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郁姓

安福郁姓

安福郁姓,百家姓郁姓一支。授姓姬周,奉始祖為魯相郁貢。至漢時,郁貢有裔孫叫郁啟,仕漢為員郎,留居金陵(南京)白下橋。至南唐,白下橋郁氏分為南、中、北支。南支郁氏,遷於浙江。中支仍留於金陵。北支遷於安福。安福郁氏尊郁方為1世祖。祖居安福縣城南門鐵冶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福郁姓
  • 百家姓:郁姓
  • 授姓於:姬姓
  • 始祖:郁貢
  • 世祖:郁方
  • 脈延:安福
簡介,由來,歷史記載,安福郁氏譜規,補充郁氏資料,小注,

簡介

郁氏本姬姓。周初分封諸侯,郁氏始祖封於虞國(今山西平陸東北),仲子在郁閭城奉祀泰伯,其子孫便以居地“郁”為姓。

由來

春秋戰國時,郁氏在北方繁衍發達。春秋末年,黎陽人(今河南濬縣東北)郁貢,為魯國相國(宰相),這是郁氏有據可考的始祖。至漢時,郁貢有裔孫叫郁啟,仕漢為員郎,留居金陵(南京)白下橋。至南唐,白下橋郁氏分為南.中.北支。南支郁氏,遷於浙江。中支仍留於金陵。安福郁氏系北支。
明永樂年間,戶部尚書郁新曾為安福郁氏所撰寫的《郁氏譜引》中寫道:“(安福郁氏)與予白下橋,實同宗派”。明永樂三年(1405)解縉在《尚書郁公神道碑銘》中說:“(郁新)公本蘇州吳縣人,曾祖仲和,祖瑜,父德,字銘本,母某氏。祖父於洪武元年遷鳳陽,公隨而家焉。”可知郁新祖籍南京白下橋,分徙於吳縣,後隨祖.父遷居鳳陽,歸葬於鳳陽,與安福郁氏同宗。
南唐時,郁方(南京白下橋人)為徐知誥(即南唐開國皇帝李弁)幕官,即參贊軍務的軍師之類的官員,以功升任吉州刺史。致仕後,隱居于吉州城南,郁方生二子:郁海.郁河。郁河隨母洪氏回歸金陵白下橋香花坊故里。長子郁海,字深甫,由吉州城南徙居安福縣城南門鐵冶巷。安福郁氏尊郁方為1世祖。
郁氏居縣城鐵冶巷,至4世郁紋,字章叔,又從鐵冶巷遷居縣城西門外的南田。南田郁氏住了二代,6世郁成功,字彥遠,徙居茶陵陸家;郁成章,字彥達(1116----1158),生郁大中.郁大有二子,兄弟於1195年從南田遷徙安福西鄉洋溪。郁大中,字子立(1136---1220),徙洋溪二十一都,為洋溪郁氏上三團基祖。郁大有,字子元(1148----1209),徙洋溪二十都,為洋溪郁氏下三團基祖。至清朝初年,洋溪上三團郁氏為民籍,下三團為軍籍。

