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坤

宋佳坤

宋佳坤,女,漢族;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任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教授;

現為上海海洋大學特聘教授,海洋生物系統和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佳坤
  • 外文名:Jiakun Song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上海
  • 出生日期:1944年8月27日
  • 職業:特聘教授
  • 畢業院校: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
  • 主要成就:創立海洋生物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
    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客座研究

    美國先進科學協會榮譽會員
  • 職務:海洋生物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個人履歷,肩負著老一輩的使命,海洋生物系統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簡介,

個人履歷

1967年上海水產學院海水養殖專業五年本科畢業;
1970-1974年任福建省寧德地區水產局養殖生產技術負責人,領導並參與完成紫貽貝南移,對蝦及海馬人工養殖等一系列創新項目;
1974-1980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參加“廣西魚類志”,“南海諸島魚類志”(獲1981年部級技術改進成果一等獎),“中國動物志,鯔形目(包括魣形目和馬鮁目)和部分鱨科”,“中國魚類檢索”(獲1990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魚類圖譜”等野外標本採集,鑑定和寫作;
1980年9月,由朱元鼎院長和中科院動物所鄭作新教授推薦,考取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全額獎學金,由中科院自費公派留學。
1982年5月獲得動物學碩士學位 (M.S.);
1989年8月獲生物科學博士(Ph.D.),主修比較神經生物學和魚類學;
1987-1989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斯克律浦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92年榮獲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d Sciences, 簡稱 AAAS, 出刊物“Science”周刊)榮譽會員(Fellow of AAAS),為表彰在“腦神經個體與系統發育理論上的獨特見解和貢獻,以及在魚類側線與側線神經系統的新發現”;
1992年起,任職於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教授,美國史密森尼自然歷史博物館客座研究員。
1995年起,中科院北京動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97年起,上海水產大學兼職教授;
2006年起,上海水產大學特聘教授;
2007年11月,創立了國內第一所,國際上也屬前沿創舉的“上海水產大學海洋生物系統和神經科學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長。旨於為包括:進化與發生科學,海洋生物行為與生態環境的神經科學,以及現代生物工程與仿生科學等的學科提供一個可交叉的平台。並為該所揭幕邀請了世界15位著名專家成功召開“21世紀進化生物與魚類神經科學的進展與展望——魚類感覺、行為、進化與發育”研討會 (11/29-12/2/2007)。
宋佳坤教授長期從事魚類進化形態學與比較神經生物研究,在魚類腦、內耳、側線系統等結構和功能研究上取得重要成就。在近二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以首席研究員(PI)或銜研究員(Co-PI)多次獲得美國史密森尼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美國國家衛生研究基金會(NIH) 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等機構的研究經費。 應邀於美國和國內外其它大學以及國際會議作專題講演達22次,發表的專著和主要期刊論文21篇,發表文摘及專業會議報告17篇。2次受邀參加973香山科學會議,就“近海生態系統碳源匯特徵與生物碳匯擴增的科學途徑”、“海洋酸化:越來越酸的海洋、災害與效應預測”開展學術討論。

