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高甲戲

安溪高甲戲

近年來,戲曲演出市場陷於疲軟,地方劇團普遍不景氣,出現了生存與發展的危機。壽寧縣北路戲劇團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該劇團半年來沒有演過一場戲,這個古老的珍稀劇種面臨失傳的危險。

與此同時,作為我省地方劇團,20年前同樣瀕臨絕境的安溪縣高甲戲劇團卻在困境中發展壯大。奧妙何在?日前,本報記者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前往調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溪高甲戲
  • 類型:地方戲劇
  • 流行地區:安溪地區
  • 優秀作品:《鳳冠夢》等
簡介,與鐵觀音齊名的劇團,精品劇目救活了劇團,措施,走出文化產業的新路,

簡介

與鐵觀音齊名的劇團

有人說,安溪出名的除了鐵觀音,還有高甲劇團。這話,得到了縣領導的證實。一位分管宣傳的縣領導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高甲劇團和鐵觀音一樣,已經成為安溪縣的兩大知名品牌。”何以見得?他如數家珍:
“1983年,縣高甲劇團演出《鳳冠夢》,一舉囊括了當年福建省戲劇會演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等多個獎項;1985年該劇進京演出,創造了‘閩南僑鄉高甲戲,一夜傾倒北京人’的奇蹟。時隔十年,《玉珠串》再度轟動京城,奪得‘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和‘曹禺戲劇文學獎’三大獎項。從1996年到2002年,縣劇團應邀創作演出《老鼠嫁女》、《群醜獻藝》、《送珠》、《金龍戲珠》、《相馬》等劇目,11次參加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戲曲晚會以及各種大型文藝晚會的演出,戲曲小品《中華大戲真神奇》還上了2001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劇團連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五一’勞動獎章、文明單位、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多種榮譽稱號。今年劇團團長林水德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此殊榮的我省文藝界惟此一人……”
安溪縣高甲劇團團部,儼然是一座小公園——整個團部被數座嶄新的樓房環拱成圓形,初夏的陽光照耀著紅亭,亭閣邊小橋流水,花木成蔭,石桌、石椅散放在水池邊,學生們正在靜靜地讀書,琴房裡不時飄出美妙的琴聲。
團長林水德告訴記者,整個團部占地16畝,總建築面積128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在全國縣級劇團里是少有的。他指著周圍的建築一一介紹道:這是綜合樓、慈山樓、教學樓、賓館、禮堂、高標準木地板排練嘗茶藝館、展覽中心……省藝校安溪分班也設在這裡,現擁有20架鋼琴、20架古箏、20台電子琴、30台電腦和其他數十件民樂器材。劇團如今已成為擁有表演團體、藝校、茶藝館等實體的聯合體,固定資產達1000多萬元。

精品劇目救活了劇團

20年前,安溪縣高甲劇團與許多地方劇團一樣,經費短缺、人才斷檔、表演趨於“草台化”,已瀕絕境。在生死興衰關頭,劇團領導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開始抓劇本創作工程、人才培養工程、經濟建設工程。他們首抓的精品劇目就是著名劇作家諸葛輅創作的《鳳冠夢》。《鳳冠夢》屢屢獲獎,轟動了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劇壇。此後被全國十幾個劇種一百多個劇團移植上演。至今,安溪縣高甲劇團已演出《鳳冠夢》累計1200多場次,演出收入達480萬元。人們都說一出《鳳冠夢》救活了一個瀕臨解散的縣級劇團,劇團則從中得到了成功的啟示——只有走精品創作之路,才能最終贏得市常
基於這種認識,1988年,劇團編排諸葛輅的另一劇本《玉珠串》時,更是在“精”字上做足了文章。他們多次邀請專家對《玉珠串》進行修改,反覆錘鍊加工,使劇目日臻完善。《玉珠串》取得了賽場與市場雙贏的佳績,被戲劇界譽為“南國一顆明珠”。2002年11月,在香港舉辦的“福建節”上,《玉珠串》連演4場場場爆滿,不少戲迷驅車一個多小時從屯門趕到演出所在地新光戲院,排隊買票,他們連連嘆道:“想不到一個縣級劇團居然能演出這樣的好戲。