歷史記載

按《安福郁氏流源圖》載,下三團基祖郁大有 ,傳至13世郁子溫,郁子謙兄弟,分支為兩房。
郁子溫,字鐘厚,號即之,明洪武壬申(1392)謫戎從軍,在南京,投水自盡。其16世裔孫郁邦仁,遷下坪;郁思侃,遷牌坊;郁思僖,遷瀝江;郁廷珂,遷布魯下路。
郁子謙諱光,明明洪武間任萬石長,因地方拖欠賦稅,被發放甘肅充軍19年才回家,生郁淑亨。郁淑亨生了5個兒子。長子郁健本居嶺背。次子郁健德居水尾。三子郁健立居湖邊。四子郁健和居章溪。五子郁健理生三子,長子郁廷善居橫衝,其後人又從橫衝遷南邊.萍鄉衫木灣,繼又有後人從萍鄉回徙洋溪新莊.倉沖.鐘家源.水口等地;郁健理的次子郁廷范無傳;三子郁廷英居莊屋。
洋溪郁氏上三團基祖郁大中,傳至10世郁士明(1230----1295),字景昭,號梅?,生郁一初,郁大初二子,大初之後5世失傳。郁梅yie還生一女,贅趙由謹,為洋溪趙氏始祖母。郁梅?為南宋安福富翁,人稱“郁十萬”。其長子郁一初,生郁文遠。郁文遠生郁伯川.郁子復兄弟,分為兩房。郁子復開基店背,其後裔又從店背分徙黃檀樹下(本人現居住地).企背.下怖.大坪.磚屋.嚴湖.安屋裡.毛壩.永順等地。郁伯川開基砰塘,其後裔16世郁達經遷合村;郁宏達遷九路沖;郁達觀遷嘉山,郁達廣遷合村西房及荒坪。
至2002年,安福郁氏遷湖南張家界.桑植.永順(郁太華所在地)等地的後裔達700多人;江西萍鄉達300多人。還有四川犍為.井研,貴州玉屏等地人口未能統計。
全縣有二十餘郁氏村落,除縣城四十餘戶,其餘均分布在洋溪各處,共有六百八十幾戶,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安福郁氏2850餘人,列全縣姓氏第23位,2002年統計人口2870餘人。全縣有登記的族譜有五本,
《郁氏上團民房族譜》1917年修 洋溪窯家加山
〈郁氏謙公族譜〉1941年修 洋溪店背
〈郁謙公族譜〉 洋溪牌頭
《郁氏上團民房族譜》 洋溪牌頭下路
〈萍邑郁氏族譜〉 洋溪合村
安福郁氏遷湖南永順字派 和光步國,大德傳家。人文蔚啟,世代榮華。
洋溪郁氏總祠對聯 東魯宰相家;南唐刺史第。
《安福郁氏上團民房族譜》領譜字號 修宗譜,分支房,辨長幼,重倫常,循禮讓,尚謙光,遵先訓,望後昌,改民國,選賢良,出英傑,振黎陽。
安福郁氏譜碟 安福郁氏上團民房族譜,初修於宋乾道年間,主修郁明禮。二修於明永樂二年(1404),主修郁叔彥,戶部尚書郁新序。三修於明成化丙申(1476),主修郁志鋼,郁鍵理,翰林侍讀學士,本邑吳節序。四修於清雍正乙卯(1735),為上三團民房族譜,縣令張崇朴,縣儒學教諭滏修序。五修於清道光二十年(1804),郁彝齋序。六修於清鹹豐已未年(1859),為上三團民房族譜。七修於民國丁已年(1917),亦為上三團民房族譜,郁德潤序,現存(每部譜13本)。八修於1998年,為《郁氏溫公族譜》(列印本)。安福郁氏下三團有1941年所修《謙公郁氏族譜》共8本,現在還有存庫。

安福郁氏譜規

敬祖宗 人之有身,皆祖宗所傳之身也。有祖宗,而不知敬,是忘其祖者矣。夫所謂敬祖者,惟在建祠宇,以妥之;興祭會,已祀之。務宜竭力培養,求為長遠之計。慎毋恃強,而吞食祠費;毋敗行,而玷辱先人。如是,則祖宗安,而子孫自受其福矣。
敦孝弟 人倫萬事,根本孝友。人生大節,門內乖張,則根本已壞,大節先虧,任爾富貴顯榮,終是不可為人。所以昔人垂訓,開端便說孝悌。乃有一等人田產錢財,看得極重,父母弟兄,看得極輕。不知罔極之恩,碎身莫報。手足之親,千金難買。今與眾約,各宜猛力敬愛敬友恭之實,倘有不孝,不悌者,送祠懲責。
和宗族 宗族之間,和睦為尚,雖非同父同母所生,實同一祖一脈而來。縱族眾人繁,不無智愚貧福之別,而親愛相同,總無厚薄等殺之殊。勿見富貴,而生忮求;勿見貧賤,而生驕傲。尊卑有序,長幼有倫,乃為一門大和耳。
睦鄉黨 比閭之地,多系姻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者也。威力不可恃,智巧不可逞。勿因私仇,使人父子不和;勿因私利,使人兄弟不睦。須排紛解難,不可背地生唆。須濟急扶危,不可誇功自逞。吾族等,果能如此,不惟鄉里和,而且陰?多矣。子孫勉之。
重教讀 從來父子間,不責善。故古者易子而教之。教之者,必匡直輔翼,乃能有成。子輿氏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雖利鈍,出於子弟之質,而成敗。實關父兄之教。毋以貧乏,而輟詩書,毋以頑鈍,而廢教讀。”此其道,惟父兄有專責焉耳。
勤耕稼 嘗思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顧食由於耕田而得。田不耕,則食無所出。夫耕田之法,必勉力為上。農胼手胝足,早出晏歸,勿致違時,勿自偷安。度一年耕,而有三年之食。盈止之象於斯可慶。富足之後,禮義乃興也。
崇儉樸 奢侈為敗,家之由儉。朴乃保身之本。倘不崇儉,將祖宗數世積之而不足,子孫一旦敗之,而有餘誠可惜也。吾族好勝之心甚多,而奢侈之風難免。嗣是冠婚喪祭,衣服飲食,總宜量入為出,無以貧而效富,毋以寡而為多,則撙節久,而豐裕,自可致焉。
慎交遊 朋友為五倫之一。彼此相投,原不在聲氣之末。詩書與共,實有益於身心。善相勸,過相規,其誼然也,要其中有善有惡,不可不辨,使遠善而近惡,不惟無他山之助,抑且有比匪之傷。語曰:“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良有以也。後代子孫,庶其慎之。
端心術 心術為平生受用之本。心術正,則行為自善,心術不正,則所為皆惡,毋懷嫉妒。毋肆凶奸,毋行詭詐,毋弄刀筆。一切損人利己,刻薄寡恩之事,並宜戒之。
積陰德 陰德非以望報也,然存心向善於人,必有所濟。所積既多,其報自厚。蓋福善禍淫,天理昭彰。此天地鬼神之常理,豈渺茫哉?昔竇禹鈞種德,而五子聯芳。司馬溫公曰:“積德於冥冥之中,可令子孫長享此。”皆實語實事。若行善事,而欲人稱之,是求名也。豈陰?之謂乎?