肩負著老一輩的使命

“上海海洋大學特聘教授”、“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系統和神經科學研究所創始人”、“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教授”,說起宋佳坤教授,短短几個頭銜,遠不足以概括幾十年來她在魚類生物研究領域所做出的貢獻。  她是衷情魚類研究的賽艇女隊隊長。1962年,宋佳坤進入上海水產學院,主修海水養殖。來自體校的她是一名活躍積極的學生。“我當時是學校賽艇隊女隊的隊長,男隊的隊長是後來的周應祺校長,那時候我們賽艇隊可是全上海都數一數二的運動隊呢。”說起清澀歲月那段美好的時光,宋老師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與自豪的笑容。“那時候學校雖然只有1000多名學生,規模並不大,可是每個學生基本上都多才多藝,我們的課餘生活非常豐富。”充實而愉快的5年大學生活後,1967年畢業時,宋佳坤順應時代浪潮,遠赴位於福建的解放軍農場接受“再教育”。
離開農場之後,宋佳坤並沒有回上海,而是進入了福建省寧德地區水產局做回了老本行,在局裡擔任養殖生產技術負責人,領導並參與完成了紫貽貝南移,對蝦及海馬人工養殖等一系列創新項目。1974年底,她又前往中國科學院北京動物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在該所魚類學前輩鄭葆珊先生指導下參加的“廣西魚類志”、“南海諸島魚類志”獲得1981年部級技術改進成果一等獎;“中國魚類檢索”獲得1990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特別是對我國的鯔形目魚類的側線和頭骨特徵,有獨特的研究成果。
宋佳坤的這些努力,一直有一雙眼睛在背後默默地關注著她,他就是宋老曾經的老師、時任上海水產學院院長的朱元鼎教授。當朱院長得知他曾就讀過的美國密執安大學為鼓勵亞洲女性求學特設了全額獎學金時,便極力鼓勵在專業上頗具潛質且已漸漸嶄露頭角的宋佳坤報考。1980年9月,拿著密執安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宋佳坤踏上了美利堅的土地。
剛到美國的時候,由於是全英文授課,“我就只好下課的時候問同學借筆記來一頁頁抄,因為生活費有限,連複印都不捨得。抄好以後回家再自己慢慢琢磨慢慢看,在美國沒日沒夜的苦學,讓我重新認識到自學能力多么重要。”
美國的學習對宋佳坤來說就好像背水一戰,只能勇往直前,沒有退路。“當時朱院長常常從國內給我寫信,像一位慈祥的長者一樣,他非常關心我在美國的學習和生活。正是朱老不斷給予的鼓勵與關懷,讓我即使在學習最困難、最灰心的時候都沒有放棄,因為我覺得我的身上肩負著老一輩魚類研究者們的使命,我一定要把專業學好,才不辱使命,才對得起他們給予的我厚重的期望。”
宋老的身邊至今仍保留著當時朱元鼎院長寄往大洋彼岸的信件,那微微泛黃的信紙上一句句問候,一個個因為年紀大了視力欠佳而寫得特別大的字,對於當時的宋佳坤來說,其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信件本身,更多的是一種鞭策,一種激勵,一種不管有多大困難都依舊繼續下去的信念。
反哺母校1997年,出於對祖國多年來的記掛,宋佳坤受母校之邀重新回到了上海海洋大學的校園,擔任兼職教授。2006年,被聘為特聘教授,並在母校95周年華誕之既向母校獻禮,創立了國內第一所、國際上也屬前沿創舉的上海水產大學海洋生物系統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為進化與發生科學、海洋生物行為與生態環境的神經科學以及現代生物工程與仿生物學等的學科提供一個可交叉研究平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研究所的創立,對於上海海洋大學來說可謂是一個福音。它創造了一個打破院校系界限的學科交流、合作的平台,提供了一個真正開放式、共享國外引進和國產的先進儀器設備、科研技術和人員的場所。加強基礎理論的研究,引進和創建新興領域、發展當前我國各海洋大學及上海各綜合性大學都缺門的學科,為學校從專業性大學轉型為綜合性科研教學增加了基礎實力。宋佳坤說,起步階段,研究所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進化和發生髮育及生物多樣性,包括魚類、鯨類在內,從微生物、藻類、無脊椎到脊椎動物的一切海洋生物等等。
宋佳坤
“日本天皇是我的冬粉”
在美國修得碩士學位後,出於對魚類進一步研究的渴望以及“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鑽研精神,宋佳坤攻讀博士時,選擇了比較神經生物學和魚類學。1992年進入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斯克律浦海洋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後又因為腦神經個體與系統發育理論上的獨特見解和貢獻,以及在魚類側線與側線神經系統的新發現,獲得美國先進科學協會榮譽會員(Fellow of AAAS)這一終身榮譽稱號。
對側線神經系統方面的新發現,宋佳坤很自豪。在她的電腦中存有幾張日本天皇觀摩她研究時的照片,說起日本天皇對她研究成果的欣賞,宋佳坤指著照片風趣地說:“日本天皇其實是我的冬粉呢!”她的臉上滿是對所從事的專業的熱愛以及對目前事業安排的滿足。
宋佳坤與日本天皇宋佳坤與日本天皇
出於幾十年來存於心底的那份對於魚類研究強烈的興趣和使命感,以及出色的科研能力,宋佳坤的步伐始終堅定地走在魚類研究的領域內。她把在美國的家安在了首都華盛頓附近,“這樣我就可以充分利用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史密斯研究院與馬里蘭大學這兩個單位魚類標本收藏和神經生物實驗室方面各自的優勢,避開很多行政和人事的負擔,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科研事業中。”宋佳坤表示,“當有了更加豐厚的知識積累時,我會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母校的教學研究中。”

