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龍王廟

安溪龍王廟

龍王廟位於泉州市安溪縣參內鄉鄉區的北部,是一座始建於宋代的古廟,又名龍潭廟,舊時專門供奉四海龍王,龍王娘娘及日,月,雷公、電母,風神,雨伯諸神。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龍王廟歷史上是官府及民眾遇旱祈雨的地方,香火十分鼎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溪龍王廟(又名龍潭廟)
  • 外文名稱:Anxi Temple of the Dragon King
  • 地理位置:安溪縣參內鄉鄉區的北部
  •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000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待定
  • 著名景點:龍潭
  • 潭名稱:雨落潭、鳥槍潭、打鼓潭、韻潭
歷史簡介,四海龍王,龍王傳說,民間信仰,廟前景觀,信眾倡議,

歷史簡介

龍王廟又名龍潭廟是泉州市安溪十八景之一著名的文物古蹟,龍潭廟因祈雨靈驗,深受歷代官府和民眾敬奉,歷屆知縣上任後,均到廟行香,以示敬重先賢,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廟壁之上曾有前泉州府安溪縣令宋應麟題的五律詩一首“拾級更攀藤,崎嶇最上層,林深疑有虎,寺古更無僧。鬼穴陽燐沒,龍潭濕霧蒸,不因祈雨至,誰向此烽登。”廟下龍潭水深碧綠,潭上地勢險峻,群峰聳峙,峰巒迴環,疊翠披丹,雲煙縹緲。山中“晴天不斷四時雨,千載常懸太古音”(黃雅谷詩句)。觀音山常年罩霧,“浮煙薄霧影迷離”(進士黃爾漚詩句);仙洞峰有仙女之稱,“蓬山縹緲鎖雲煙,高處分明別有天”(知縣黃宅中詩句)。
相傳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安溪大旱,禾死地荒,粒谷無收,顯應廟屬眾、信士兩千餘人,組織向天祈雨,鄉老身穿孝服(麻衣),頭戴草帽,腳穿草鞋,頭扎白巾,身披白衫,手持幢幡,鳴鑼開道,和尚手敲鼓鈸,轎抬顯應廟諸神,信眾三步一跪,七步一叩,直奔參內鄉龍潭廟祈雨。頃刻間,天空黑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全縣旱情得以解除。 尉嘗禱雨於此,訶責道士必求見龍,龍見形示尉。尉還,大雷雨擊尉,斃之,故祀於廟旁。龍潭廟山中無石不景:石龜、石船、石鼓、石雞、石狗、石猴、石人、石椅、石桌……維妙維肖。山巒間,有一泓彎彎繞繞的小溪,潺湲繞道,撞擊石罅,奏出悅耳動聽的參林溪聲。沿溪有雨落潭、鳥槍潭、打鼓潭、韻潭……宛如鑲嵌在綠帳中的一串明珠。這裡古稱山、石、潭三絕,“奇景異常,騷人墨客,多游其間”。幽谷澗水,瀉入三潭,濺起三堆雪,蔚為奇觀。其中第三潭名呼龍潭,最為壯觀。相傳,古時龍潭深不可測,時有蒼龍起自潭中,祈雨輒應,故名。同安進士郭貞一到龍潭覽勝,揮毫潑墨,即景賦詩曰:
殷殷觸石氣如虹,
灌莽驅除見化工。
四海龍蛇方鼎沸,
發起人發起人
一潭魚鱉溯雲漴。
鉤台煙雨鼉礬上,
納麓風雷鳥道中。
地勢遙深天亦小,
樽前搔首問詩筒。