補充郁氏資料

郁氏本姬姓。周初分封諸侯,郁氏始祖封於虞國(今山西平陸東北),仲子在郁閭城奉祀泰伯,其子孫便以居地“郁”為姓。
春秋戰國時,郁氏在北方繁衍發達。春秋末年,黎陽人(今河南濬縣東北)郁貢,為魯國相國(宰相),這是郁氏有據可考的始祖。至漢時,郁貢有裔孫叫郁啟,仕漢為員郎,留居金陵(南京)白下橋。至南唐,白下橋郁氏分為南、中、北支。南支郁氏,遷於浙江。中支郁氏,仍留居金陵。江西省安福縣郁氏系北支。 南唐時,郁方(南京白下橋人)為徐知誥(即南唐開國皇帝李昪)幕官,即參贊軍務的軍師之類 官員,以功升任吉州刺史。致仕後,隱居于吉州城南(現江西吉安)。郁方生二子:郁海、郁河。郁河隨母洪氏回歸金陵白下橋香花坊故里。長子郁海,字深甫。由吉州城南徙居安福縣城南門鐵冶巷。安福郁氏尊郁方為1世祖.
湖南張家界、桑植、永順等地的郁氏錢是方公之後,從江西省安福遷徙而來,湘西郁氏自江西來湘為乾隆壬寅47年(1782),歷時二百餘年,後裔達1000多人;已發至31-34世;安福郁氏遷湖南永順字派(27世至42世):和光步國,大德傳家;人文蔚啟,世代榮華。
郁氏授姓姬周,奉始祖為魯相郁貢。
郁祖節度使綿公,在宋室南度時扈駕入浙,後隱居餘杭,歷數傳至名笙公;名笙公於元明易代之際,與其昆季由余杭遷往蕭山郁家山聚居繁衍至今。
郁家山郁族數傳至第4世,其中之一支郁義安公,攜妻小到富陽經商,後安家在富陽城滿舟弄;至民國三十六年(1897),蕭山郁家山第四次重修家譜時,通知富陽郁家重新接根(宗)續譜,郁母派二子郁養吾親往,郁達夫三兄弟才得以入譜(達夫譜名蔭生),時已至二十世。

小注

①以上世系脈延,乃據一份近年發現的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蕭山郁家山的《蕭邑郁氏宗譜》的記載節錄。
②從第四世郁義安公到二十世郁達夫這一代,郁氏富陽支脈已綿延數百年。且經歷了發跡至洪揚後的衰落,期間,富陽之郁氏也曾有過外遷史。
③因《蕭邑郁氏宗譜》從第五世至十三世記載較為簡要,故從略;第十三世後另以表記述,其中十四世大鵬公一支,在富陽春建下高村至今仍有後裔繁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