措施

精品誕生了,如何產生經濟效益呢?劇團採取三項措施:廣泛宣傳;在任何條件下演出都努力保持原樣;抓名人效應,主要角色由獲獎的原班人馬演出。據悉,《玉珠串》獲獎前,安溪縣高甲劇團在閩南地區演出市場所占的份額是每年80到100場,獲獎後每年達到120至150場,每場演出的單價也從3000至3500元提高到4500至5000元,劇團演出的淨收入從每年10萬元增加到20多萬元。
安溪縣高甲劇團因《鳳冠夢》和《玉珠串》獲獎而聲名大噪,被中央電視台相中,應邀排演了《老鼠嫁女》、《送珠》、《群醜獻藝》等精彩戲曲小品。劇團將這些劇目和一些歌頌各行各業精神文明建設的文藝節目主動送到鄉鎮、廠礦、企業、學校。

走出文化產業的新路

安溪縣高甲劇團是財政差額撥補的文藝團體,雖然政府每年都提供給劇團一定的經費,劇團本身也想方設法提高演出收入,但這兩塊加起來也只勉強夠付演職員的基本工資和各種辦公費用。劇團要生存發展就得進行再生產。而創造一個精品劇目,前期投入至少要幾十萬,這些錢哪兒來呢?他們的招數是,在縣裡投入精品創作專項經費的基礎上,大膽引進市場運作機制,以劇團、藝校為依託,利用良好的品牌打造文化產業,走一條“以團帶校、以校促團、以文養文”的新路。
早在1990年,劇團就試行文化與教育聯合辦班的模式,與安溪華僑職專聯辦“高甲戲表演專業”,著手建立藝術人才培養基地。該專業實習演出三年,創收淨利達30多萬元。
1992年,劇團與省藝校聯辦“福建藝術學校安溪分班”,除開辦戲劇表演專業為劇團培養後繼人才外,還先後辦了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民眾文化、茶藝表演等多個專業班。至2002年,淨收入280萬元。此外還依靠舉辦茶藝培訓和有償實習演出共收入數十萬元。
劇團在演出收入的基礎上,多方爭取基金,建設了占地16畝的校園。他們利用校園毗鄰全國茶葉批發市場的優越地理位置,充分發揮自身藝術人才集中的優勢,選準開辦茶藝館、賓館、展覽中心等經營項目,發展第三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除了彌補財政撥款的缺口外,還能籌集100萬元的資金,增強了劇團精品創作與自我發展的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環。
安溪高甲劇團能排除困難,頻出佳績,真應了那句話:“人心齊,泰山移。”
安溪縣文體局局長王亞菲對記者說:“有時劇團遭到困難一籌莫展時,作為團長的林水德急得掉眼淚。水德一急,文化局就急,縣委、縣政府也急,大家趕緊四處想辦法,竭盡全力來幫他。”據他介紹,1995年《玉珠串》被推薦晉京演出時,劇團就遇到了大難題,因為僅演出經費一項就需要100多萬元,這對剛起步的劇團來說可是個天文數字。如果籌不足經費,晉京演出的機會就會喪失,劇組全體人員的汗水和心血也將白流。縣委立即召開常委會議研究,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撥出33萬元專款予以支持。緊接著縣委又號召各級各部門、海內外安溪人齊心協力支持演出,從縣領導到普通幹部,從安溪本縣到海外各地,掀起了為《玉珠串》晉京演出捐款的熱潮。後來經過縣有關部門的盡力爭取,省和泉州市又雪中送炭解決19萬元的專項資金。
眼下,又有一出大型高甲戲《玉石碑》入圍省重點劇目,劇團正在加緊排演,安溪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預撥了20萬元經費。劇團打算將該劇打造成繼《鳳冠夢》、《玉珠串》之後的又一部藝術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