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文學院

安徽大學文學院

安徽大學文學院,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基本的歷史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大學文學院
  • 校訓:至誠至堅,博學篤行
  • 所屬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合肥市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綜合
  • 學校屬性:211工程、省部共建高校
  • 現任校長:匡光力
  • 組建調整期:1928——1958
  • 全面建設期:1958——1978
  • 快速發展期:1978——2011
學院發展,師資力量,學校領導,學科設定,辦學成果,交流合作,歷史沿革,

學院發展

第一階段:1928——1958組建調整期
1928 年,安徽大學在安慶建校,同時成立文法學院,中文學科隸屬該院。時隔不久,即成立了中文系,是安徽大學最早的系科之一。郁達夫朱湘蘇雪林陳望道、方光濤與趙景深等一批著名學者、作家曾經在中文系任教。 1949年12月中文系隨安徽大學遷至蕪湖,幾經調整,隨校遷建合肥市,1958年全面恢復招生。
第二階段:1958——1978全面建設期
1958年以後,隨著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興起,安徽大學中文系也隨之進入了全面建設時期。主要表現在招生規模擴大,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科研成果大量湧現,中文系的畢業生也在安徽省建設中嶄露頭角。
第三階段:1978——2011快速發展期
改革開放後,中文系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學科專業的擴大與變遷。
除原有漢語言文學專業外,中文系先後成立了對外漢語專業、文秘專業、旅遊專業和新聞專業,20世紀90年代文秘、旅遊和新聞三個專業分別從中文系獨立出去,為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和新聞傳播學院的成立與建設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1996年中文系又與歷史、哲學共同組建了院虛系實的安徽大學文學院,為安徽大學211工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10月原文學院中歷史、哲學兩系分立,經學校批准,由原中文系獨立組建了新的文學院,為新時期學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1958年重建以來,文學院已為國家培養本專科生4千餘人,培養碩士生近600名,博士生40餘名,成人教育學生兩萬多人。目前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近400人,本科生700餘人,外國留學生100餘人,另有成人教育學生300多人。
二是學科、學位點建設從無到有,形成系列。
文學院現設漢語言文學與漢語國際教育兩個系和一個大學語文教學部,另有漢語言文字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桐城派研究所、中外文論比較研究中心、當代文學評論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機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教學科研體系。文學院先後獲得學士學位、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和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以及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學科、一個校級重點學科、1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參與建設了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三是科研能力大幅提升,科研平台建設躍上新台階,科研成果豐碩。改革開放以來,文學院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社科基金、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全國高校古籍整理項目。2008年以來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7項(重點2項),教育部課題10項,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15項,安徽大學211三期建設項目《徽學與地域文化》。在古文字學、桐城派研究、戲曲小說研究以及安徽地域文學等方面形成優勢與特色,國家級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學在漢字理論和戰國文字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受全國高校古委會指導主辦《古籍研究》期刊。出版學術專著60餘部。獲得省部級以上學術獎勵18項。
四是師資隊伍建設取得突出成就。全院師資隊伍雄厚,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均較為合理,產生了一批在學術界有影響的學者,其中學科帶頭人黃德寬教授在學術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學院現有教授18人,副教授23人,博士學位獲得者 3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一、二層次)入選者1人,安徽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3人,“皖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講席教授1人,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具有充足的發展後勁。
五是在平台建設、學術交流與國際化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學院各種設備從無到有,建立了古文字資料庫和正在建設國內最為先進的語音實驗室。學院十分注重與國內外同行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成功舉辦了各類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定期邀請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和作家等來學院講學。文學院首開安徽大學留學生教育先河,舉辦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班,招收外國留學生,派出教師到美國、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烏克蘭、智利、越南、印度、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從事學術交流和漢語教學,協助安徽大學創建海外孔子學院,進一步提升了學院的國際化水平。