海洋生物系統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簡介

海洋生物系統和神經科學研究所海洋生物系統和神經科學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系統和神經科學研究所是在上海水產大學更名上海海洋大學的背景下成立的,旨在發展套用科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基礎理論研究,建成一個開放式多學科交叉的平台,本研究所由美國馬里蘭大學宋佳坤教授於2007年11月創立。
本所主要以多種魚類為研究對象,套用形態解剖、電生理和分子生物學等多種技術,對魚類的特殊感覺器官的形態結構、功能、進化發育和再生,以及對環境生態的適應機制進行深入研究,進而為它們在仿生學和各不同套用領域,有機的提供理論基礎。從而開闢一條嶄新的基礎理論與套用科學“一對一”的直接合作通道。
首任所長宋佳坤教授於1967年畢業上海水產學院海水養殖專業;1980年9月,由朱元鼎院長和中科院動物所鄭作新教授推薦,考取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全額獎學金,由中科院自費公派留學,主修比較神經生物學和魚類學。宋佳坤教授長期從事魚類進化形態學與比較神經生物學研究,為表彰在“腦神經個體與系統發育理論上的獨特見解和貢獻,以及在魚類側線與側線神經系統的新發現”於1992年榮獲美國先進科學協會(AAAS)的榮譽會員。
該團隊目前擁有教師6名,其中教授2人,講師3人,工程師1人,是一支以中青年和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為主的創新型團隊;擁有研究生1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自成立起,與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家多所大學和研究所建立較廣泛的科研合作和人員交流。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邀請德國波恩大學電生理技術人員協助建立電生理實驗室;2011年建成魚類ABR實驗室。
研討會論文集《Integrative Zoology》特刊研討會論文集《Integrative Zoology》特刊
一、實驗室團隊成員
教師
宋佳坤 教授(所長)
嚴繼舟 教授
范純新 講師 王曉傑 講師 張旭光 講師 郭弘藝 工程師
研究生
2007級:宋麗姿 宋煒 張倩 趙爽
2008級:孫媛媛 張旭光
2009級:何慧慧 王學龍 張昊
2010級:林昱 李超 呂凱倫 孫冬婕 周婷婷 鄒莎 鄭偉
2011級:劉鑫 韋璐
2012級:劉娜 謝偉 於世亮 張博 張慧 張穎
2013級:唐智嬌 楊欽 楊全威
2014級:葛玲玲 宋露露 聞文 杜新路
2015級:麥楊娟 景新星 戴艷岑
2016級:郭會萍 李文玲 程夢楠
二、研究所課題
1、海藻場生境中魚類資源和物種多樣性養護機制研究,為973前期項目“農業重大病、蟲害防治機制的基礎
研究”子課題之一。
2、魚類電感受與機械感受系統的發生、發育和進化的研究,上海市科委地方高校能力建設。
3、魨形目魚類應激行為的神經機理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4、HDAC1在斑馬魚神經丘毛細胞再生中調控機制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5、CO2加富酸化對海水青鱂魚逃跑行為的神經生理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三、專利
1、2009 (2 0213672.5) 一種室內鱘魚攝食感覺去除的實驗裝置
2、2010 (1 0191188.4) 一種河豚脹氣標本的製作方法及其套用
3、2012 (2 0640239.1) 一種新型的魚卵孵化器
4、2012 (2 0733226.9) 一種溫度可控型TS-3D搖床
5、2013 (2 0027902.5) 一種防護滅菌口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