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鐵色茶

亦稱潭州鐵色茶 ,湘潭茶,即安化黑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化鐵色茶
  • 別名:潭州鐵色茶
  • 產地:潭州
  • 三系:磚、卷、尖
由來,分類,歷史,原料,文化,

由來

乾隆年間《湘潭竹枝詞》有“上湘廣貨下湘鹽,舟到湘潭把貨添”,反映了各地州船載土貨而來添百貨而返的盛況。因轉口貿易大盛,清乾隆年間,湘潭又發展成為湖南最大的茶葉外銷集散市場,茶莊崛起,省內包括最大的茶產區安化茶葉多來此裝箱外運,以致清代《茶譜》作者將安化茶葉極品——鐵色茶,誤作“潭州鐵色茶”。清人江昱瀟湘聽雨錄》對此進行糾正,說“湘中產茶,不一其地,安化售茶湘潭,即名湘潭(京師稱為湘潭茶),極為行遠”,指出極為行遠的“潭州特色茶”為安化所產。乾隆《湘潭縣誌》亦有記載:安化茶製成後,色深如鐵,茗香撲鼻,“今京師皆稱湘潭茶”,故“湘潭(茶)名久重京華”。

分類

安化鐵色茶即黑茶分三系:磚、卷、尖
“花捲”(“百兩茶”“千兩茶”):
為了解決包裝和運輸問題,清朝道光年間,安化茶農將黑茶踩捆製作成圓柱形,每柱重100兩(老秤,16兩為1斤,下同),稱為“百兩茶”。到清朝同治年間,由於安化黑茶邊銷運輸量越來越大,茶農按照“百兩茶”模式,製作出了每柱重1000兩的“千兩花捲茶”。 “千兩茶”製作,不僅勞動強度很大,而且茶葉用新鮮篾片製成花格篾簍箍嚴,包裝與成型同步進行,前後有30多道工序。茶農製作“千兩茶”時,還要合唱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踩茶號子”。因此,“千兩茶”製作被視為緊壓黑茶最高技術。 上品“千兩茶”,能在水中浸泡多年而茶心不濕。存放很久的“千兩茶”,茶味濃烈醇香,很耐沖泡。在海內外茶市,一支50年以上的陳品“花捲”,被視為稀世珍寶。
“三磚”:
就是指安化黑茶中的茯磚、黑磚和花磚。 茯磚茶做工精細,技術複雜,非一般黑茶可比。尤其是茯磚發酵後有機物產生的“金花”(即“冠突麴黴”),能繁衍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特殊微生物。目前,益陽茶廠所掌握的茯磚茶生產技術,屬於商業機密。
“三尖”:
天尖、生尖、貢尖。“三尖”黑茶是採用穀雨時節的鮮茶加工而成,葉嫩茶淨,色澤純黑,為黑茶中的精品。“三尖”茶曾經是典型的貴族茶。在清朝道光年間,“天尖”和“貢尖”為朝廷專享,列為貢品,民間很難見到。陳年“天尖”“貢尖”,是業界追逐的珍貴藏品。