師資力量

安徽大學文學院有教授18人,副教授23人,博士學位獲得者 3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一、二層次)入選者1人,安徽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3人,“皖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講席教授1人,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
國家百千萬人才(一、二層次):黃德寬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吳早生
“皖江學者”特聘教授:徐在國曾良丁放方盛良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徐素萍,女,中共黨員,學士,副教授;
黨委副書記:馬珺,女,中共黨員,碩士,講師。
院長:吳懷東,男,博士,教授;
副院長:陳道貴,男,博士,教授;
副院長:劉飛,男,中共黨員,博士,副教授;
副院長:徐在國,男,中共黨員,博士,教授。

學科設定

安徽大學文學院設漢語言文學與漢語國際教育兩個專業和一個大學語文教學部,另有漢語言文字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桐城派研究所、中外文論比較研究中心、當代文學評論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機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教學科研體系。文學院先後獲得學士學位、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和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以及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學科、一個校級重點學科、1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參與建設了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文藝學
文藝學學科是安徽省重點學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厚重的學術積澱,曾湧現出賈文昭、楊昕葆、顧祖釗、吳家榮等一批在國內學界有一定影響的老學者。1995年與哲學系美學學科聯合培養美學碩士研究生;1997年單獨申報並獲批文藝學碩士點;2011年申報獲批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文藝學專業方向;2013年開始招收文藝學博士生。2008年,獲批為省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現為趙凱教授,成員有劉飛、王澤慶、陳建設、凌晨、王峰、鄭鵬、疏延祥、張瓊、王蘇平、司振龍等。
學科建立以來共出版學術專著20餘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研究》《外國文學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理論與批評》、《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5項,其中國家重點項目1項;入選教育部國家及規劃教材1部,省級規劃教材4部;獲得省部級社科獎3項。
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本學科已形成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馬列文論與西方文論方向,古代文論與中西文論比較方向,文學原理與文藝批評方向。為最大限度地突出學科特色,凝聚學科力量,並為地方文化建設服務,本學科還成立了“安徽大學大自然文學研究所”、“安徽大學中外文論比較研究中心”等。
古代文學
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為安徽省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為吳懷東,學科成員有丁放、胡益民、鮑恆、陳道貴、方盛良、耿傳友、魏世民、李霜琴、李睿、王莉、張洪海、郝敬、束莉等,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講師2人,安徽省學科帶頭人及後備人選2人,皖江學者2人。圍繞學科方向,還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蔣寅、王達敏擔任兼職教授。近5年來,本學科成員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10多項。
經多年積累,本學科已形成了以下研究方向:
一、唐宋文學研究。陶新民的李白研究、湯華泉的唐宋詩歌文獻考證輯佚,享譽學林。吳懷東長期致力於唐詩發展的內在脈絡研究,著有《唐詩與其他文體關係研究》(與余恕誠合著)、《杜甫與六朝詩歌關係研究》、《唐詩與傳奇的生成》、《唐詩流派通論》等。2014年,著名唐詩研究專家丁放教授正式加盟本學科,其目前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唐詩學研究”。吳懷東、陳道貴、李霜琴的杜甫學史研究逐漸展開。郝敬致力於唐宋小說的文體考辨,目前已發表近10篇學術論文。
二、元明清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研究方面,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前輩學者傅繼馥、李漢秋、周中明對關漢卿、《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名作名家的研究就已享譽學林。近三十年,朱萬曙、胡益民繼承了這一研究傳統,出版和發表了一大批成果。胡益民著有《儒林外史與中國士文化》、《清代小說》等,在學界曾引起較大關注。魏世民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道藏》中的小說文獻研究”。本學科團隊在明清詩文研究方面近年來的學術成果逐漸增多。胡益民《張岱研究》、方盛良《清代徽商與東南地區文學藝術研究》等著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耿傳友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王彥泓及其詩歌研究》,發表的研究王彥泓和袁枚的系列論文,提出了跟眼下占據主流地位的意見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在清代詞學研究方面,近年來逐漸形成新的學術增長點。鮑恆著有《清代詞體學研究》,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詞體學研究》,李睿不僅出版了著作《清代詞選研究》,還發表了10多篇學術論文,已形成較好的學術積累。由安徽大學特聘教授蔣寅為首席專家、本學科成員共同參與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清代文人事跡編年匯考”2013年11月獲得立項,目前進展順利。
三、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孫以昭的諸子研究、陳廣忠的《淮南子》研究,享譽學林。近年來,陳道貴著有《東晉詩歌論稿》,並在《文學遺產》、《文史哲》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0餘篇。吳懷東出版了《三曹與魏晉文學研究》、《曹氏家族與漢晉社會文化變遷》等著作。魏世民著有《魏晉南北朝小說史》。王莉正主持安徽省社科項目《漢魏六朝禮樂制度與樂府文學之演變》及古籍整理項目《傅玄詩文集校箋》。張洪海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詩經》評點史”等。束莉博士正在開展北朝五史文苑傳相關問題研究。
