道玄畫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觀之,伯時既出,道玄(吳道子)詎容獨步。”因此,李公麟筆下“掃去粉黛、淡毫輕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畫,被後人稱為”天下絕藝矣”。在中國繪畫技法中,線描是最有特色的技法之一,而純用線條和濃淡墨色描繪實物的白描畫法,可以說是線描技法發展的最高、最純的階段。而李公麟正是在這藝術浪尖上的弄潮兒,他使白描技法成為後人學畫所遵從的樣板典範,“猶如群龍之首”千百年來代代相傳。

臨韋偃牧放圖卷

概述

臨韋偃牧放圖卷[2]為我們展現了皇家馬夫御馬的熱鬧景象,此卷充分展現了原作者集群馬成勢的藝術功力,圖中馬匹健碩,形態各異,側面展示出唐朝時期國力的強盛與民風的開放。
該卷右上角有作者篆書自題:“臣李公麟奉敕摹韋偃牧放圖。”本幅、後隔水都有清乾隆皇帝御題,拖尾有明太祖朱元璋跋,鈐有北宋“宣和中秘”、明“萬曆之璽”、清“蕉林藏書畫印”等近40方印璽。
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
石渠寶笈續編》、《石渠隨筆》、《庚子消夏記》等著錄。《臨韋偃牧放圖》的母本系唐代韋偃的精品,李公麟奉旨而摹,表現了圉官馬夫牧放皇家良駟的壯觀場景,共畫了1286匹馬和143人,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
這是一幅宋朝畫家李公麟奉旨臨摹唐朝畫家韋偃的作品。畫幅為長卷形式,從右自左展開。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廣闊的平原間,牧者驅趕著大群馬匹蜂擁而來,馬嘶人叫,熱鬧異常。畫面中段以後,馬群逐漸散開成組各自活動,有的低頭覓食,有的追逐嬉鬧,有的奔跑,有的就地翻滾,還有幾匹馬走向遠處的小河去飲水。眾多的馬匹姿態各異,生動自然。放馬的牧人,有的騎在馬上,有的穿戴較為整齊,有的則敞胸露懷赤足,在樹蔭里休息的牧人為契丹族,其中似乎還有等級的差別
西嶽降靈圖西嶽降靈圖

作品特點

整個構圖,前半部擁塞、緊湊,後半部疏散、鬆弛,富於節奏感。全圖共畫一百四十三人、馬一千二百86匹,可謂洋洋大觀。畫上的馬匹和人物均用墨線勾勒,線條挺拔有力,色澤較濃重,坡石墨色稍淡,略有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強了畫面的氣氛。構圖和筆墨的變化使得整個作品主次分明、生動活潑,避免了呆板、混亂和重複。如此龐大的構圖,若沒有長時間的經營和縝密的思運,即使是臨摹,也是難以完成的。

細節賞析

這幅畫表現了馬夫牧放皇家御馬的壯觀場景,畫面上共有1286匹馬和143個人,氣勢恢宏,充分展現了群馬成勢的壯觀場面和作者高超的繪畫藝術功力。
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
卷首為起勢,諸馬互不相讓,奮蹄向前,把觀者的視線引向前方。之後轉勢和合勢逐步進入悠揚閒雅的尾聲。那些先出廄的馬群經過一番激昂亢奮的奔騰後已疲憊不堪,有的怡然自得地斜臥在地上,有的三五成群地漸漸消失在壟壑溝坡里,星星點點,時隱時現。
畫面中段以後,一千多匹駿馬千姿百態,有的低頭覓食,有的追趕嬉鬧,有的狂歡奔跑,有的就地翻滾。一大批策馬的馬夫,浩浩蕩蕩地巡視牧場,場面莊嚴肅穆,氣勢逼人。並匯集了一大批策馬的圉官和朝臣,浩浩蕩蕩地巡視牧場,場面莊嚴肅穆,氣勢逼人,這是全卷的高潮。
此卷的後段逐步轉入悠揚閒靜的尾聲。那些先出廄的馬群經過一番激昂亢奮的奔騰後,已顯疲倦,怡然自得地斜臥在地上,遠近錯落,時隱時現。群馬千姿百態,無一雷同,極富生活氣息。畫風清勁雅潔,敷色精細而無華貴之氣,淳樸溫潤,十分優雅。
全卷的氣勢由雄壯剛勁轉化為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漸成疏鬆流暢,敷色精細而無華貴之氣,畫風清雅,淳樸溫潤,足見畫者功力之深厚。

世人評價

李公麟畫作時人評價甚高,宋徽宗曾贊他為當朝最重要畫家。擅長於考古,對於夏、商以來的銅器和印璽頗有研究,“聞一妙品,雖捐千金不惜。作為北宋文人畫家代表,其繪畫題材廣泛,尤精人馬,擅長白描,為後世所法。”存世作品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等。元符三年(1100年)病痹告老,隱居龍眠山,號“龍眠居士”,今有《五馬圖》、《宋李公麟免胄圖》等作品傳世。《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傳。被稱作“白描大師”。

史料記載

紹聖末,朝廷得玉璽,下禮部諸儒議。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雕法中絕。此真秦李斯所為不疑。”議由是定。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既歸老,肆意於龍眠山岩壑間。雅善畫,自作《山莊圖》,為世寶。傳寫人物尤精,識者以為顧愷之、張僧繇之亞。襟度超軼,名士交譽之。

黃庭堅評論

謂其風流不減古人,然因畫為累,放世但以藝傳雲。(《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李公磷傳》)書畫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