四海龍王

四海龍王是漢族民間所敬之神。即東海龍王、南海龍王、西海龍王、北海龍王之總稱。龍王信仰起源較早,後漸遍及中土。早期的龍神,雖有降雨等神性,卻無守土之責。如漢代祈雨時則祭土龍。
龍王奉女媧娘娘之命管理海洋及人間氣候風雨的龍神,龍王為上古之神,屈原【楚辭】【九歌】當中對其有描述記載。
龍由九種動物融合而成,能上天下海,呼風喚雨。所以龍為靈獸之首,又是炎黃華夏歸一的見證。被歷代帝王視為君者象徵,故古代帝王多次下詔封龍為王,以求社稷風調雨順。
古時先民民智未開,認為龍王只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所以龍王在眾神之中是一個嚴厲而有幾分兇惡的神。中國東部的廣大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龍王。
龍神的另一使命是保護太極生靈存在的環境不至於毀滅。在道教典籍中:
海龍神輔佐媽祖管理海洋生靈、是漁民的保護神。
女媧一共冊封了九位龍王,使其澤瑞下界,滋養下界生靈。九位龍王為:五帝龍王【陸地、天】一共五位,記載於《龍王品》。四海龍王【海洋】一共四位,記載《太上洞淵神咒經》。
由於四海龍王為女媧冊封,在神靈中身份崇高特殊,保持著較大的自治性,天宮對其海洋之事,一般任其自治。龍王育有龍子龍孫,安居下界,這在神靈中又是一特權體現。
 

龍王傳說

龍王,道教神祇之一,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亦有信奉。被認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龍王有四位,掌管
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
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
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龍王。
道教典籍《太上元始天尊說大雨龍王經》中有關於龍的來歷描述,龍是現今宇宙生成時,智慧元氣凝聚的精神,因為太極(以地球智慧為中心的太陽系)建立,受玉皇之令成為保護太極生靈的神明。龍
神的另一使命是保護太極生靈存在的環境不至於毀滅。龍神按職能,大致有天龍神、地龍神、海龍神等,有的地方龍神還兼財神的職能,都具有蘊育陰陽,轉化運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的能力。
在道教典籍中:
天龍神輔佐勾陳上宮天皇大帝、雷部眾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天神行雲施雨,阻擋能損害、毀滅太極的元素與災害。
地龍神輔佐后土皇地祗、南極長生大帝、五嶽大帝等蘊育、管理大地上各區域的陰陽、物產,管理山陵、江河、平原高地等,以及神仙、陰冥眾生。
海龍神輔佐媽祖管理海洋生靈、是漁民的保護神。