四、古代文學與安徽地域文化綜合研究。由吳懷東主持、以本學科成員為主體組成的“中國古代文學與安徽地域文化”研究團隊為安徽大學A類科研創新團隊,依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安徽大學三曹與亳州文化研究中心,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桐城派文學與經學的關係》和省部級項目《曹操研究史》、《明清時期徽州杜詩學史研究》、《明代安徽文學社團研究》、《清代安徽詞人群體研究》、《徽州文獻綜錄》、《新安學術史研究》等,出版和發表了《三曹與魏晉文學研究》、《曹氏家族與漢晉社會文化變遷》等一批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成果。與安徽省古籍整理辦公室合作,整理出版了《太函集》、《勉行堂詩文集》等10多部安徽古籍。
本學科注重以科研促教學,形成了科研教學相長的特點,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為著名高校的領軍人物和學術骨幹。面向本科生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
現當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現有三個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研究、中國現當代文獻研究。目前正在籌建“創意寫作”方向。近幾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5項,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4項,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項。
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是本學科的特色和優勢,自沈敏特教授起,一直處於全國前列。學科帶頭人王達敏教授是當代小說研究名家、博士生導師,任中國小說年度排行榜評審、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省作家協會顧問等職。黃書泉教授的20世紀中國長篇小說及當代重要作家研究成就突出,韋麗華博士的鄉土小說研究、汪楊的新時期小說研究,均取得優異成果。《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的數十篇高水平論文和十多部專著,奠定了本學科在全國的學術地位。
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研究處於全國領先地位。黃書泉教授、汪楊博士、王木青博士等人對清末民初文化思潮演變、二三十年代新月派與現代派詩歌、鴛鴦蝴蝶派、通俗文學流派、工農兵文學思潮、中國當代文學思潮、20世紀末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的研究,開拓了文學思潮的新視域。
文獻研究處於全國比較突出地位。80年代出版的《老舍研究資料》、《蔣光慈研究資料》、《李季研究資料》、《賀敬之研究資料》等研究資料,90年代以來出版的《戴望舒全集》、《蘇雪林文集》,以及正在出版中的《蘇雪林全集》(40卷),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汪成法博士在現代作家佚文發掘整理與相關文獻的辨析方面成績突出,在全國學術界具有較大影響。
漢語言文字學(國家重點學科)
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1983年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1998年增列為博士點, 2002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9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本學科是國家“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的學科項目之一。目前擁有漢字發展與套用研究、漢語史與安徽方言研究、漢語套用與漢語國際推廣三個主要研究方向。現有專職教師1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5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7人,國家百千萬人才(一、二層次)入選者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安徽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皖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李家浩被聘為全職特聘教授,著名國際漢學家高島謙一聘為客座教授,他們長期講學和參與學科建設工作。
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學術積澱深厚,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成績斐然。人才培養方面,至2014年本專業共畢業碩士研究生210名、畢業博士研究生83名,招收博士後6名。其中施謝捷的學位論文《古璽匯考》(指導教師:黃德寬教授)入選2008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孫合肥的學位論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文字編》(指導教師:徐在國教授)獲安徽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科學研究方面,近年來本學科教師主持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2項,分別是黃德寬教授主持的“漢字發展通史”、楊軍教授主持的“<經典釋文>文獻與語言研究”,主持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10餘項,主持各類省部級項目10餘項。獲得多項國家級科研與教學獎勵,如黃德寬教授的《古文字譜系疏證》獲2009年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楊曉黎教授等完成的《對外漢語本科專業教學實習的探索與實踐》獲得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得語言學學科專設獎項2項:例如楊軍教授的《韻鏡校箋》的獲得王力語言學獎二等獎,栗華益老師的《谷撒苗語的聲調特點》獲得了羅常培語言學獎二等獎。此外,本學科還獲得省級科研與教學獎勵10餘項。近年來本學科教師共出版專著10餘部,在《中國語文》《方言》《語言研究》《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科學》《文史》、《考古》、《古文字研究》、《語言文字套用》、《中國文字學報》、《語言文字學》、《古漢語研究》《語文研究》《漢語學習》等權威和重要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此外,黃德寬教授的《古漢字發展論》還被列入國家社科優秀成果文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長劉奇葆等領導同志為黃德寬教授等13名作者代表頒發了榮譽證書。
