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孔廟

安福孔廟

安福孔廟,位於江西省安福縣,至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是江西省惟一保存較完整的孔廟。安福孔廟是江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既稱它孔廟,又叫它“學宮”,因為它既是祭祀孔子及名儒先賢的場所,又是該縣歷代官學之所在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福孔廟
  • 地理位置:江西省安福縣
  • 又名:學宮
  • 建立時間:公元1010年
歷史沿革,建築特色,傳說,

歷史沿革

安福孔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四年(公元1010年)。只過了100多年,新縣令認為此孔廟規模太小,格局也不大規範,故在南宋紹興十三年拆了重建。元軍南侵時進攻安福,孔廟毀於兵火。到了明代,皇帝欽定了天下孔廟統一建築格式,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知縣余夔便按照朝廷統一的格式再建。明、清期間雖進行了幾次大修,其主體建築仍保持了明朝的規制。2012年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安福孔廟榜上有名,安福孔廟由省保單位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安福孔廟占地10餘畝,主要建築物均以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它利用層迭推進的門闕、津橋、院落豐富空間的變化,藉以突出尊崇孔子的主題。大成門與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占地面積3000餘平方米。歇山重檐,琉瓦飛甍,展翅欲飛。大成殿高14米,寬25米,採用台梁框架結構,台基拱柱,橫樑穿方,8根合抱楠木大柱頂天立地支撐大屋架,木雕奇獸,梁枋彩畫,紅柱金匾,歷代楹聯,顯得莊重堂皇。殿外迴廊54根八角型紅石礎柱,猶如挺立著54位威武的衛士。其中大成門和大成殿正中的兩對紅石柱,直徑60厘米,通體鏤空浮雕纏雲滾龍、一鱗一爪,栩栩如生,其神其勢,呼之欲出,使大殿更顯莊嚴。 時逢盛世,古建築煥發生機。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海內外安福人捐資修繕孔廟。經過5年多的努力,一座仍然保持明代風格的安福孔廟再現昔日的風采,並利用修繕好的分賢、名宦二祠及兩廡的場地,創辦了安福縣博物館,系統地介紹安福古縣2000多年來的歷史和文化。
安福孔廟是根據明清兩代皇帝欽定的天下孔廟樣式建造的,又結合了南方園林建設的特點。現存主體建築有靈星門遺址、下馬碑、泮池、圓橋、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東廡、西廡、露台、大成殿、石雕陳列館等。主要建築分三進貫穿於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利用層層推進的門闕、津橋、院落來豐富空間的變化;以柱廊回折來體現殿堂的幽深肅穆;以雙層出閣的屋頂和龍首飛翹的檐角來襯托門殿的莊重雄偉。那青石砌築的露台;清爽耀目的筒瓦;整齊劃一的窗欞格扇……晨鐘暮鼓聲、香火繚繞霧,置身其中,仿佛走進了久遠的古代文明世界。
從靈星門遺址兩個石鼓中央穿行至鵝卵石鋪成的道口,一塊禁碑直面來客:“文武官員於此住轎下馬”。順著石道直通圓橋,圓橋為三拱石橋,連線泮池上的南北入口通道。泮池是孔廟特有的建築,傳說為孔子洗墨而設定。古代童生考中秀才便稱為“入泮”。
過圓橋經過一條筆直的卵石道,便可走進大成門。孟子曾評價孔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大成門由此而得名。大成門氣勢恢宏,十根碩大石柱高高聳立,石柱上的斗拱托起粗大的梁架。中間兩根鏤孔飛鳳盤龍柱,一鳳一龍架雲海波濤騰空而起,栩栩如生。被有關專家譽為“國寶”。大成門前後有廳,廳堂兩側為鄉賢祠和名宦祠,古時用來紀念愛民官吏和本地突出人傑。

傳說

江西古稱“豫章”,因盛產香樟樹而得名。唐代張守義說:“章,今之樟也”。贛西安福縣,是江西樟樹的主產地,人稱“樟鄉”。樟樹在安福老表眼中,成了救苦救難的更生女神,成了保佑地方人畜平安的“風龍神木”。即使灶膛里沒柴做飯,老表們也不會到古樟樹上劈枝打椏。安福縣嚴田鎮王家堂的一棵漢樟已有2000年歷史,主幹胸圍21.5米,高29米,點地3畝多,在離地1.38米處,分8股大枝,根底部雖然有腐洞,但依然枝繁葉茂。經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樹木專家實地測量考證,認為是現在已知的全國古樟王。 安福東山文塔,位於縣城東隅。《江西年鑑》云:“三國魯肅建,在城內東門,薜蘿四市,矗立凌霄”。今塔是宋宣和年間(1119—1127),在頹廢的東山佛塔基礎上加建的。安福歷史上崇文重教,名人輩出,故取名文塔。 東山文塔8面9級,為樓閣式磚塔,鐵鑄剎頂,高40米,底圍36米,正門北開。進門有石碑,鐫刻銘文;沿內壁旋梯而上,每層設進出二門,四明四暗8孔窗,以花磚斗拱方池和神龕,造型精巧。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