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元

宋向元(1905~1966年),字覺之,號壽軒,天津市人,1929年畢業於陳澤東創辦的天津私立中醫傳習所,後拜王躋庭、艾茂齋為師,1932年參加天津市中醫考試及格,嗣後即開業行醫。

基本介紹

  • 本名:宋向元
  • 字號:字覺之,號壽軒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時間:1905
  • 去世時間:1966
  • 主要成就:1960年編寫出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國醫學史》教材第一版
簡介,生平,學術思想,治史重考證,尊古求是,治學嚴謹,一絲不苟,倡導中醫學術革新,

簡介

1954年參加天津市中醫門診部(今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前身)工作,1957年調北京中醫學院,1966年9月1日去世。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醫藥》總編,天津市中醫門診部(今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前身)兒科主任,天津中醫教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天津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兼教務主任,天津中醫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史學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史學會委員,北京中醫學院醫史教研組組長,兒科教研組主任,主任醫師等職。

生平

宋氏酷愛祖國醫學史,博覽群書,對祖國醫學史進行深入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先後刊登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全國各中醫刊物和醫史雜誌上,三次編寫醫史講義,並於1960年編寫出版了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第一版《中國醫學史》教材。
宋氏為人耿直,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對中醫事業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具有遠見卓識的建議。臨床方脈,尤擅長兒科。
宋氏數10年在中醫教學醫療崗位上,做出了優異的成績,尤其在鑽研中國醫學史方面成就卓著,造詣甚深,是我國醫史學界一位有影響的專家。

學術思想

治史重考證,尊古求是

宋氏在研究醫學史中,強調要以“尊古求是”的態度對待祖國醫學,並將這四字刻章印在書籍和處方箋上,作為行動的準則。
他認為,“對於任何相沿已久的定案,只要它有可疑之處,就必須破除迷信,重新考慮一番”。基於這種信念,宋氏考證了大量古代文獻,論證發表了“王叔和生平事跡考”,“張仲景生平問題討論”,“岐伯是什麼”,“東漢以來方士與醫藥”,“宋元學派產生的原因”,“我國上古人們的疾病觀念初探”,“倉公傳與素問所引古代醫籍初探”等大量文章,現僅舉以下幾例說明。
1.“王叔和生平事跡考”一般人多認為王氏曾為“晉太醫令”。自從北宋林億等校定《脈經》之後,由於《新刊王氏脈經》的自序署結著“晉太醫令王叔和選”字樣,於是王叔和為“晉太醫令”之說,好象已成“定案”了。
宋氏認為,“從表面上看來,王氏曾為‘晉太醫令’與否,好象沒有什麼重要關係,但實際上,我們果真能把王氏生平事跡搞清楚的話,不但對評價王氏在醫學上的貢獻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古代醫學的發展真實情況的了解就會更明確一些。”“希望還他本來面目”。宋氏對王叔和生平事跡考證重點從“晉太醫令”問題入手,“首先對‘晉太醫令’的傳說說法給以翻案,並推斷王氏只是魏太醫令。據此,王氏編次《傷寒論》的年代也就不是三國兵火之後’,而是魏初”。
2.“張仲景生平問題討論”
宋氏在這一文中對張仲景的生卒年代,《傷寒雜病論》的著作時間,張仲景任長沙太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詳盡考證,提出了個人的不同見解:如宋氏考證張仲景生於漢恆帝建和二年(148)至元嘉二年(151)之間;卒於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至建安二十四年(219)之間這一點,至今仍為不少醫生論著所引用。
3.古代醫籍和上古人們疾病觀念方面的考證在“倉公傳與素問所引古代醫籍初探”一文中,宋氏提出淳于意的學術見解和《素問》是一致的,同時論證了淳于意時代的醫書內容大部分還保存在皇甫謐所看到的《素問》之中,這些考證與論述均為後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據。在“我國上古人們的疾病觀念初步探索”一文中,宋氏不僅從古代文獻中進行考證,而且翻閱了蘇聯醫史學家彼得羅天主編的《醫學史》及考古學家的研究報告,以“無恙”相問候語為線索,研究上古人們的疾病觀念,他認為“從醫學史的角度來看,遵從‘恙’的同音字及其概念的轉化等加以論證,認為‘無恙’這一問候語是反映我國上古的疾病觀念,這種樸素的疾病觀念是對‘醫源於巫’的論點一個有力的批判。”