本學科教師不僅注重基礎研究,也同樣重視漢語言文字的套用研究,努力為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的研製和宣傳提供學術支撐。黃德寬作為《規範漢字表》研製專家組成員,參與《規範漢字表》研製的有關工作;主持審定國家名詞審定委員會頒發的《語言學名詞·文字學》。我們在海外建立了3所孔子學院,大力推廣和普及漢語及漢字文化。楊曉黎主持編寫《中國的十二個月》,服務于海外學生的漢語和漢字學習。
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安徽大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2007年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2012年增列為博士點。本學科是國家“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的學科項目之一。目前擁有漢語語法修辭、漢語套用和漢語國際推廣三個主要研究方向。現有專職教師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0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3人,安徽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
本學科致力於現代漢語語法、修辭和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與研究。在語法修辭方面,本體研究得到加強,注重現代漢語句法語義和語用的功能認知解釋,特別是在漢語的功能認知解釋以及安徽漢語方言調查描寫方面形成特色並有一定的影響。漢語國際教育方面,注重“現代漢語傳承語素研究”、“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漢字部件形源關係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附加語習得研究”並形成特色。
近年來,安徽大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成績突出。人才培養方面,至2014年本專業共畢業碩士研究生70名、畢業博士研究生2名。楊曉黎教授負責的對外漢語教學團隊完成的《對外漢語本科專業教學實習的探索與實踐》獲得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科學研究方面,近年來本學科教師還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主持各類省部級項目8項。獲得國家級科和教學研獎勵2項,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4項。本學科教師共出版專著5部,在《語言文字套用》、《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科學》《語文研究》《漢語學習》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本學科教師重視漢語言文字的套用研究,努力為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的研製和宣傳提供學術支撐。海外孔子學院的建設更是成績斐然,對國家語言戰略與漢語國際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在海外建立了3所孔子學院,大力推廣和普及漢語及漢字文化。楊曉黎主持編寫《中國的十二個月》,服務于海外學生的漢語和漢字學習。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點於 2003 年由外語學院、中文系共同申報成功。 2004 年秋天開始招生,現有在讀研究生 7 人。中文系吳家榮教授擔任比較文學原理學位課的講授任務。
田德蓓 教授,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主要成果有《論譯者的身份》、《外國文學翻譯在中國》、《 O 、 C 布鹵姆短篇小說的後現代敘事方式》等。
吳家榮教授,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比較文學研究。主要成果有《新時期文學思潮史論》、《阿英傳論》、《中國化文論的歷史進程》等。
王文彬 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西現當代文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郭沫若、戴望舒、艾青融會和創化中西詩學傳統的研究”,出版專著《戴望舒評傳》、《中西詩學交會中的戴望舒》、《“雨蒼”中走出的詩人:戴望舒傳論》等。
王曉凌 教授,研究方向為大洋州文學。發表《後現代小說的審美特徵》、《弗蘭克 ·穆爾豪斯和澳大利亞“新派小說” 》等論文。
王峰 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發表《從“寫作的歷險”到“歷險的寫作”,試論尤柰庫斯庫戲劇活動的二重文化品質》等論文。
古典文獻學
安徽大學古典文獻研究具有優良的傳統與豐厚的學術積累。老一輩學者孟醒仁、賈文昭、周義敢等在古典文獻學研究方面取得豐富的成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整理出版了《安徽地方文獻叢刊》93種182冊,在全國地方文獻整理研究領域產生重大影響。1999年以來,又開闢了徽州文獻研究新領域。本方向2004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本研究方向現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學位獲得者6人。現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2項,全國高校古委會古籍整理研究項目5項,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3項。本研究方向目前已形成了徽學與安徽地方文獻整理、小說文獻研究、詩文詞曲文獻研究三個研究領域。
1.徽學與地方研究文獻。本研究領域注重安徽地域文獻的發掘整理與研究,在徽州文獻和安徽地方文獻整理研究方面獲得學界公認的成就。胡益民教授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2項,完成大型徽學文獻集成《徽州文獻綜錄》的編篡;與朱萬曙教授共同主持整理出版《徽學研究資料輯刊》8種。鮑恆教授等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新安學術史》。
2.小說文獻研究:胡益民教授出版了《中國古典小說》、《清代小說》、《儒林外史與中國士文化》3部著作,同時發表小說考證論文近20篇。魏世民副教授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道藏中的小說文獻研究》,出版專著《魏晉南北朝小說史》,發表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
3.詩文詞曲文獻研究:陶新民教授參與《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湯華泉教授在《文史》等刊物上發表了唐宋詩輯佚系列論文。鮑恆教授主要研究清代詞曲文獻,出版了《清代詞體學論稿》,完成了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方成培〈詞榘〉校箋》,發表了《方成培詞榘稿本考略》等論文。李睿副教授等致力於清代詞選研究。陳道貴教授近年來主要從事杜詩學文獻研究,發表多篇有關杜詩文獻研究論文。該方向2010年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詞譜之文學研究》,取得了可觀的研究成果。