歷史

一唐以前 ----從荼到茶
荼字首見於《六經》,西周初期著作《詩經》的《豳風七月篇》 說:“采荼薪樗,食我農夫”,初次表示茶的含義。《爾雅》說:“?, 苦荼”;《廣雅》說:“荊巴間炙粳苦荼之葉,加入菽、姜、橘子等為茗而飲之。”茶的含義明確了。
神農本草》說:“神農嘗百草以療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另文解釋),得荼而解之”。茶的含義和用途完全明白了。神農是仰韶文化時代母系氏族公社(大約距今六七千年)的帝王之一, 是部落首領,教民種植,為民眾造福,民眾稱為“天神”。《神農本草》是戰國時代雜家的著作,西漢增補為《神農本經》,東漢再增廣為《神農本草》。這三本藥物書是三個朝代的著作,作者都是著名醫藥家。歷代《本草》中的荼字就是指茶。
爾雅》說:“?,苦荼”。西晉郭璞《爾雅注》:“樹小如梔子, 冬生葉,可煮作羹飲。”《爾雅)、《經典釋文》以《釋詁》一篇為周公所作,其它或說是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叔孫通所益,梁文所補。 東漢鄭玄說是孔子門人所作,以釋六藝之言;後人說是始於周公,成於孔子,增益於漢儒。不論周公、孔子比盂軻早幾百年,孔子門人子夏也比孟軻早得多。孟軻所說?,當然是指《爾雅》的 “?,苦荼也”,並不是朱熹、李炳英註解梓。東漢鄭玄、宋邢咼《爾雅疏》、清郝懿行《爾雅註疏》、邵晉涵《爾雅正義》都沒有與郭璞《爾雅注》的相反注釋,可見郭璞注釋是正確的,朱熹、李炳英的注釋是錯誤的。
孟軻宗孔子之學,共稱為孔孟之道。所說的?應該是即安化縣茶。明時全國著名96種茶,安化縣茶占其二
杜貴墀等清光緒《巴陵縣誌》卷七第2頁載:“明萬曆年間,安化黑茶之稱蘭芽鍋青,用火焙之,統呼黑茶雲。”
《明史茶法》載,1524年卸使陳講奏稱:“商茶低偽,悉征黑茶,地產有限…令商人書烙篾上。”《甘肅邊志》認為所指的就是安化黑茶。
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御史李楠認為湖南茶行銷西北,妨礙茶法和馬政,請求朝庭禁運。另一叫徐喬的御史認為需因勢利導,奏稱:“漢(漢中)川茶少而值高,湖茶多而值下,湖南之行,無妨漢中。漢茶味甘而簿,湖茶味苦,於酥酪為宜”,認為湖南茶味苦(濃),適宜西北少數民族所需,不宜禁止。經戶部批准,自後運西北的茶葉,漢中、四川和湖南都有。此後湖南黑茶因為量多、質好、價平、為西北少數民族所喜愛,逐步占領了西北市場。
五 清朝
初期沿襲明朝茶法,由於四川邊銷茶需要供應康藏和阿埧地區,陝西茶又產量不足,西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所需茶葉,十之八、九靠湖南供應。
康熙年間,規定每年由陝西發給引票224000引(約合正附茶1542噸),由茶商納稅領取引票,來湖南採購,運至陝西涇陽加工成茯磚茶,再運到甘肅蘭州集中,轉銷西北各省。以後改為蘭州發給票引。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每引除正茶10O斤外,附茶由每引14斤增加至28斤,茶商利潤率提高,銷售逐年增加。