民間信仰

風、雨等自然現象也是民間崇拜的對象。在甲骨文卜辭中,風和雨被視為天帝屬下的神靈,《周禮.大宗伯》稱之“風師雨師”,屈原的楚辭作品特稱風神為“飛廉”和“風伯”,雨神為“蓱”。
古代閩南人對風神和雨神的崇拜甚為虔誠,各縣都建有風雲雷雨等神壇。為了祈求風雨,不少地方還專門建有祠廟,如清雍正五年(1727年)建於惠安縣南門外新亭尾街的龍王祠,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建於泉州府治東北虎頭山上的風神廟安溪龍王廟,等等,均為地方官員主持興建的。
而光緒年間(1875--1908年)建於泉州署西面的龍王廟,不僅祀龍神,還兼祀風雲雷雨師。實際上,泉州人祈求風雨,並不只局限於以上場所,也不都是直接向風雨之神祈求,較多的倒是採取間接向其他神靈祈禱的形式,同時還表現出鮮明的行業特色,如航海者祈風,務農者乞雨。
祈雨,泉州民間俗稱“乞雨”,其崇拜的神靈對象甚多,包括龍神以及眾多的地方神,儀式有民間和官方之分。以龍神為祈雨對象,與道教和佛教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如道教的《太上洞淵請雨龍王經》說,天旱誦經可召龍王普降喜雨,佛教的《華嚴經》也說,龍神能興雲布雨。就德化而言,是邑多山田,澇不為害,故少祈晴,多祈雨,凡遇旱,古代地方官員時常組織民眾祈雨,設龍王神壇於城隍廟,牒告城隍,官民朝夕拜禱。至於野外那些傳說有神龍潛伏其間的龍潭,更是歷代百姓的祈雨之處,如位於縣南5公里的火烽嶺龍潭、縣北金雞山瓮谷中的黯坑龍潭、香林寺前的赤腳龍潭等,其中在梅中里的左溪龍潭之上還建有龍王廟,南宋時,泉州郡守真德秀嘗禱雨於此。除了龍神外,人們還向一些地方俗神祈雨,如天后媽祖(林默)、保生大帝(吳本)、青山王(張悃)、通遠王(永春樂山隱士)、清水祖師(陳普足)、臨水夫人(陳靖姑)、蔡真人(蔡如金)等。甚至連異石也成為人們祈雨的對象,如永春“縣治順溪而西五里,有廟日:‘石鼓’,不知肇於何時。溪之石可一二數,而所謂鼓者,與他石異,然以鳴與不鳴為雨暘之候。父老言曰:‘然也。’廟剝不治。紹興乙亥(1155年)大夫黃璃新之,自是祈望者日謹,而吏雨旱之禱必往焉”。
新中國成立以前,泉州農村尚有祈雨之俗。祈雨規模大小不一,小者抬出鋪境保護神“鋪主”和“境主”,大者需抬出城隍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龍王爺等偶像,屆時設定香案,主持人多為當地耆老紳士,參與祈雨者,均需頭扎白巾,身著素服,且不得撐傘戴斗笠,任憑炎日暴曬以示虔誠。
嗣後,主持人即率領參加祈雨的民眾,由神轎帶路,前往江海湖畔,或溪邊潭墘,打水撈物以卜雨晴。一路上,祈雨民眾跪拜叩頭,呼大蹌地,同時口中念念有詞:“久旱無雨,田園難播,顆粒無收,百姓艱苦,乞求皇天,早降甘露。”或“乞雨乞雨,爛腸爛肚,皇天不顧,百姓無路,……”,其詞各地大同小異,其內容均是向皇天哀訴民間苦旱慘狀,祈求早降甘露。打水撈物時,如撈到小螃蟹或螺獅,只能卜小雨;只有撈到“水龜”(一種生活於水中的扁圓形小蟲)才可卜大雨,說是“水龜”為龍屬,以龍可興雲布雨。而在晉江,若撈到小蝦,則示為無雨之兆,務必反覆祈求,以感動皇天,降恩賜雨。

廟前景觀

斷壁殘垣斷壁殘垣
風水顧問大師風水顧問大師
斷壁殘垣斷壁殘垣

信眾倡議

龍王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80年代又因公路建設而遭到進一步的破壞,今存僅為幾道斷壁殘垣。當今,假以自然文化審美觀之,以塵世凡人強身健體、修心養性取之,龍潭廟地四周,林海泱泱,雲海悠悠,山風習習,溪水淙淙,景色十分迷人。安溪龍王廟遺址尚待開發。有望德賢達信眾人士能過來共同恢復遺址,希望古廟修復原貌重現,可利用山、石、潭等自然景觀和古廟景觀合理 規劃,綜合開發,可成為縣城近郊一處不可多得的避暑休閒勝地。懇請社會各界及所有關心支持龍王廟臨時殿的社會團體,聞人賢達,善男信女皆發善心,慷慨解囊,隨緣樂助, 獻策出力, 共襄盛舉。為復建龍王廟而奉獻一片赤誠,貢獻一份善心,以成善德,以就千秋!以彰功德,以留芳名!您每發一分善心都是龍王廟重建的力量,都將成就無上的功德。衷心祈願你我的共同努力,以使龍王廟早日重光,以作為信眾弟子虔誠信仰,祈願的正法基地。將來龍王廟建成之日,將刻碑紀念,無量功德,名垂後世,蔭及子孫!祝願關心,支持龍王廟的善士們身體健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