辦學成果

安徽大學文學院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社科基金、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全國高校古籍整理項目。2008年以來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7項(重點2項),教育部課題10項,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15項,安徽大學211三期建設項目《徽學與地域文化》。在古文字學、桐城派研究、戲曲小說研究以及安徽地域文學等方面形成優勢與特色,國家級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學在漢字理論和戰國文字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受全國高校古委會指導主辦《古籍研究》期刊。出版學術專著60餘部。獲得省部級以上學術獎勵18項。

交流合作

安徽大學文學院注重與國內外同行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成功舉辦了各類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定期邀請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和作家等來學院講學。文學院首開安徽大學留學生教育先河,舉辦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班,招收外國留學生,派出教師到美國、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烏克蘭、智利、越南、印度、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從事學術交流和漢語教學,協助安徽大學創建海外孔子學院,進一步提升了學院的國際化水平。

歷史沿革

1928 年,安徽大學在安慶建校,同時成立文法學院,中文學科隸屬該院。時隔不久,即成立了中文系,是安徽大學最早的系科之一。郁達夫、朱湘、蘇雪林、陳望道、方光濤與趙景深等一批著名學者、作家曾經在中文系任教。 1949年12月中文系隨安徽大學遷至蕪湖,幾經調整,隨校遷建合肥市,1958年全面恢復招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