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條克與斯特拉托尼絲

安條克與斯特拉托尼絲

1824年,安格爾離開義大利回到法國,這時他帶回一幅訂件《路易十三的誓言》,這幅油畫是應蒙托榜大教堂的委託而作的。他決意用這幅畫來挽回過去在法國失掉的聲譽,故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這幅畫上,中間的聖母形象,明顯地留有模仿拉斐爾的痕跡。此畫在沙龍展出後,確實不出所料,受到官方一致的讚揚。這樣一幅亦步亦趨的作品(約有421×262厘米大的巨幅油畫),無非是宣告安格爾將以拉斐爾為楷模,並忠貞不渝。1825年,即完成此畫的第二年,安格爾立即被選為皇家美術院的院士,他自己也正式在巴黎設定畫室。1834年,他的另一幅精心構思的所謂歷史畫巨製《聖西姆弗里昂的殉難》問世了,作者滿以為這一幅地道的佛羅倫斯畫派藝術的"再創造",一定也象上一幅一樣,能得到公眾的強烈反應。不料報刊上的抨擊有增無減,官方的輿論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人們普遍認為,安格爾實在有點"食古不化"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條克與斯特拉托尼絲
  • 類別油畫名畫
  • 年代:作於1820年
  • 作者安格爾
屬性,簡介,

屬性

【名稱】安條克與斯特拉托尼絲
【類別】油畫名畫
【年代】作於1820年
【作者】安格爾
【規格】57×98厘米
【屬地】現藏法國尚蒂伊的貢德(Conde )美術館

簡介

那幅畫是講青年基督徒西姆弗里昂 被羅馬士兵捕獲後綁赴刑場時的情景。這種題材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也屬於用爛了的俗套,可是安格爾花了很長的作業時間,一心想使它成為他一生的"里程碑"。安格爾惱羞成怒之餘,決定重返義大利,接受羅馬的法蘭西藝術院的邀聘,去任該院院長。那是一種殊榮的職位,他一住就是六年,後來他冷靜下來捫心自問,總覺得此行使自己成了一個自願的放逐者,他內心潛伏著的陰影使他終日鬱鬱寡歡。
1836年,安格爾接受奧爾良公爵的訂約,著手這一幅《安條克與斯特拉托尼絲》(舊譯《安提奧赫與斯特拉托尼卡》),從是年12月16日起,畫至1840年8月。這是一幅名副其實的歷史畫,在安格爾的所有"歷史畫"中功力最深。故事講古代敘利亞國王安條克(公元前324~前262)由於愛上了他的繼母斯特拉托尼絲而得病。畫上展現的是斯特拉托尼絲去探病時的情景,人物的心理矛盾在畫上形成戲劇性的尖銳衝突。
國王昏睡在床上,皇后則伏在床前痛哭不止。在榻前露出了她的頭與一隻手。在床的另一側是前來診病的御醫師,他一手去撫摸病人額頭,這時正見到斯特拉托尼絲站在柱子一側,便急切地抬起右肘,表現出驚愕的樣子。背景是寬闊的柱式臥室,人物與活動情景都處在中景上。左邊那個斯特拉托尼絲,是安格爾所精心描繪的主要人物。為此,他畫了許多稿子。一個被深藏在心底的愛情所困攪的年輕美貌的繼母形象使安格爾煞費了一番創作苦心。他自稱這是"我的偉大的歷史題材的細密畫"。他在給朋友哈托的信中說:它(指這幅畫)驚攪著他的生活達五年之久。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最合適的造型,這個少婦形象超出了安格爾所遵循的所有準則,他感到非常滿意。他要為這幅畫訂製一隻"最寬最華麗的、而且儘可能是最富於希臘式的畫框。"
這幅大構圖畫面確使訂主也感到滿意,也給安格爾帶來了狂喜。當他得知這幅畫在巴黎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時,他的內心的激動一時難以控制了。事後,即在1840年時他對人說:"儘管我感到無上榮幸,這是我有生以來獨步一時的一次聲譽,但我在日常生活中嚴守著一個美好的準則:貴在自知之明。" 後來,安格爾又於1866年就這幅畫又畫了一幅在構圖上截然相反的同題材油畫,並留存了畫的草圖(現歸私人收藏)。這兩幅畫相隔20餘年,也有的評論家認為後一幅比較洗鍊,義大利的文杜里就這樣認為。但就整個構思的整體性來看,筆者覺得1840年完成的那一幅更富有情緒的層次性些。畫家以"環境的歷史忠實性、表現的真實性與細節描繪的盡善盡美而大受觀眾歡迎。"當時法國女作家喬治·桑觀賞後也不無感嘆地譏諷道:"迷人,但荒謬絕倫"(指的是內容)。畫面上全部細節具有考古學意義,而那個醫生的誇張的手勢,又似乎令人想起法國戲劇舞台上的感傷劇中的人物。
觀者對這幅畫最感興趣的幾乎都是在左邊那個斯特拉托尼絲的形象上。她婀娜多姿,嬌小而又惹人憐愛,周身的白長衣衫,披著一件淡藍色斗篷。她那素樸與內心深處的青春“火山”在發生劇烈的震盪。這個富有誘惑力的女性形象,是安格爾所畫的最富詩意的形象之一,她毫無那些宮女形象所具有的裝模作樣的美,她接近於讚嘆與純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