乾隆年間《湘潭竹枝詞》有“上湘廣貨下湘鹽,舟到湘潭把貨添”,反映了各地州船載土貨而來添百貨而返的盛況。因轉口貿易大盛,清乾隆年間,湘潭又發展成為湖南最大的茶葉外銷集散市場,茶莊崛起,省內包括最大的茶產區安化茶葉多來此裝箱外運,以致清代《茶譜》作者將安化茶葉極品——鐵色茶,誤作“潭州鐵色茶”。清人江昱《瀟湘聽雨錄》對此進行糾正,說“湘中產茶,不一其地,安化售茶湘潭,即名湘潭(京師稱為湘潭茶),極為行遠”,指出極為行遠的“潭州鐵色茶”為安化所產。乾隆《湘潭縣誌》亦有記載:安化茶製成後,色深如鐵,茗香撲鼻,“今京師皆稱湘潭茶”,故“湘潭(茶)名久重京華”。乾隆年間,每年從湖南運銷的引額達到28760引(正附茶約2226噸)
道光元年(公元1820年)以前,山西商人來湖南安化就地加工花捲茶、芽尖、白毛尖、天尖、貢尖、鄉尖、生尖、捆尖等茶葉。每年約三萬老擔(合1720噸)左右,主銷山西、陝西等省。當時湖南安化茶園遍布,茶行林立,經濟繁榮,來往商人絡繹不絕,洞市座子坳碑刻反映了當時茶葉貿易的盛況。
鹹豐同治間,陝甘回民起義反清,由此造成戰火十餘年,兩櫃茶商紛紛逃離,以至無人交納茶稅,西北茶葉奇缺,僅由少數私商偷運,根本於事無補。省甘總督左宗棠平定回民反清之後,於1873年奏請朝庭,改變引茶辦法,以票代引,每票為40引,計茶6411斤( 3205.5公斤),因為東、西兩櫃屢催未歸,乃添設南,準許南方各省茶商經營,選派長沙人朱昌琳為南櫃總管,打破了西北茶商把持黑茶經營的歷史。朱昌琳在長沙設有朱乾升茶莊,並在安化設有朱益升茶號,每年採購大批黑茶運往甘肅、青海、新疆、陝西等省(區),並進入俄羅斯所屬中亞銷售,1875年就運銷了100票(合320.55噸)。
安化茶業情況
[安化]至湖南茶對外貿易,……當清道光二十年前後,英人之在粵南之對華貿易,已有相當進展,時輸出品以茶為大宗。兩粵茶產不多,爰由粵商赴湘示範,使安化茶農改制紅茶(國內以前所產者多為綠茶,不知製造紅茶)。因價高利厚,於是各縣競相仿製,產額日多,此為紅茶製造之創始,亦即湖南茶對外貿易發展之確矢。,五口通商,始行創辦紅茶。其買賣規則,每百斤不論有無灰末,扣茶四斤,作為拋灰攙末,計淨九十六斤。經茶工焙篩車揀,只能成米茶七十六斤,即以九十六斤作為八折扣算,得七六八,又只以七六扣算。紅茶正稱將八尾抹去,作為樣茶,其八尾合正秤十二兩八錢。至今買茶,猶另取樣,或三四五斤不等,甚或高懸短喊,任意暹退,漫無規則。茶價內,商人應給行用錢,照例三十文,今於產戶茶價內,每串扣錢五十文,以給行戶。行戶又瞞商人,於茶價內,每串多取背手錢五十文,共一百零七文,只得九七錢八百九十三文。又以地方向用九七制錢,再以九七折算,止得足錢八六六兌帳。最後事機敗露,此五十文之背手錢,商人不準行戶收取,亦不歸於產戶,轉歸商人照常收去,仍作八六六兌十足錢。奸商惡行,變易成規,侵漁鄉民,深堪痛恨![湖南調查局: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附錄一,安化黑茶條規]
[安化]產茶之家,半屬窮民,每歲鋤茶樹需工,摘茶需工,踹茶需工,揀茶需工,黑茶尤需柴炭烘焙,每每入不敷出。小民之生計有限,層層剝削,其何以堪?[同上]
紀昀:“閩海迢迢道路難,西人誰識小龍團?向來只說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詩中所說官茶,就是
用湖南安化茶原料所製成的茯磚茶。
陶澍與朝鮮 權永佐 洪羲錫 洪羲瑾 韓致應 申在明 韓永元 韓永獻 李晚用 南尚中 許櫟
啜安化茶唱和詩
陶澍茱萸江竹枝詞:“才交穀雨見旗槍,安排火坑打包廂,芙蓉山頂多女伴,採得仙茶帶露香。”
[巴陵即岳陽]邑茶盛稱於唐,……舊傳產澭湖諸山,今則推君山矣。然君山所產無多,正貢之外,山僧所貨貢余茶(貢尖下有貢兜,隨辦者炒成色黑而無白毫,價率千六百),閒以北港茶參之。北港地皆平岡,出茶頗多,味甘香亦勝他處。道光二十三年,與外洋通商後,每挾重金來制紅茶,土人頗享其利,日曬色微紅,故名紅茶。昔之稱蘭芽鍋青,用火焙者,統呼黑茶雲。[杜貴墀等:光緒巴陵縣誌,卷之七,頁二]
