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圭臨流撫琴圖

宋夏圭臨流撫琴圖

《臨流撫琴圖》是宋代夏圭創作的扇面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夏圭臨流撫琴圖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者:夏圭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畫作類型:扇面畫
  • 規格:25.5X26厘米
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云:“山以水為血脈”、“山得水一活”,水是山的眼睛,關乎畫面的神采,最難畫活。宋代的山水畫中多以密緻的線條勾出水紋,如現存李唐的《江山小景圖》、馬遠的《水圖》等都是以工致的筆法畫出水紋。在這幅畫中,溪水則以簡練的線條勾勒,部分留白,盤曲掩映,時隱時現,難覓其蹤,表現出流水的清澈和流動感。夏圭是善於在繪畫中“用虛”的大師,在這幅畫中,他利用了留自來表現江山湖泊的遼闊深遠,雖未著一筆,卻能“無畫處皆成妙境”,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畫中的人物也很有特點,沒有過多地描繪細節,而是注重表現身體的動勢,筆簡而神全。撫琴者似在彈奏,讓人不禁聯想到琴聲的悠揚。
宋夏圭臨流撫琴圖
作為一個欣賞者,我們可能更多地關注的是畫面的內容和技法的運用,往往忽視了繪畫材料本身。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畫面的效果和氣氛的營造,一方面取決於畫家的精神境界和繪畫技巧,另一方面取決於繪畫的材料即媒材。唐、宋時期繪畫尚用絹,至明末,畫家皆用熟紙。夏圭此畫作於熟絹之上,絹本細膩的質地適於表現筆墨的流利勁健,他充分利用了絹的特性,筆勢縱橫生動。
元代莊肅的《畫繼補遺》中評價夏圭:“畫山水人物極俗惡。宋末世道凋喪,人心遷革,圭遂濫得時名,其實無可取,僅可知時代姓名而已。”此論可謂偏頗至極。夏圭的山水畫,用筆外露,非是缺點,而是其特點。夏文彥《圖繪寶鑑》稱讚夏圭說:“院人中畫山水,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也。”宋代繪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它來源於畫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並非是拋棄自然的筆墨遊戲。如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提到畫家對待繪畫用“敬”的態度“凡一景之畫,不以大小多少,必須注精以一之”、“必神與俱成之”、“必嚴重以肅之”、“必恪勤以周之”,不可“以輕心挑之”、“以慢心忽之”。夏圭正是以這種敬業的精神以及“心源”穎悟,在方寸之內,寫出如此之大氣象、大境界。
宋、元以後文人畫開始居於畫壇的主流地位,夏圭的山水畫不斷遭到文人畫家不公正的指責和排擠,雖偶有師法者,但已是落日餘暉,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然而被文人畫家“嗤之以鼻”的夏圭的山水畫卻跨越了國界,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繪畫,出現了周文、雪舟等一批繪畫大家,紛紛模仿夏圭的山水畫。

作品賞析

《臨流撫琴圖》是畫家夏圭創作的一幅作品,該圖是國家一級文物,圖中繪一高士臨流而坐,氣象蕭疏,意境深遠。
墨筆急掃之後,迅速以水筆接染,筆墨銜接自然,一氣呵成。由於墨與水的使用恰到好處,使得整幅畫面顏色透亮,一股清新之氣撲面而來。畫樹木,得其形而又取其勢,意筆寫出枝幹,偃仰屈曲,蒼健老硬,有蛟龍驚虬之勢;樹葉點染而成,疏密有致,虛實相生,濃淡相宜,看似不經意,實則慘澹經營。茅屋隱現於樹後,以墨筆勾出輪廓,再施以規則的點皴,極具裝飾意味。畫水有獨特之處。

作者簡介

夏圭(生卒年不詳),一作夏珪,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家,與李唐、劉松年、馬遠並稱“南宋四大家”。夏圭師法李唐,為南宋院體畫的代表,強調寫實,注重形象的刻畫。與馬遠的畫法相比,夏圭更善於用水。寧宗時任畫院待詔,賜金帶。善畫山水,屬水墨蒼勁一派,喜用禿筆,下筆凝重,繼承發展了李唐的大斧劈皴。取景簡練,常以半邊景物表現空間,與馬遠有異曲同工之妙,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