治學嚴謹,一絲不苟

宋氏認為“研究醫史的目的,在於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並強調:“我們寫文章最好避免主觀,丟掉幻想”,“關於歷史只憑幻想來任意安排是唯心的態度。”
特別是對一些歪曲歷史的做法,毫不留情面,一針見血地給予批評。如在“評周著我國醫藥起源問題”一文中指出:“關於引書的問題,也值得一提。《內經》上所說的‘古之醫藥,祝由而已’……嚴格說來,這是錯誤的。應該寫作:《素問·移精變氣論》‘古主治病,唯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絕不能擅改原文,擅改原文,那就不是引書了。還有,引用《史記·倉公傳》,周寫作‘齊北官司空命婦病疝氣,灸其厥陰而愈。’他硬是把原文的‘即更為火齊湯以飲之,三日而疝氣苦即愈’給抹去,遮人眼目,不提‘火齊湯’,好來強調‘灸’的效能。——這樣不忠實的態度,實在難以令人容忍!”

倡導中醫學術革新

宋氏積極倡導中醫學術革新,早在50年代初就曾大書疾呼:“吾國廣大人民的健康是掌握在中醫的手中,而中醫的進步與否會直接影響全民的健康,這個問題極大,我們中醫同道所負的責任也極重!”“我們應該抱著一種犧牲精神,為真理服務,為人民服務,而不必去計較目前的利益。”“中醫改革的事業若由我們自己乾好,總比被迫著改革覺得心情上舒服些。”“從各方面來說,都是迫切需要改革的,我們應該有時代的覺悟,我們已經落後了,不必再遲疑了,守舊不變那就是等待末日的來臨。”
宋氏以為人民服務,提高中醫學術水平為宗旨,渴求中醫學術改革,並以實際行動在醫療、教學、藥物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建設性意見,雖然是建國初期的語言,但在當今醫學進步的時代中,其觀點和建議仍不失為“新”,對於我們中醫事業的發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將其改革的主張介紹如下:
1.醫療改革
宋氏早在50年代初,就提出醫療改革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才能促進中醫學術的發展。
(1)理論更新:宋氏認為:“中醫的治療技術具有很多的寶貴价值,但在中醫理論方面也有值得批判加以拋棄的東西。如果棄去落後的理論及種種迷信的意識,那么理論指導實踐,其治療技術一定要大大增強的,這樣對於廣大民眾的利益是無窮的。”
(2)學術爭鳴:宋氏提倡“活躍學術空氣,學術要民主,反對正統復古傾向”。他指出:“要允許發表不同的學術見解,大家必須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古人思想,敢於爭鳴,敢於同權威人士爭鳴,中醫學術本身就是一個發展的東西,如果評定學術以正統思想為標準,越古越好,《傷寒論》好,《內經》更好,正統的東西誰也不可非議,那中醫學術還有什麼發展呢?”
(3)書寫病歷:為改進中醫界業務技術,宋氏倡議大家要“學習寫病歷,應該不厭求詳地寫出真實而正確的記錄”,“為改進和加強我們的業務技術,保留一些比較切實的記錄,使中醫學術逐漸走上科學的大道,我們應該有一種表格,以便臨證套用,這對於促進中醫學術的改進,掌握患者的症狀作為診斷的主要依據,研究辨證提高療效是大有益處的。”
(4)科學實踐:宋氏主張中醫醫療要在科學實驗中得到提高,尤其推崇清代醫學家王清任的科學態度,如在“王清任先生一百二十年祭”一文中指出:“王清任是中國醫學革命的先鋒,他敢於憑藉實驗來糾正古人記載的錯誤,這是史無前例的。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崇拜一位偶像,而是認為在一百六十多年前,我國醫家居然有這種實驗精神、革命行為的人,確實值得我們學習的,我盼望今天的中醫同志們,一致起來繼續發揚王清任先生的精神,要從實驗中鍛鍊我們的醫療技術。”
2.中藥劑型改革
宋氏認為中藥劑型改革刻不容緩,這是人民的需要,時代的需要。曾於1954年1月在《新中醫藥雜誌》發表“中藥劑型的回顧與前瞻”一文,他指出:“就中藥劑型而言,過去雖然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勞動創造出來一些成就,但終由於舊社會的種種限制,得不到適當的發展,大部分的中藥依舊停滯在生藥原料的形態,一些炮製方法和丸散膏丹的製劑,也還是手工業的階段,再說這些炮製和製劑,又不完全合理,以致療效往往遭到損害”,“工人、農民服藥不方便,尤以服用湯劑更感到困難,這一切都迫切地要求中藥劑型的改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