承示茶販多系大商,現又多領洋人本錢。[鹹豐十年,胡林翼:復李香雪都轉,胡文忠公遺集,卷八三,頁五]
鹹豐八年以後,楚境漸次肅清,[湖南]茶運稍暢。而九年、
七 現代
在安化茶人看來,在安化茶的家族中,“安化紅茶”、“安化綠茶”,完全可以和“千兩茶”媲美,同樣彌足珍貴。
“安化紅茶”在二十世紀初一舉奪得國際金獎後,又經近百年的探索、研製,茶質愈益優良,現已在國際市場形成了霸主之勢。美、英、法、德、加拿大諸國,更是宣稱紅茶“無安化字號不買”。
而“安化綠茶”,更是源遠流長,根基厚實。單說新中國誕生後出產的“安化松針”,就是“當驚世界殊”的極品綠茶。“安化松針”外形細直秀麗、翠綠蔥嫩,婉若松針。它獨有的玉顏一出世便在綠茶領域獨領風騷。上世紀50年代初,安化茶場就曾攜“安化松針”晉京獻毛澤東主席品飲。一代偉人品嘗後十分滿意,即囑秘書給安化寫信,要安化生產出更多的好茶支援國家建設。半個多世紀來,“安化松針”在與各種名茶的博弈中一直穩居魁首,先後獲得“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烏蘭巴托國際商工貿博覽會金獎”等十餘項國際國內大獎。而“雲台春芽”、“安化銀毫”、“銀幣茶”等安化綠茶的後起之秀,也是中國綠茶中的佼佼者,始終在國內外市場大行其道。
再就“安化黑茶”而言,也非“千兩茶”在獨步而行。“安化黑茶”中的“三磚”、“三尖”,其品質、其聲望,也可與“千兩茶”同行天下。所謂“三磚”,就是指茯磚、黑磚、花磚茶(其中茯磚有安化茯磚、益陽茯磚之分,各有其妙)。茯磚茶做工精細,技術複雜,非一般黑茶可比。尤其是茯磚發酵後有機物產生的“金花”(即“冠突麴黴”),能繁衍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特殊微生物,這種現象成為世界的不解之謎。日本每年都要從益陽、安化進口200多噸茯磚茶,並把茯磚茶里的“金花”內含物對人體的有益作用,列為了一項重大的科研課題。所謂“三尖”,是指天尖、生尖、貢尖。“三尖”黑茶是採用穀雨時節的鮮茶加工而成,葉嫩茶淨,色澤純黑,為黑茶里的精品。“三尖”茶曾經只有官僚階層和富庶人家才能飲用,是典型的貴族茶。清道光年間(1825年前後),“天尖”和“貢尖”就被朝廷獨攬,列為貢品,因產量稀少,民間難得一見。2005年2月14日,一簍由安化白沙溪茶廠53年前生產的50公斤“天尖”,在中央電視台鑒寶欄目現身。專家們對“天尖”茶的貴族身世進行了詳細評說,給這簍茶評估出了48萬元的天價,一時震撼了茶葉界和收藏界。
浙江農業大學教授莊晚芳吟詩曰:“芳叢產安化,雲露凝清華。且見雪山客,露止摘靈芽。細炒塑成針,翠綠呈秀霞。毫茸纖纖現,潔白無疵瑕,敬奉外賓客,眾口皆稱佳。”對安化松針推崇倍至。楊第甫先生1985年視察安化時,品飲安化松針茶後,即興賦詩曰:“磁蓋輕移薄霧騰,碧螺龍井色相同。三巡飲過猶餘味,口齒留芳數比盅。清泉煮得沸騰騰,斟道三巡香味濃。寄語東流說茶道,有誰能及此針。”

原料

原料主要產於安化資江南岸的高馬二溪及六洞茶為代表的安化地道的黑毛茶,高馬二溪指文溪鄉的高家溪、馬家溪二處;六洞系思賢溪之火燒洞、竹林溪之條魚洞、大酉溪之漂水洞、檀香洞、黃沙溪之深水洞、竹坪溪之仙缸洞。

文化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